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聊发“购物狂”

时间:2022-04-26 10:09:20

缘何聊发“购物狂”

“血拼”,实际上就是英文shopping(购物)的中文谐音。年轻人爱购物众所周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身边老年购物狂

扬州一对老夫妇每天准时收看电视购物节目,听讲解员天花乱坠地介绍产品都会很心动,最多一次买了两个保温壶、小型冰箱和洗衣机各1台,外加一个988元的手机,每个月光电视购物就要花费5000元。据了解,这对老夫妻岁数不过六旬出头,退休后的头几年,两人炒炒股票,养养花草和小动物。自打家里装了有线电视后,老两口迷上了电视购物。电视上销售的商品包罗万象,除了手机、小家电、珠宝、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甚至还有很多从未听说过、市场上很难买到的新奇特商品,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购物天地。从那以后,老两口每天都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听导购人员花上1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详细讲解商品功能、操作方式。由于售价远低于市场价,几乎电视上介绍的每个产品,夫妻俩都会心动,随后便会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订购。不出两天,商品就能快递到家。

仔细观察下,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老年购物狂。有的人是网购的爱好者,他们认为网上价格比市场上便宜,可以送货到家非常方便,常常“欲罢不能”。还有的是超市的忠实“粉丝”,一天去三趟,经常“刹不住车”,本来不需要的东西也要买回来。

老人购物有着很大的“带动”效果,张大妈购买了一个神奇魔环,隔壁邻居李大妈听说戴了之后效果不错,和几位老姐妹也每个人订购了一个。一个小区里喜欢购物的老年人往往形成一个小圈子,但凡有一位老人买了什么东西,其他人都会拜托帮忙购买。

冲动消费 强迫自我

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需要某些商品而疯狂购物,那可能是得了心理疾病。“购物狂”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当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就会特别冲动,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他们买的其实不是商品自身,而是一种行为带来的特殊。如果看见了不买,心里就会堵得慌,但往往买了之后又后悔。

病态性购物症和病态性的赌博、暴食、偷窃,甚至纵火狂等,在心理学上都属于冲动控制疾病的范畴。网络购物、广告、促销活动等时尚购物方式,的确能给人短暂的慰藉,获得别人的尊重及赞美,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害身心的。

老年“购物狂”和一般购物狂不同,他们在购物时体现出一种对爱的强烈渴求。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商店里找到自己被关注的感觉。缺乏自信的老年人更易受到购物瘾的影响:他们会在买下一套新物件时感到更加自信。

另外,生活空虚也容易造成购物欲望的膨胀,有些人虽然衣食无忧却缺少与人的交流,生活中缺少其他爱好,社交活动也不多,购物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追求,以此来消磨时间,而物品本身却对他们毫无意义。

现金消费 及时治疗

有病态购物行为的人,多是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改变原有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可以通过做公益活动,进行郊游等户外运动,和朋友聚会聊天等转移注意力。同时,这些可以使人持续快乐的活动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满足。

由于“购物狂”多有欠债问题,因此可以首先学习购物前先列表,把想买的东西做3个分类:想要但不需要的、可能需要的、真正需要的。分清楚类之后,根据自己现有的金钱规划究竟如何购物。同时,养成用现金消费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控制消费额度。

专家介绍,购物成瘾的成因,除自我形象不健全等心理因素、生活苦闷等社会因素外,近年来医学界也广泛讨论脑内血清素分泌失衡的生理原因。因此,除心理上需要进行辅导外,有时也需配合药物辅助治疗。不少病态购物人士都有情绪抑郁倾向,血清素药物有治疗抑郁症作用,一般人服药后3个月,脑分泌开始受控,有助于降低继续购买的欲望,但这仅是辅助治疗,过后仍需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等来改变病人对自己与物质的错误观念,方能治本与预防复发。

突然“血拼” 痴呆作祟

原本很节俭的老人突然变成“购物狂”,除了心理疾病,更有可能是“老年痴呆”作祟。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陈女士,年轻时曾是一个很能干的会计。但患病后每天都往家里买很多根本用不着的东西。家里人不给她钱,她也总能从儿孙辈手里把钱“哄”来。

这个患病的陈女士还特别喜欢给亲戚朋友打电话。一天内可以给一个人打十几遍电话,导致别人无法正常工作。家人把电话本藏起来,她就凭着记忆打。因为她年轻时做过会计,她对数字特别敏感,能记住几十个人的电话。

当家中的老人出现记忆力减弱、行为处事颠倒混乱的情况时,子女往往不肯相信,曾经聪明能干的父母会得老年痴呆。等家人感觉到老人出现痴呆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期。因此应该提早预防。

陈女士胡乱买东西后,她的老伴经常气得用拐杖“教育”她。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患病的老人是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家人更应该选择充满关爱的方式来控制病情发展。

专家提醒,如果感觉自己或家人在购物时反应异常,且越来越严重,最终无法自控时,应及时到医院看一看。 (责编:孙展)

上一篇:陈年的酒――四对百年老夫妇 下一篇:不要总是“看不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