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5-2006)

时间:2022-04-27 05:34:50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5-2006)

【摘 要】本文利用CSSCI对2005-2006年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的分析评价,给出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的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期刊两年中所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并试图基于对CSSCI相关数据的分析探索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期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CSSCI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本文是在我们2006年完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1]一文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学期刊2005-2006两年的最新数据的分析。在2005-2006年,CSSCI共收录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10694篇,其中在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上发表的本学科论文是6070篇,占论文总数的56.76%。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和其他学科期刊所发表的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总数为4624篇,占本学科论文的43.24%。在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上还发表非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1091篇,占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总数的15.23%。与上次报告相比,数据变化不大(在2000-2004年间,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发表本学科论文占CSSCI收录本学科论文总数的58.29%),可见在本学科内,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仍然是最主要的平台。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在非本学科的学术期刊上,这其中大量的是高校的学报和各省社会科学类的综合性期刊。与二十多年前这些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上几乎见不到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的情况相比,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无论是论文的发表还是论文的使用,本学科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资源利用的还远远不够。有些在大学学报和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新闻传播学论文,只有被新华文摘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者在网上发表后才能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大学学报和综合性期刊在平常的学术研究中没有受到本学科学者的应有关注。

二、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引用期刊分析

表-2给出的是2005-2006年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引用20次以上的63种期刊。按照CSSCI专家研究报告的观点,学术期刊论文的被引数量“反映的是期刊自创刊以来长期的学术影响,”(苏新宁,2008)应该是衡量一个学术期刊生命力的硬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中在这两年中被引超过100次的期刊有11家,被引超过1000次的期刊有2家(为编辑学和期刊研究杂志)。由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大学科内部,作为小学科意义上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力远不如作为小学科意义上的编辑学、期刊学、出版学的学术期刊。和前5年相比,在这个指标上占据前列的期刊的排位没有太大的变化,反映了这十几家期刊在本学科内的领头羊的稳定地位。

出版学和编辑学以及期刊研究始终在本学科内占尽风头。究其原因,一是出版学和编辑学以及期刊研究的学术期刊数量相对较多。在CSSCI2005-2006年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来源期刊中,这几类期刊数量占据多数,超过狭义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术期刊数量。二是从事出版学和编辑学以及期刊研究的许多学者自己握有期刊的发稿权,或具有使用期刊版面的方便,使该类学术论文的数量明显多于小学科意义上的“新闻学与传播学”。

同前5年一样,在被引论文数超过20次的63种期刊中仍然难觅广告学期刊的身影。虽然我国当代广告业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令人吃惊。应该说我国广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已经不亚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而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一种产业和商业,一种社会建制和文化产物,广告正在目睹并经历媒体中和世界上的无数风云变幻。”这“将使广告研究对广告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广告研究也因此会变得更为精彩,充满生机。”[2] 即使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广告业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很显著了,但是对广告的研究和广告科学的发展却很滞后。虽然广告学的学术研究期刊数量少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从被引数量这一组指标看,广告学期刊在本学科内的学术影响力还很低,已经对广告学教学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尽快提高广告期刊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影响力,已经刻不容缓。

作为几十年来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新学科“公共关系”的学术期刊多年来也没有出现在CSSCI来源期刊行列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时曾经有过个别较有影响的公共关系学术研究期刊,但后来随着公共关系事业在我国发展道路的曲折,这些期刊也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除了在行业内有人在关注外,其他学科领域已经很少有人对公共关系期刊有兴趣了。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公共关系的实践可谓如火如荼。”[3]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难后正在向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产生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已很有必要。

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核心的新媒介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类传播活动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网络传播学以及电子政务研究、电子商务研究、网络游戏研究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中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论文也在明显增加,国内也出现了以研究网络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期刊,但这类期刊在本学科领域中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CSSCI专家认为,“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前两年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数量和该期刊前两年刊载论文之比,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指定期刊前两年所在统计当年的篇均被引率。”(苏新宁,2008)影响因子越大则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对本学科的贡献也就越大。如我们在2000-2004年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学科中是比较小的,迄今仍然没有一个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而与本学科最接近的社会学在2000-2004年时就已经有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3家。由此可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中本学科的学术期刊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如其他学科的期刊在相应学科的研究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在2005-2006年的数据中,情况有所好转,影响因子超过0.1的期刊由6家达到了9家。在这9家中,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界影响较大的“五大名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均位列其中,其余4家则为编辑学、期刊学和出版学的期刊。在一个学科中,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学科研究人员对该学科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论文的关注和引用情况。就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情况看,其他学科学者对本学科的学术论文不大关注,引用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只有本学科的学者在研究中对学术期刊和论文多加关注和引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才会不断上升。而从目前情况看,根据表-3提供的数据,本学科学术期刊论文的被引情况是不好的。在许多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中只引用来自图书的文献,很少或干脆不引用学术期刊论文文献,因而这些学者对提升本学科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反过来说,本学科的学术期刊影响力上不去,对扩大本学科学者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整体影响力也没有什么好处。因而有必要呼吁本学科的学者和研究者们关注本学科的学术期刊,加大对重点学术期刊刊登的学术论文的引用力度,通过共同努力提升本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学术地位,进而提升本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被引广度

“期刊影响广度是指在某个年度,指定期刊被其他多少种期刊中的论文引用过,其引用该刊的期刊的数量即为该刊的影响广度。一般说来,一种期刊被不同的期刊引用的越多,其影响度就越广。影响广度说明了期刊所刊载的论文对其他期刊的影响程度,尤其可以发现期刊的跨学科性,学科间的交融度,还能够浮现出一种期刊对其他学科期刊的影响度。”(苏新宁,2008)为使指标更加科学、准确,本文在计算影响广度时采用了CSSCI的统一标准。

被引广度的期刊排列顺序同前面的被引数量的期刊排列顺序有明显不同。在被引广度排位前十名的期刊中,小学科意义上的新闻学和传播学期刊占据了重要位置,特别是排位前五名的期刊中新闻学和传播学期刊占有四席,充分说明这些期刊在本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对广大研究者的影响力。同时表明这些期刊对新闻传播学的大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被引广度排位前十名期刊中的五家新闻传播学期刊(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记者和新闻大学)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明显的。

五、结语

在世界新闻传播学领域,甚至在华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地位很低,迄今没有一家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中国大陆的权威学术期刊。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自然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不够规范,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研究内容有极大局限性等,但学术期刊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样造成中国新闻传播学走向世界的障碍。就目前情况看,众多的期刊对纯粹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性学术研究重视不够,而急于刊登发表那些所谓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东西,或迎合政策需要发表一些赶时髦的、领导机关认为需要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众多作者撰写学术文章的指挥棒。于是大量寿命很短的、对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缺乏基本影响力的东西充斥了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版面,直接影响了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形成和学术生命力的延续。另外,一些纯粹是管理部门用于指导工作的业务性期刊,不应同学术性期刊混为一谈,在学术影响力评价甚至在学术成果认定上可否将它们分开,也是值得学术界和管理部门考虑的。

注释:

[1]该文发表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程红《广告学》,载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页。

[3]陈霓《公共关系》,载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力丹《200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成都,《新闻界》2006年第一期。

[4]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成都,《新闻界》2007年第一期。

[5]王锡苓、姚慧、段京肃《对实证研究方法课程在我国传播学教学教育中现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6]陈韬文《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新闻大学》2008年春季号。

[7]苏新宁、邹志仁《从CSSCI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2):231-237

[8]何梓华、成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9][美] 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中译本,陈强、张永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7页。

[10]苏新宁.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年资助表.www.npopss-cn.省略/planning/yearxm.htm(访问时间:2006.12.24)。

上一篇:“五四”新闻理念在新时期新闻改革中的承续 下一篇:面向未来的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