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小儿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分析

时间:2022-04-26 11:07:36

35例小儿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分析

【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小儿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方法与效果,以期提高小儿心力衰竭的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

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患儿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最后监测患儿血浆内纳肽与心力衰竭治疗的变化。结果:35例心力衰竭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无效率为8.57%。治疗后,患儿的血浆内纳肽与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小儿; 心力衰竭; 急诊抢救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15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78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此疾病起病快、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抢救将会危及患者生命。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诱因和发病症状,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才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心力衰竭是儿科的危重病急症,病死率相当高[1]。为了分析小儿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效果,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患儿,采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疗效显著,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1~10岁,平均(5.73±1.72)岁。心功能Ⅰ级22例、Ⅱ级9例、Ⅲ级4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胆肾心功能等检查。另外进行彩超检查观察,分别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浓度、短轴缩短率(FS)等。患儿的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咳嗽高热、气促喘息、恶心呕吐、轻度昏迷、发绀、腹胀、四肢无力、心律紊乱等。

1.2 方法

1.2.1 病因治疗 本研究中,心力衰竭患儿的病因各不相同,最关键的治疗措施在于合理去除病因。给予所有患儿镇静、抗炎、平喘吸氧等治疗措施。针对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给予抗病毒、抗生素治疗。针对中毒所致的患儿,应该彻底清除其胃内残毒;给予肺水肿患儿机械呼吸治疗等。

1.2.2 心力衰竭治疗 经过病因治疗后,为了控制患儿肺动脉高压,可以给予患儿以下的药物治疗,利尿剂:小儿的利尿剂为0.5~1.00 mg/(kg・次),以减轻患儿心脏前负荷、改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达到缓解体、肺循环淤血的良好效果。正性肌力药: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剂量为0.03~0.04 mg,年龄大于2岁的患儿剂量为0.02~0.03 mg。给予患儿适量的正性肌力药治疗,有利于增加体、肺循环血管阻力,提高流动力学效应。硝普钠:患儿的剂量为0.5~0.8 μg/(kg・min),并逐渐增加剂量,以减轻体、肺循环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所有患儿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对酸碱、水电解质平衡作出全方位的监测,并适当补充钾和氯。特别是针对药物治疗无效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的患儿,需要给予及时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比如:体外膜肺氧合、心室辅助装置、主动脉内气囊泵等。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血压、心率、心电图、肤色、体温以及肺部音等方面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患儿咳嗽、高热、气促、喘息、呕吐、昏迷、发绀腹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R≤100次/min;(2)显效:患儿上述不良症状出现明显的改善,HR≥110次/min;

(3)有效:患儿上述不良症状均有所改善,HR≥120次/min;(4)无效:患儿上述不良症状均没有改变,患儿的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2]。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效果

35例心力衰竭患儿中,治愈27例(77.14%)、显效4例(11.43%)、有效1例(2.86%)、无效有3例(8.57%),总有效率为91.43%。

2.2 患儿治疗前后血浆水平及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患儿的血浆内纳肽与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患儿治疗前后血浆水平及功能变化比较

时间 BNP(mg/L) LVEF(%) FS(%)

治疗前(n=35) 348±175 52±16 30±10

治疗后(n=35) 80±35 70±14 45±13

3 讨论

小儿心力衰竭由于各种疾病导致其心泵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关键的治疗措施在于及时纠正心力衰竭[2-3]。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方法不断更新。在本研究中,给予患儿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无效率为8.57%,在临床中减少了病死率的发生。

在临床治疗中,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发生很大的转变,传统治疗中大多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为主,采取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等药物治疗[4-5]。目前,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阻断剂、受体阻断剂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6-7]。本研究中采取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扩张剂治疗,科学降低患儿肺动脉压,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脑钠肽作为心血管调节肽,具有排钠利尿、血管舒张、交感神经等特征,造成了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发生[8]。成人心力衰竭的脑钠肽水平会显著提高,可反映左室功能不全程度[9]。本研究中,患儿治疗后的血浆内纳肽与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心力衰竭患儿的抢救过程中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给予患儿合理药量,保持有序科学的抢救操作,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文斌,陶艳,向汉林.16例心力衰竭患儿的急诊抢救[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116-117.

[2]陈树宝.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刊,2010,43(8):13-17.

[3]米文育,王伟红,陈皇珍.酚妥拉明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4,9(4):494-496.

[4]朱桂萍.126例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干预疗效[J].吉林医学,2014,35(19):4246-4247.

[5]梅忠卓.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急救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25):110-111.

[6]徐立军.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44-45.

[7]杨文斌,陶艳,向汉林.16例心力衰竭患儿的急诊抢救[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116.

[8]蔡强,唐慧,易岂建.心力衰竭患儿血浆脑纳肽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6):460-461.

[9]耿荣.脑利钠肽对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D],昆明,2010.

(收稿日期:2015-01-20)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对完善国企内部审计职能的思考 下一篇: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与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