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信用可以担保

时间:2022-04-26 02:57:11

有多少信用可以担保

宏观栏目评论“卖贷款”,就是银行把资产打包以债券形式卖掉,这是一种资产证券化的衍生品服务。苗宇写到最后提到了它的风险问题:一向稳健保守的监管部门不会纵容次级债券的泛滥,并且,国家或者政府信用担保,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保障。如果细数起来,投资股票的时候、面对理财产品的时候,更不要说国债,甚至非法的投资产品也会暗示政府会为大家兜底……政府不会坐视不管,是扭曲投资价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最后会看到“劣币驱逐良币”,看到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市场。但是,这么多信用都交给政府来担保,可行吗?苗宇说监管部门会督促银行把优质资产打包,以降低投资者风险,前些年同样号称盈利的优质国企纷纷圈钱上市,我们并没有看到信用应该有的价值。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如果不是撒谎的同盟者的话,那就是一直扮演被欺骗的角色—它是否值得我们如此信任?或者说它是否具备为我们所信任的品质?

有些时候会觉得一本“与世无争”的商业杂志有它的好处。比如我们可以从麦德龙在中国的脱胎换骨的变化中看到市场本身的力量—你不能指责消费者不适应你的服务,如果你打算在这个市场中生存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个芯片公司如何实践它们所认可的“创造性毁灭”,联发科可能没赶上最好的时机,因为智能手机业与PC业有诸多不同—可能是这样,虽然我不是很赞同,我不认为运营商的技术标准在未来就一定有更多的话语权,它们如今的话语权建立在此前十几年的市场强势地位之上,但未来它们是否还是主导者,我不看好。这些在我们的杂志中都可以看到,它有趣,有营养,这些好东西经常让我们感觉到“庆幸”,我们可以让自己在一个远离是非的环境里做有价值的事。

记得几年前,Google退出中国前后,互联网管理趋紧,我们当时连做几篇文章,因为我们觉得对创造力的扼杀是我们所不能容忍之事,这是我们的底线,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应该表达出自己的声音。结果,当然是惹来一堆麻烦、批评和检讨,但我们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并自豪于此。现在呢?我们对互联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几年前我们为做个人网站和网页的人呼吁宽松的环境,现在只能小心翼翼地告诉我们的读者:你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重庆的因言获罪者纷纷被释放,好像就在昨天,但我们看到现在又在重复同样的罪恶。在告诉读者安全更重要的时候,我们所鼓励的创造力呢?自由呢?我们所鄙视的对创造力和自由的扼杀呢?我能看到我们的底线在调低。就像两个月前,我们会惊愕于北京警方对声称“炸建委”的微博小题大作—现在我看到的是所有替被莫名抓起来的“造谣者”辩护的时候,会强调他们没有任何煽动性的言论。在三两个月之间,我们拥有了新的、更低的底线……比如接下来,会不会有某个企业以“造谣”的名义而发难于媒体?到这个时候,还会有我们可以“庆幸”的环境吗?还是只能庆幸我们对严谨报道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不会让麻烦伤及自身?但是,到时候,我们是不是又要再次修正我们的底线,直到有一天噤若寒蝉,万马齐喑。保护每个人发言的权利,保护批评者批评的权利,这个世界上不会存在一个值得“庆幸”的远离是非的小环境。

上一篇:观众们需要有控制权 下一篇:为什么流量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