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二)

时间:2022-04-27 07:17:16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势图解

一、起势

1、八字静立

演练者面南背北而立,两脚成九十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以下各式,也要做到这样,下文不再重复)。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两目先微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若处在一种混混沌沌的入静状态。全身放松,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极力放松。身体像站立在水波上,随波上下,宛如达摩“一苇过江”。呼吸自然,意守丹田,任身上真气在全身自然流动。稍后,两眼睁开,见天见地。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三十六手(图1)。

2、转体合膝

接前势,重心移向左脚,右脚跟稍提,以右脚前掌为轴,右脚后根向右扭扣,与左脚并行,同时,身体左转45°,两膝微合(指一种合劲,并非两膝相靠),面向东南(图2)。

3、卡子手

前势不停,身体下沉,两手微展,两手由两侧向下、向后内旋(内旋时手掌以小指领劲,拇指随合顺缠,由外向内向下旋转;外旋时,手掌以拇指领劲,小指随合逆缠由内向外旋转。以后不再说明)(图3)。两手经两胯侧后外旋,从两侧由下,向前、向内、向上托起,手心向上,与两肋平。与此同时,手动脚动,左脚平提,靠右脚胫骨处,左脚踩地,成右丁八步。(此姿势,左脚踩地与两手托起同时完成,形成八面支撑之势)(图4)。

说明:

1、动作一是先无极式后太极式。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论》)。所以学者首先必须站好无极桩。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静专一,为练功作准备。入静其实是一种气功态势,真气在全身流荡,手脚会有热感、膨胀感和针刺感等,即进入“得气”状态后,就可以开始练拳。一般来说,在练套路之前,已有站桩的扎基功夫,所以在演练无极式时,只要心一静,身体一放松,即能有气感。

2、先师陈健侯是佛教徒,在起势时,要闭目诵大悲咒。

3、“一苇过江”:据传说,达摩过江时,无舟船,所以随手撕下一叶苇叶,自己站在苇叶上过江。显示了达摩的卓绝轻功。

4、动作二关于以前脚掌为轴转体45度,属于一种碾脚功夫。 “碾脚”,又称“碾钉”,太极拳旋转的一项基本功。有时以脚跟为轴,有时以脚尖(前掌)为轴,碾拧旋转,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5、这个动作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手动脚动,手在动的时候,脚也同时要动,要上下连贯,一气完成。一个是脚踩手发。即脚一踩,力通过腰部传之手,手乘势发出。用的是全身的整劲,其力无穷。

6、要做到“三平一直”。“三平”是指两肩平、两胯平、两膝平;“一直”,是指脊柱直(任脉、督脉直),即从头顶的百会穴到下身的会阴穴连线中点构成人体的中垂线。太极拳又名“中正拳”,做到“三平一直”后,就能使整个身体中正,重心下降,下盘稳固。肩与胯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符合“上下一线”的要求。两肩齐平(肩的两端与与大椎穴三点成一水平线),防止在转动时出现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的端正要求,失去平衡。练拳时,以四肢各大关节及身体的中轴线为圆心,通过腰带动四肢做弧线运动,同时又以每个局部的中轴为转动轴自身旋转,即形成源动于腰,旋腕转膀,旋踝转腿,系列的空间螺旋运动。

7、动作三,是从八卦掌凤凰展翅式演变来的。难度较大。要反复练习,才能练成。

8、先师陈健侯在教这一式时,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了不同的势式。他在教自己的儿子陈登丰这一式时,因为他胸部动过大手术,去掉三根肋骨,体较弱,所以采用简化的动作:右脚尖翘起,以脚跟为轴,半面向左转左脚成45度。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左前方。两眼平视前方。两臂慢慢向上挑托,高与与肩平。中老年人不妨采用此简式。

技击含义:

当对方来攻时,我左转体,两手内旋展开,似凤凰展翅,这好似畅开了大门,诱敌深入,然后乘其不备之际,两手外旋,一个腰间掌,把对方先夹住卡住,使之不能动,同时向上托起,拔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仆。

二、车轮手

1、蹲身下捋字手

接起势,两手内旋成手心相对,然后蹲身下捋,即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划弧捋回,身体屈蹲(低架子一直要蹲到底,中老年人,练高架只要稍蹲即可),重心前移,两脚掌着地,脚跟、尾闾、后脑勺成一条直线。两手下捋至腰两侧,手心相对,成下字手,即两拇指朝前,食指下垂向下,中指平伸,无名指环起,小指勾起(图5)。

2、跟步前推

字手从两腰际向前推出,两手仍成下字手,两拇指朝前。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左脚实,右脚虚(图6)。

说明:

1、车轮手一式最早见于明代武当派名师张松溪创造的内家拳。此拳“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孙禄堂宗师吸收了这一式的特点,自创车轮手一式。因为整个动作,像人蹲下,手握两个车柄,然后把车子推起向前,故名。

2、两手下捋(向下画圆),身体同时下蹲,当圆画至两肋时,脚踩手发,右脚一踩,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足尖着地,离前左脚二三处,停止。左脚实,右脚虚。同时,两手乘势似推车轮,向前推出,两手仍成下字手,两拇指似钢针直刺对方。整个动作要求做到平直圆,完整一气。

技击含义:

对方进攻我,我两手旋转成字手,划弧,把对方进攻之手化解,然后反守为攻,运劲于成字手的两拇指,袭向对方的胸肋部。

三、右懒扎衣

1、转体摆掌

接前势,左脚以脚尖为轴,右脚脚跟为轴,向右转体135°,转至面向西,成三体式步。同时,两

字手随身体右转变掌平摆,右手在前,手心向上;左手在后,置于右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右阴阳手(图7)。

2、穿掌字手

前势不停,左手从右手臂下穿出,在穿出同时两手变成字手,左手食指对准右手拇指(图8)。

3、立圆字手

前势不停,即以两手手腕为轴划一立圆向前,两手成侧立掌,右掌在前,掌心向左,左掌在后,掌心向右,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图9)。

4、跟步按推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图10)。

说明:

1、懒扎衣拳势,最早见于明朝戚继光的三十二长势。古人穿长袍,与人搏击时,把长袍随手懒洋洋地卷起来,有蔑视对方的意思。太极拳往往以懒扎衣作为首势,作为第一手,它是母势,其他各式都是由此势变化而来的。孙禄堂先生曾于民国三年,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孙式的懒扎衣,是由武式“懒扎衣”和“火焰钻心”演变而来的。目标都是攻击对方的胸口(膻中穴),重创对方。本势右脚右手在前,故名右懒扎衣。

2、动作一,转身135度有多种转法。还可以左脚跟、右脚尖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或者以左脚跟、右脚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也可以分两步,先左脚扣步,与右脚成八字扣步,后以右脚跟为轴转体摆掌。一般习惯于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3、动作四,“跟步”与“按推”要完整一气,两手要稍下沉后,向前往上推进,发的是整劲,其威力无穷。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要做到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有圆活之趣。

4、三体式步,原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步型。一脚在前,脚尖向前,另一脚在后,斜对前脚跟,两脚相距约自身小腿长的距离,重心偏于后腿,一般是前三后七,故此步型又叫三七步。

5、动作四推按至极处时,左脚踩实,右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

技击含义:

1、懒扎衣被誉为“王手”,其变化无穷。右懒扎衣包含、捋、挤、按四个手法。

对方从右方来击我,我用右手接住对方,用 劲把对方出。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右手旋即变成

字手,脱腕,使对方落空,左手从右臂下穿出(暗手),两手一个圆字手,画圆推出,加大了推出的螺旋力量,攻进对方要害处――膻中穴,发劲击出,使对方倒地。

2、右懒扎衣侧面接手,右手 ,顺势穿入对方腋下,左手卡其手,使对方跌出。

3、若对方从正面进攻,我也可以从正门直击而出。如对方用左拳向我胸部或面部击来,我右臂屈肘外旋斜 化解来力,左掌护胸防其右拳进击;同时,弓步进身,右掌前扑对方面部,左掌下按其胸,双掌合劲,把对方发出。

4、若对方拗手捉我右腕,我即以右手扣定其左臂弯处,使不得前后移动,同时左手内合,左腕内翻,可别折其拇指,接着合掌前推。

懒扎衣的变化和运用,“八法”随机运用,必须口授身传,决非笔墨所能形容。

5、时贤吴文翰先生有诗云:左右“懒扎”走连环, 捋挤按相机用;开合揉堵继按发,采扌列肘靠寓其中。

四、左懒扎衣

1、转体摆掌

接前势,右脚以脚尖为轴,左脚脚跟为轴,向左转体180°,转至面向东,成三体式步。同时,两手随身体右转变掌平摆,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置于左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左阴阳手(图11)。

2、穿掌字手

前势不停,右手从左手臂下穿出,在穿出同时两手变成字手,右手食指对准左手拇指(图12)。

3、立圆字手

前势不停,即以两手手腕为轴划一立圆向前,两手成侧立掌,左掌在前,掌心向右,右掌在后,掌心向左,右手尖紧挨左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图13)。

4、跟步按推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右手尖离左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右脚,坐身塌腰(图14)。

说明:

1、当初孙禄堂祖师传陈健侯时,只传右懒扎衣,陈师把它演变成左右懒扎衣。

2、左懒扎衣主要对付左方之敌。

技击含义:

右懒扎衣技击含义,也适用于左懒扎衣,只是左右相反。

五、开手

身体右旋转90°,两手相合于胸前,左脚跟靠向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面向南。两手心相对,立掌向左右两侧开掌,如抱气球,球中之气向外膨胀,两手开至乳根处,微停。两肘成一平线,肘尖向左右,两掌与手臂成直角。开掌时掌指先开,掌跟后开。两脚左实右虚,左脚暗含踩劲,右脚微向上平提,身体微升(图15)。

六、合手

接前势。两手往心口处合掌,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如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如同抱着一个压缩的太极圆球。在此同时,两脚变成右实左虚,右脚向下平踩,身体下沉,左脚微向上平提(图16)。

说明:

1、开合手又称开合掌,体现了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孙式太极拳亦称开合太极拳。

2、关于开合手的练习,笔者有这样的体会:两手立掌,手指自然伸展,成圆弧形,开掌合掌两小臂须成一水平直线。开掌,好像有气向外扩张,掌指先开,掌跟后开。开的时候必须运用背肌之力,两姆指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两手像捧一个大气球;同时左脚往下踩劲,右脚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掌指后合,背肌要展开,胸肌要含合,成虚心合掌,两姆指相靠,两个手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球型;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求蹲到底;高架子: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成一垂线,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摇摆。做开合手,手脚开合与身体升降,呼吸,要自然一气,不能有勉强之处。(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低架子,目前只有个别人练了)整个动作体现了平直圆的要领。练开合手,最易犯的毛病是仅仅两手在动,而胸肌与背肌没有运动,身体也没有上升下降,即没有运用整体的劲力。

技击含义:

1、一般认为,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转换衔接作用。孙式太极拳以开合手作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它像“门户枢”,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二是技击作用。先师陈健侯说“太极拳如圆球簧黄,触哪里,哪里就能触发,开合手就如此。”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说:“开合手,若对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也就先师所说的“转身走”。三、有特殊的健身医疗作用。(详见尤志心《开合手的健身医疗作用》,《中华武术》2007年第7期)

2、先达有诗云:太极奥妙开合中,一开一合妙无穷。

七、单鞭

横裆步平抹

接前势,两手腕往外扭旋,两手从心口横平着,如抹竹竿往左右徐徐分开到极处,两掌侧立,掌心向外,手指与眼相平,两眼余光看两手。同时,左脚向左横迈一步,成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同弓步,宽脚尖皆向前。右腿屈蹲,膝与脚尖垂直;左腿微屈)。面向南(图17)。

说明:

1、单鞭一势,因两臂左右分展,形如一条舒展自如的单鞭,故名。左腿屈膝,右腿微曲(或自然伸直)的叫左单鞭。右腿屈膝,左腿微曲(或自然伸直)的叫右单鞭。本式为左单鞭。

2、这一式与一般的单鞭有二点不同:一、两眼以余光顾两手,而一般的单鞭“眼看右手”;二、两腿成横裆步,而一般的单鞭是左弓步。单鞭两手要平,做到体直裆圆。以意运气,下注丹田。

技击含义:

1、单鞭主要对付左右两侧之敌,故两眼要顾两手。若对方右手来击我左方,我两脚变成左弓步,即用左手顺其右手劲路引领,以字手化解,使其身体稍前顷,乘机反守为攻,以左手扑其面。

2、若对方左手来击我右方,我两脚变成右弓步,我即用右手顺其左手劲路引领,以字手化解,使其身体稍前顷,乘机反守为攻,以右手扑其面。

3、若对方以两手进我正门,我即以两手挂接对方掌腕,左右分击之。

4、若左右都有敌,我要用两眼余光顾左右,用

字手化解进攻之力,根据敌之远近,或用掌击,或

,或捋,或用肘顶,或用肩靠,或用脚蹬其膝。

5、若对方从前方,以右冲拳击我面。我左侧闪进,右手用字手卡住其手腕,左手穿掌,至其腋下,同时左脚上步封住其腿,左臂发劲把其摔倒。

6、先达有诗云:单鞭一势最称雄,左像箭来右似弓。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近得身来劲变扌列,或推或按任君施。左顾右盼迎头打,进退从人莫相违。

八、提手上势

1、接手

接前势,左手往下划一圆弧线,胳膊靠着身子,左手画弧至右手内侧形成字手,手心向上,拇指朝前,食指向右,中指向上,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说明:以下提到的字手,无名指与小指都是如此,故不再交代)(图18)。

2、提手

前势不停,左手字手向上经面部至左太阳穴处停止,手心向右,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右。右成字手,向下划弧经腹部至左腹下股沟处停止。手心向内,拇指向左,食指向下,中指向内,同时右脚靠向左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图19)。

说明:

1、“提手”是指提对方之手,如提重物状,故命。

2、动作一,左手是从左下到右上画一圆弧,动作要圆活自然,至左太阳穴时,要有上提之劲。

3、动作二,右 字刁手从右到左下划一圆弧,至左下股沟时,要有内裹之劲。左右字手形成上下呼应之势。身要直,腰要塌,两目注视前方。

技击含义:

1、若对方用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用左 手接拿其右腕,左旋上提,使对方失重,同时右字手接拿其右肘,以内旋之裹劲击向其右肋部。

2、若对方出左手抓我衣领,我左手字手卡住其左手腕,使其手不得动,我右脚进一步,插入其档部,用右肘击对方胸部,对方必重创倒地。

3、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即用字手化解,上步,用右肩靠对方,使其跌出。

4、若对方握住我两手,我两手一上一下,用字手化解,乘势提膝击对方裆部。

5、先达有诗云:遇敌推扑双手合,垂肘松肩往下沉。蹲腿含胸能蓄势,耸面一提见奇功。下势先从左手

,右手直探敌裆中。待他左手抵防后,左搬右提分外凶。提手本含上下式,全凭起伏建奇功。气发脚跟劲到腕,管教强敌满天红。

九、鹞子钻林

托抹上穿字手

接前势,右手从左肘下往上托抹上穿,随身体向右拧转,经头面至右太阳穴处停止,成字手,手心向左,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左。右手托转时,左手外旋裹肘向下穿插,随身体向右拧转,经胸肋至右腹下股沟处停止,成字手,手心向内,拇指向右,食指向下,中指向内。同时,右脚往前迈一步,脚尖上翘,跟着地,成左实右虚的后坐步(图20)。

说明:

此式是从形意拳的“鹞子入林”、八卦拳的“鹞子钻天”和赵堡太极拳的“鹞子翻身”演变成。鹞子,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像鸟之束翅频频而飞,故名。孙禄堂祖师说:“鹞形者,有束翅之法,又在入林之能,又有翻身之巧,在腹内能收内脏之气。在拳中即能束身缩体。”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到赵堡跟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武禹襄传拳李亦畲,李又传拳郝为真,郝又传拳孙禄堂。孙禄堂创造孙式太极拳,不仅与武太极、形意、八卦有联系,而且与赵堡太极拳也有某种因缘。

技击含义:

1、鹞有钻林之巧,翻转侧翅穿天之技,束翅之法。鹞形重在挑扑二劲,身手速起速落,灵活多变,令人防不胜防。动作如鹞子钻天,先速降低身子而后侧身,钻天一般而起,身子从低猛向高,用浑身整体劲催动手肘打人。鹞在羽鸟之中可称多姿多彩者。它时而斜行飞舞,时而展侧收纵。孙禄堂祖师把它列入形意十二形和八卦中,是让门下弟子仿效鹞的独特功效,在技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两手成字手,左右上下翻转,灵活无比,既能防止对方的进攻,又能寻机攻击对方要害部门。

2、鹞子钻林还有一个转身,是要带肘的,如果对方从右侧向我进攻,我迅速右转身,先用字手化解对方的进攻,随即一个右横肘把对方击倒。

十、黑虎出洞

1、托肘

接前势,右手字手变掌外旋,经面部向左、向下划弧,摆落至左肘上,手心朝上;左手字手变掌外旋,托于右肘放下,手心向上,两手交叉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21)。

2、抹肘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穿肘翻转、抹肘,两手心转朝下,复转朝上,两手心向上相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同时,两肘顶向左右两侧(图22)。

说明:

这一式是八卦掌中的“黑虎出洞”化裁而来。本式把两手喻之为“黑虎”,可想见凶险。

技击含义:

对方按我双臂,我抽手,用托肘抹肘动作化解,并以两肘向左右两旁撞击对方。

十一、白鹤亮翅

1、按掌

接前势,两手背从胸部下按至小腹部。两手臂要直,两手掌要平,与手臂成直角(图23)。

2、双托掌

前势不停,两手手心向上,同时往上托与胸齐,身体重心微向后移。这一手又叫托千斤(图24)。

3、翻手下按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内旋翻转,转至两手心向下,下按到腹部,两手臂要直,与手掌成直角,同时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这一手又称按万斤(图25)。

4、双手亮翅

前势不停,两手外旋,两手从下往上,向前划一弧线,至两手心朝上,稍宽于肩,与头平,身体重心后坐(图26)。

说明:

1、此式分展两臂,身脊中直形如鸟翼,状如白鹤亮翅而得名。我们观先师演练此式,确如白鹤在亮翅,漂亮已极。

2、白鹤亮翅有两式,一为单展式,二为双展式。本式为双展式。先师陈健侯教子女健身的用的“九手”用的是单展式,而本套路用的是双展式。也可以单展与双展两式连做。本套路中双展式已融入八卦拳中的“龙形平托掌”的功法。主要是插入对方腋下,提起拔根,把其发出。

3、双展前有一个螺旋动作,以加大双展时的发劲力量,发劲时要快、脆、有力。

技击含义:

1、若对方从身前用双手击来,我左手向左侧展开对方的右手,右手向上往右侧展开对方的左手,对方的力分散不整,我进一步,插裆,用迎门靠,把对方跌出。

2、若对方用右拳自上而下击我头部,我左手上扬挡住,使其落空,拔根,我右手旋转而上击其胸口,把其击倒。或者,我迎其势,束身而上,使其右拳从我右臂外滑脱,使其身体前俯,失重,我顺势猛击其背部,使其跌出。

3、若对方在左侧向我进攻,我用左手由其腋下穿提上展,右手下按,使其仰面而倒。

4、此式即能顾左又能防右,左顾右盼,腰杆平转,至灵至速,变化无穷。若对方在左侧擒我左腕,我即仰腕后撤,到左胯旁,同时右掌击其左耳,其必倒下。如果我继以左掌击其右耳,其必重伤。这两手叫左右“展翅”。

5、对方用左手击我太阳穴,我用右手架格,如其用左手击我腹部,我则用左手向下往下采开,同时起左腿踢其裆部。

6、若我用提手式将人打出,如对方外功甚大,手劲有练抓力的,用左手或用右手自上抓来,我遂进身上步闪过其手,再往上将右膊抬起托其肘处,往外 劲将其打出。

总之白鹤亮翅一式的使用,变化无穷。有口诀曰:“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十二、抱虎推山

1、虚步化掌

接前势,两手成字手,同时往下画一立圆,下落到胸前,成侧立掌抱于胸前,似抱虎状,两拇指相对,两食指下垂,两中指向内。左脚屈膝后坐,右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图27)。

2、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向前推出,与胸平,在推的过程中,两掌成侧立掌,两手心相对,掌缘向前,两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两眼看前方,停止。同时,右脚往前迈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图28)。

说明:

1、“抱虎推山”,当抱敌时,敌思远遁,即乘势用手前推之。又名“抱虎归山”者,视敌为一虎,抱而掷之。“虎”喻敌,“山”喻敌之强大稳重。“抱”应作广义理解,不只是“搂抱”的意思,而是有束缚、控制的意思。“推”,撼动、掷放之意。此外,“山”还有一解,就是指鼻根。鼻根,又称山根。所以抱虎推山,又有击打其鼻根的意思。

2、在做这一式时,关键是要把“抱”和“推”两个动作做好,不能做成“如封似闭”。“推”出这一动作,两手先上提蓄势然再推出,推出时两掌暗含向下、向上、向前的旋转推力。切勿直推直出。

3、推出时有两个力,一个是推力,一个是按力。即在接触对方时,先用五指按住,然后用掌根发力,把对方推倒。

技击含义:

1、若对方以双手直击我胸,我即以两手上提,架住,用手腕之力把其拳拨开,然后突然下沉,使对方失重,我即上步,乘势把对方推倒。

2、若对方用左手来击,我亦用左手截之,我速再用右膊拗抱敌人之身腰擒起,摔倒在地,好像如壮士捉虎推山之势。

3、若对方用右手来击,我亦用右手搂截应之,而发左掌贯击其右耳或山根(鼻根)。

4、若对方从后方来击,我先用右手 接其手,随即反手按其裆中,而以左掌推击其胸或头部。

十三、开手

动作与第五式“开手”(图29)。

十四、合手

动作与第六式“合手”(图30)。

十五、左搂膝拗步

1、转掌抱球

接前势,两手同时旋转抱球,转至至两掌相对。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右手在下,手心向上;两手相距为本人两乳根间的距离(图31)。

2、扣步接手

前势不停,右手从左手下往右划一平圆,至身体右侧稍低于肩,手心朝上。右脚同时以脚尖为轴,脚跟外扣,成扣步,腰要塌住(图32)。

3、提腿搂膝

前势不停,提左腿,腿与腰平,同时左手搂膝(手掌平展,手心向下,绕膝划弧),至左胯旁,拇指与食指张开,呈半月形,肘尖稍向前方(图33)。

4、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右手变字手,螺旋形由右侧腰际经胸脯向前推出,成侧立掌,手臂似直非直,似屈非屈。左手拇指、食指撑开成半月形,到大拇指离胯二、三寸处停止,掌心向下,肘尖微向前。与此同时,左脚往前左迈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面向东(图34)。

说明:

1、拗步 就是左脚在前,推右掌;右脚在前,推左掌。本式为左搂膝拗步,即左脚在前,推右掌。

2、动作一,手不离抱球,是这套拳的特点。意念中所捧之球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在的充气的有力度的弹性之球。

3、动作二,“扣步”与“接手”要同时完成。手要平,腰要直,尾闾正中,不能前俯后仰。

4、动作三、动作四,右手前推与跟步要一致,完整一体,要有圆活之趣。左手搂膝至左腰际,停止,手如叉腰状,肘尖要稍朝前向。整个动作,处处要做到平直圆,成型时,要有八面支撑之感。

技击含义:

1、若对方从右侧打来,我扣步接手,左手接其手腕,右手接其肘部,然后以字手,将其击出。

2、若对方从左方用拳脚进攻我中下两盘,我上步顺手下搂膝直接化解对方攻势,包括用手搂(拨开),提脚可避、可踩,此为防守也。同时,我跟步用右手击其心口或面部,此反攻也。所以说,“搂膝拗步攻且防”。

3、我用顺手搂对方时,如果对方臂外逃上转,来击我头部,我即随沾其臂,向内扣合,仍用搂手搂开,继用右掌推击之。

十六、手挥琵琶

退步搓球

接前势,两手五指自然伸直,手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手作搓球状,左手往前伸,伸到极处,右手往回拉,附于左肘部。同时,右脚往后退一步成虚步,左脚回撤,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图35)。

说明:

1、本势一前一后,随同身体右转左旋,下落上翻,外挥内合,故名“手挥琵琶”。

2、松腰胯,送胯,即送左腿,同时右手有下按回收控制作用,左手掌有向上向前搓之力。上述动作必须一气完成,头直身直,不偏不倚,重心下降,神气稳定,腹内松静,周身轻灵。整个动作过程以错劲为主贯穿。先师在日,称此势为太极桩。

3、先师在教授此式时,单练要求站半小时以上。

技击含义:

1、若对方用右手来击我胸部,我右手往里收合,以粘贴对方手腕,往右侧下采,左手向上收,前穿以掌腕粘对方的肘间,像怀抱琵琶一样。此式灵活多变,首先是一个上下相合的劲,我一手管住对方的肘,一手管住对方的腕,上下一合,对方走化不及则被拿。其次是一个前后相搓的劲,左扌列右采伺机应用,可折对方手腕和和臂肘。

2、对方握我右腕时,我右手向怀内后撤,以揉化其力,以左手指点戮对方胸胁等部位。

3、对方用拳向我迎面击来,我以左手尺骨一侧粘住对方,手变 字,向左下圆转勾挂开,同时,以右手击其咽喉。

4、“手挥琵琶缚敌臂”,我用双手捋采对方右臂,使他突然前倾,同时释右手,用掌或拳,猛击其面。

十七、风轮手

1、左进步盘球

接前势,右手从左手肘下平直穿出,左手同时往回抽,两手如手心抱着一个气球,在盘旋。同时,左脚左摆步,成错综八字步(图36)。

2、右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两手一穿一抽盘旋半圈,转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掌心相对,同时右脚上步往右摆,成错综八字步(图37)。

说明:

1、两手上下盘转穿掌如风轮在转动,故名“风轮手”。孙禄堂宗师在《八卦拳学》中说:“巽卦,风象也。风轮掌者,拳之式也。”杨汝霖先生传下来的八卦掌中也含有风轮掌法。李传义传的武当门器械三十六剑,其中有,风轮六剑。孙禄堂先生把风轮手引入太极拳,良有以也。

2、动作一、二,其实是走趟子的架势。会走趟子的,很容易完成。穿掌用是形意拳中的横拳动作。

技击含义:

盘掌前进,一手穿掌,直击对方胸腹以上部位,或上托对方来手;另一手因应对方手势粘住对方腕部向下撅之。

十八、上步搬拦捶

1、平花掌一小圈

两手成下字手,手心相对,由前向右、向内,经胸腹部,向左划一小平圈(图38)。

2、平花掌一大圈

前势不停,两手完成一小圈后,再划一大平圆,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下,从身体左侧,再向前,向右平抹,至左手在左胸前,右手在右腰侧(图39)。

3、上步搬

前势不停,上左步,左手内旋,掌心向内,右手外旋,握拳翻转,拳心向上,似有把来拳搬开之意(图40)。

4、翻掌拦

前势不停,左手翻掌,手心朝下,提于胸腹前,含往前拦之意(图41)。

5、跟步捶

前势不停,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右手成拳(金刚拳),内旋经左前胁向前、向下钻捶击出,目视右食指中节。同时,左手握拳,拳心向下,贴于右手肘臂部(图42)。

说明:

1、“搬拦捶”又叫“板拦捶”。武式太极拳作“搬揽捶”,仅一字之差。孙式的“搬拦捶”,它是由武式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演变而来。

2、平花掌一小圈,是把对方引进,平花掌一大圈,是用手外侧击削对方之头部或颈项。由于两个圆圈,像巨风形成的旋涡,螺旋前进,威力无穷。被击者必然倒地,立毙。故此掌不能轻用。

3、此“捶”名列“太极五捶”之首,可见这是一招极为凶狠的招势。从拳势的名称已可看出,该势的技击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环招法加进步。“上步”是连续,以适应“搬、拦、捶”抡臂搬化,护中拦截,远拳捶击,“一打就是三下”的技击三步曲的步法连续逼插、进套、跌打的需要。

4、此势之“搬”,腰臂连运,化中有打;此势之“拦”,臂随腰出,手上还有一个“上 下按”的小动作,追、封、截、打;此势之“捶”,顺势进步跟上,捶击胸胁。“搬拦捶”三招连环,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瞬间出击,防不胜防。

5、三招要一气成,前后势要衔接得天衣无缝。右拳击出要有拧旋之意,螺旋前进,无缝不钻。此招可反复单练,熟能生巧。

6、搬拦捶之“捶”,进步跟上,顺势击拳,捶击之谓。其出拳、收掌、弓腿要一气呵成。动作失调,拳势也就散乱。出拳捶击亦不宜直臂远伸,出拳太过,易失重心,劲力也会僵涩中断;出拳亦不宜过高,过高易落空,宜在心窝胸肋间。

技击含义:

1、沈寿《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搬拦捶胸胁,搬拦得法显技艺。”“搬、拦”虽是短打拳法中攻防兼备的运作,但在三招中还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为最后的“捶”击,重创敌人服务的。而最后的“捶”,必须在“搬拦得法”,引出对方顶抗性的反作用力,正门洞开,胸胁暴露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捶”之犀利的前冲直击的作用。所以有“搬拦得法显技艺或显神奇”的说法。

2、对方用右拳向我进攻,我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右一滚一压,谓之“搬”。继以左掌顺对方小臂上边向前推出,或推其大臂,谓之“拦”。若对方抽回右手,我乘势,以右拳直击其胸,谓之“捶”。

3、对方用拳当胸击我,我顺手向内搬开。对方想避之,我用左手拦之,乘机用右手击其胸。

4、搬拦捶有上、中、下、左、右、前、后七种,招法大致相似,可随机应变。或推手搬拦,提手搬拦,或腾手搬拦,或截手搬拦,或削手搬拦,或劈手搬拦,变化无穷。有诗云:“当中直去在中脘。左右斜开主肋下,上打咽喉下丹田。步下往来分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待续)

(责编:高生)

上一篇:罗汉拳秘传技击法(五) 下一篇:拳击需要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