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时间:2022-04-26 06:42:36

探求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一、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现状及培养目标

1.个性心理品质的概念:个性心理品质一般包括动机、兴趣、信念、情感、意志、理想、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不是认识能力,但影响着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现状:2006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程明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中职护理生明显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饮食与睡眠障碍、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诱惑的扑面而来,价值取向的偏转偏差,情感交流的冷淡冷漠,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90后的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状况更是每况日下。感知障碍、自卑、紧张、焦虑、依赖、茫然、烦躁、困惑、缺乏兴趣、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中职护理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明显缺乏“个性”。

3.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目标: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对护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病人希望护理人员工作认真负责,技术水平高,性格活泼开朗、外向,注重外表;不希望护理人员操作不认真,最讨厌护理人员态度恶劣、不爱岗敬业,最恨护理人员不负责。这给中职学校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临床护理人员应当具有崇高的道德感,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独立性,注意的灵活性,公平、公正的处世态度,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个人爱好,美好的语言,良好的个人能力与技巧以及人际关系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具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护理团队,有助于服务于病患,有助于缓和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护理水平。

二、《解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安排现状

1.《解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传统中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是整个医学课程的基石,在中职护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人体形态结构的医学教学是空洞的、是死板的、是没有生机的、是缺乏科学性的。护理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专业课程便是《解剖学基础》,学好了这门课,不仅为后续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自立、责任感、自信等自我意识。

2.《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现状及其影响:基于皖北卫生职业学院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中职护理生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一年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学生入学第一学期最先接触《解剖学基础》这门课程,与高职不同的是,中职《解剖学基础》教材基本上都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系统解剖学内容主要将人体形态结构按照系统分类叙述,内容相对具体;组织学研究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需要显微镜观察,对理解器官功能特点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胚胎学研究人体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规律,有利于认识人体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本课程学时安排上,共90学时,理论课占61学时,实验课占2时。

《解剖学基础》是一门以人体标本为基础的课程,学生对标本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这些都离不开实验课的教学。从历年学生入学资料来看,中职护理生具有年龄普遍偏小、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和持久性较差等特点。而实际教学中,实验课课时少、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实验课明显滞后于理论课等现象给学生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阻力,知识点记忆混乱势必渐长厌学情绪,知识点理解不透势必影响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知识点掌握困难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这些都给学生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不利用学生健康的发展。

三、《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根据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目标,现以刘东方、陈开润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学基础》为例,制定该课程的设计方案。首先,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笔者将《解剖学基础》各大章节顺序进行适时调整。该书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介绍细胞和基本组织的内容,这两章内容虽然不是很难,但是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学习上突如其来的阻力极易引起学生情绪焦虑、烦躁不安、厌学烦学的不良心理。而第四章运动系统内容相对前两章来说,模型较多,直观。授课时,看模型、摸模型、想模型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听、看、摸、思的感观认识,不仅大大降低了解剖学的门槛,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给予激励、唤醒和鼓舞。”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路上才会不畏艰难险阻,走得更远;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路上才会学得很快乐,勇于攀岩。其次,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从以往授课计划来看,解剖学课程实验课课时明显不足。各大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护士资格证通过率,纷纷压缩基础课程,加大临床课程。在办学竞争压力的驱动下,增加解剖学实验课课时的思路是不切实际的。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笔者建议将理论课搬进实验室,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减轻了三维立体的人体结构形态给初中毕业的学生带来的学习阻力。现以《解剖学基础》中第六章脉管系统的第二节心脏为例详细讲解授课安排,分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1.课前准备:事先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告知学生,安排学生预习。课前,教师将学生分组进标本库自选标本。最后由组长点评,教师总结。该过程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学→选择标本→确认标本这个简单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有阶段性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结意识。在选择标本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也会得到锻炼。

2.授课过程:心脏这部分内容,书本共从七大方面阐述: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结构、心壁的微细结构、心的传导系统、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体表投影。其中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心壁的微细结构、心的传导系统是本节课的难点。授课详细过程如下:

(1)选三名学生上台,一人扶稳模型人,另两位打开模型人的胸廓,让其余学生指认心脏。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描述心脏的器官毗邻关系,并取出心脏,观察心脏的外形,将心脏放于全身骨骼模型上,对比心脏在模型人的位置、毗邻,描述其位置。约用时15分钟。学生有勇气由台下走到台上,协助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顺序在模型心脏上指认心腔内的重要结构,并简要介绍其生理意义和临床应用。给同学们留10分钟时间参考教材,写小结,鼓励同学汇报小结内容,教师点评。共用时约25分钟。学生相对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克服自卑心理,发展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点评时,教师要客观、辩证分析学生的优缺点,还应根据各个学生个性找到其“闪光点”,鼓励其发挥学生自己的长处。这点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非常重要。

(3)画图讲解心内膜和心肌层的构成,重点解释心瓣膜与心内膜的关系,为病理学上心瓣膜病、附壁血栓等做铺垫。设问,为什么两个心房几乎同时收缩,两个心室几乎同时收缩,而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引出心的传导系统和心的“骨骼”—纤维环。用时约15分钟。课堂上设问的设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质疑、勤思考、勤探究的独立品性。

(4)介绍班级内班干部系统,类比心的传导系统;介绍最简单的传导阻滞,提出心房率、心室率、脉率的概念,并简要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望文生义-房颤(心房肌纤维颤动)、室颤(心室肌纤维颤动),并简要介绍其危害和处理办法。用时10分钟。最后留15分钟自学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体表投影,点拨考点和病理临床联系。学以致用,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快乐,联系临床分析病例,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多维化,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细致化。

3.课后训练:每个小组携带一个心脏标本回去共同复习本次课的内容。自习时间,学习委员代替老师持模型带领同学们复习、强化本次课内容。最后由班长分工,每位班干部负责督促、检查一组同学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在此过程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班干部体系独立运转,分工合作。敞开心扉,不致孤陋而寡闻;精诚协作,则令集体暖意融融。有助于树立班级良好学风,有助于陶冶个人情操。班干部不会因为耗费太多精力在班级管理上而忽略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全面发展;被管理者专业知识不断长进,个人情感日益丰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均成为职业院校培养的优秀阳光青年!最后,强调解剖学术语知识,运用文字渊源理解解剖名词。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的科学。透彻理解解剖学术语是学好该学科的关键,可以“水到渠成”。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解剖学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课堂上适时运用文字渊源介绍相关名词,不仅可以帮学生理解,还可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介绍矢状轴时,作者就从“矢”字入手。矢古时称为箭,箭垂直射入靶心的方向就是矢状轴的方向。教师只有采用多方面的发散学生思维,学生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心理品质的培养才会更全面。

四、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1.成绩评价: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模块,故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课程成绩包括理论考试成绩(60%)、实验考试成绩(30%)和平时表现成绩(10%)。其中理论成绩中两次阶段测验各占(15%)、期中测试占(30%)、期末测试占(40%);实验考试成绩按照实验操作技能细项给分;平时表现根据作业、课堂回答、出勤率给分。整个评价标准统一、公平、公正。

2.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罗文雅编制的自我评价量表,粗测量对评价表进行项目评价修改。该自我评价量表包括能力自我、自我认同、道德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人际自我及生理自我等7个维度。按照“非常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偶尔符合(3分)、一般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评分。(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参照Williamson研制的自评量表,包括学习意思、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和人际交流共5个维度。分别按照“从不(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评分。

作者:张宏 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上一篇:简述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的革新 下一篇:探索幼儿文学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