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雨舞 第62期

时间:2022-04-26 01:30:00

下雨的日子正倚窗边凝视,接到临时调课通知后已经来不及备课了,只好拿着语文书茫然地走进教室。今天该教学第六组综合性实践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为了争取时间,快速在脑中形成一个粗略教学框架,我让学生先读读书中的诗句,自己也忙打开课本诵读起来。伴着窗外的雨声读着读着,诵着诵着,灵感突然来了,这不是一组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吗?而且里面都有雨。对,以雨为线,以情渲染,就这样开始我们的诗歌之旅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智慧的语文课堂来自善良的心灵,来自深刻的思想,来自鲜活的生活。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如果及时把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从QQ聊起……

上课伊始,我故作神秘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都玩QQ游戏吧?”孩子们一听到QQ二字立刻来了精神,耳朵竖直,眼睛放光,我稍作停顿,一本正经地说道:“老师也玩QQ的,谁能猜出老师的网名呢?”还没等我把话说完,马旭已经迫不及待地呼出了“萧萧秋雨”这四个字。我认认真真地把这四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并且与其他几位同学简单交流他们的网名。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用聊QQ的形式,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扣住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另外,QQ是孩子们既感兴趣又不敢公开谈的游戏,教师淡然在课堂提起,无意中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二、网名引发的秋雨、愁绪……

同学们意趣正浓,我不失时机发问:“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样网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众说纷纭,夏晓乐说:“这个网名读起来有点诗意,你是想告诉大家,自己是一个有知识有品位的人。”陈清雨说:“可能老师特别喜欢秋雨吧,这个名字应该是从哪首诗里引用来的吧。”小才女王雨欣说:“我喜欢老师的网名,特别是‘萧萧’二字,读起来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再加上是秋雨更让人增添一份萧瑟,一份愁绪。”顺着王雨欣的话,我赶忙在“萧萧”二字下面画了一条横线,把那个“秋”字也用彩色粉笔圈了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一个“愁”字,然后转问孩子们,你们看这个“秋”和这个“愁”从造字结构上看有什么联系?聪明的夏珂第一个发现了其中的玄秘:“愁字是秋下加一心,愁就是秋心呗!”是啊,秋天万物枯败,黄叶纷飞,雨落雾起怎不令人愁啊?此时已经有几个同学开始背诵:“洛阳城里见秋风…… ……江枫渔火对愁眠。”我也默念出QQ签名:“秋将至,天则凉,风萧萧,雨兮兮,……”读着,念着,想着,一种意境出来了。

对古诗文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因此,诗歌诵读重在品析,品之最高境界是意象与意境的自然呈现,教师领着学生对秋与愁的字意剖析,对秋雨进行感受,通过联想和想象而产生一个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三、与古人同忧,吟今日新愁……

诗的味道愈来愈浓之际,我话锋一转:“孩子们,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其实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灵性的,他们伫立于天地之间少说有几十万年了吧,尽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岁月轮回,亘古不变。你们看窗外的这场小雨,她淅淅沥沥地下了多少年啊?今天他在下,也许2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她在下,也许400年前的一个清晨她在下……也许在800多年前宋朝的某一天,也是这样的一个雨天,李清照推开了窗子,看到了这场小雨,于是情由雨来,便脱口而出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孩子们,雨还是那场雨,人却不是那样的人,他们因雨而写出千古流传的不朽诗篇,难道我们就不能借这场雨和古人交交心吗?”于是孩子们都提笔而作。江亦璇写道:“……看着这情这景,不禁有一丝伤感,这伤感是没有由来的,莫名其妙地钻进我的心中。”宋大鹏写道:“看这场雨下的多伤感,是天地的眼泪吗?打湿的落叶随风摇曳,在雨的愁苦中徘徊。”沈诗颖写道:“天上飘着的千年的雨啊!你如一层层薄薄的纱,一直飘到我的心窝,我的心啊!多了几分凉意,多了几分思愁,就连梦也随雨轻轻舞动了。”……

在秋雨潇潇的意境中,我的一番诗意化语言把孩子们从古人的愁绪中带进现实的生活,孩子们用一颗自由的心灵去观察,去体味,去想象,于感受与思考中获取自己对秋雨、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心灵舞动着,文字舞动着,那一个“萧秋”,那一场“愁雨”,在师生心心相通中美丽地舞动着……

整节课教师随机调控,以秋雨为突破,从学生的感悟切入,浓墨重彩、意境渲染,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使教学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发现之旅,快乐无限 下一篇:语文课“趣”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