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4-27 02:01:04

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状况呈现蔓延之势,导致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文章对这些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对这些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论危机;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张蓓,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顾习龙,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苏淮安22300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57-03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媒介,以论坛、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言论,对某一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

网络舆论危机是指公众对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中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目标和利益的事件或现象,以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在互联网上广泛地传播,引起公众集中关注并发表评论和意见而形成强大的网络合力,并使绝大多数受众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共鸣的一种网络舆论传播现象。

危机代表着一个质变的临界点,当偏颇的网络舆论在线上和线下出现了聚合共振的现象,并在现实中表现为线上线下舆论互动,网络舆论危机就会恶化,从而导致网络的发生,其影响最终会蔓延到现实社会中,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早已是网络社会里的重要成员,网络舆论危机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一) 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中,95%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大力宣扬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自由人权等观念,并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政府进行批评、指责甚至诋毁,形成了针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强大舆论危机。很多大学生都具有英文阅读的能力,可以自由浏览各种英文网站,面对互联网上西方社会的这场舆论危机,一些大学生很容易被西方舆论所造成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思想上出现动摇、混乱,开始向西方的意识形态倾斜。

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内部矛盾很多,在国内一些重大的事件中,网民们利用网络对政府进行质疑、否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舆论危机。在这些舆论中,充满了消解中心、否定权威、解构秩序、破坏规则等观念,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日趋淡漠,缺乏应有的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经常会随意发表过激的、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现出怀疑和排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抨击,甚至对国家领导人进行人身攻击。

(二) 一些大学生价值判断标准模糊。网络舆论危机的“群体极化”现象,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逐渐模糊。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人有寻求支持,害怕孤立的心理,当发现自己属于优势意见时,他们便更积极大胆地利用网络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初步取得共识后,利益共同体、兴趣共同体再通过转载、评论、链接等行为使团体舆论形成,团体舆论在网络内的斗争中趋于明朗,可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口径,最终可能形成以占上风观点为主的舆论场,并形成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使网络舆论的危机影响达到顶点。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网络舆论危机主要以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而逐步形成,因此,它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的最终价值判断是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是与现实的价值评判标准相违背的。但是由于“群体极化”现象,这种价值判断是被网络社会认可的,而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危机形成过程中,也会被带入这个舆论场,赞成、支持这样的价值判断,从而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 一些大学生语言失范。在网络舆论中,一些网民为发泄个人情绪,在网络上发表偏激和非理性的盲从、起哄言论,甚至出现谩骂与攻击、隐私披露、散布谣言、色情暴力不良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从而在网络上酿造舆论危机,这些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一些大学生丧失基本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网络里语言粗俗、相互攻击和谩骂、恶意诋毁他人声誉等语言失范现象经常可见,并且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失范已经蔓延到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失范,一些大学生的日常交流开始变得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另外,在网络交流中,有些大学生以制造偏离逻辑、语法和修辞规范的“奇言怪语”为时髦,以发表粗制滥造、肆意恶搞的“胡言乱语”为潇洒,以传播黑色、黄色、灰色信息为乐趣。网络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正在改变和颠覆着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阅读、写作、思考、生活的固有模式。

(四) 一些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因此,现实社会中对诚信的制约机制在这里被大大地弱化。出于不同的动机,很多人在网上随意发表、传播虚假信息,网络舆论危机有可能成为虚假消息的“扩音器”,导致信息误导。但是这些不诚信的行为没有被过多地谴责,反而被看成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在这个不够诚信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大约有20%-40%左右的大学生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甚至有人在网络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故意在网上制造和假消息。大约20%-30%的大学生曾经在网上散发过虚假消息而丝毫不觉得内疚。这些网络上的不诚信行为,使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二、教育对策

网络舆论危机所引发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失范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 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校园网络、报刊、宣传栏等载体大力宣传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事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成就,宣传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等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时刻能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通过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进行爱国主义实践

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并切实体会到国家在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会盲目地、轻易地受到网络舆论危机的影响。

(二) 利用网络舆论危机进行实时教育。网络舆论危机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广受关注的公共事务实施舆情收集、分析处理,并遵从自由原则、参与原则、兼容原则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观察舆论走向,搭建起与大学生沟通互动的平台,从容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引导大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危机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用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网络舆论危机产生后,不会出现价值判断上的混乱,学会理性地分析对待网络舆论危机。

(三) 加强网络自律意识教育。互联网虚拟化使得网络上的人将真实的社会身份隐形化,网络的隐蔽性为网民提供了保护伞作用,其借助网络虚拟身份,在网络世界里过度放任自己的言行,使道德失范。而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又使得网络世界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思想道德失范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因此,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其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世界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管理,不恣意妄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他们真正明白,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是每一个上网的人却是真实的,网络里不道德的行为最终会给真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网络中同样要严格遵守道德准则,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的表现。另外,还要让他们明确网络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自律主要是管理、约束自己的哪些具体行为。如做到文明用语,不使用低俗、粗俗的语言;不侮辱诽谤他人;不虚假信息、不欺骗他人;不抄袭他人作品;利用网络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他们有了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后,才能明确在网络上怎样做到自律。大学生有了自律意识,语言失范和诚信缺失等现象,就能得到较好地控制。

总之,网络舆论危机所引发的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给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改革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使网络社会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第二生存空间。

上一篇:北大精神传统与个性化教育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