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园惊梦》中蓝田玉的身份空间

时间:2022-04-25 08:43:01

论《游园惊梦》中蓝田玉的身份空间

摘 要 《游园惊梦》是以1949年败退台湾、偏安一隅作为历史背景,以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为时代趋势。白先勇通过今昔对比手法,展示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呈现出女主人公蓝田玉在南京时的良辰美景。但搬迁台湾之后境况毕竟不如南京时期的鼎盛。告别了昔日的繁华与荣耀,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异质文化。本文拟从女主人公生活的城市空间的转换来阐释蓝田玉身份空间的转换。

关键词 蓝田玉 身份空间 南京 上海

蓝田玉是秦淮河畔得月台的昆曲名怜,因一曲《游园惊梦》而红遍南京城,被显赫一时的钱将军看中纳为填房夫人享尽了荣华富贵,钱将军过世作为遗孀的蓝田玉地位一落千丈。在昔日姐妹窦夫人的晚宴上,她目睹了满堂花团锦簇的夫人们不禁触景生情。但她始终坚持南京处处比台湾好,东方处处比西方好。小说对女主人公赴昔日姐妹宴会经历的叙述,展现出了蓝田玉身份空间的变换,权贵的更替,表现出了人生如戏的思想。

1蓝田玉身份的追忆――南京

1.1文学史上的南京形象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城,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有过重要地位,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备受青睐的文化名城之一。多少代的文人骚客在它身上发挥了太多的文学想象,寄托了太多的情绪体验,将它于政治、经济、历史名城之外,更加锻造成一座文学意义深厚的城市。纵观文学史上的都城南京,在文学史上存在着这样的两类文学形象:一是沧桑凄凉追忆中的故都,另一则是富丽繁华描述中的都城。历史上的很多文人,用了多样的方式和意象来展现了他们眼中的南京城,表达了他们从这个城的文化氛围中,从对这个城的今昔对比中,所感悟到的历史沧桑、世事更替等不一样的历史体验。

1.2旧梦难回的故都

蓝田玉被邀至窦公馆赴宴,在公馆大门口她遇见刘副官的对话:“那时在南京到你们大悲巷公馆见过你的。”一句话就把历史推到了十几年前,那时的蓝田玉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体面。眼下如何?身份地位颠倒蓝田玉不是没有感觉到,但是在她的心里,台湾的丝绸衣料、花雕酒等等都比不上大陆货那样细腻与完美,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执着,是一种逝去的才更为人珍惜的心理在起作用。蓝田玉那曾经在南京时的地位、派头与风光,以及她那唯一活过一次的记忆都在这个与过去有几分相似的空间里和场景中以高速流动的意识流形式被调动起来了。南京是她曾经的戏曲光环和因此得到的社会地位的见证者,那里有着她生命中唯一一次刻骨铭心的证据,更是她伤到为之失声是的情感伤心地。不论是活的风风光光,还是痛得锥心刺骨,那里都有着她太多难以重温是的回忆。

蓝田玉的这些刻骨铭心集体组合起来诠释着她本人心中、记忆中的南京,回不去的曾经的故都,一念及其故都的身份,怀念之余,忧伤的漂泊感和被迫断根的痛楚便涌上心头,无以言说。痛楚的是于时间和空间上蓝田玉再也回不去那个梦中都可能会想念的都城了,那里是她那个时代政府的中心所在,有着专有的文化影响力和都城的繁华与光荣,也有着蓝田玉的生活与情感,更有着一些她再也找不回来的青春、性情、地位与归属感。这一切都寂静而不安分地沉淀在了梦里,时不时地,只要一出现惊梦的契机,这些记忆就会肆无忌惮的侵占他们的内心。

2蓝田玉身份的断裂――台北

身体是自然之躯,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必然受到社的各种制约,在与其他社会要素的互动之中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身份。如:血统身份、法律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身份,隐含着政治、历史、种族、文化、经济之间的种种纠葛。对于处在异地、异国的漂泊者来说充满着异域飘零、流亡放逐、思念故土的种种情绪。地狱变迁,人是物非。处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一方面,外省人顽强地保持着原有地域文化共同体不被同化;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迎合当地的文化环境。游离于任何一边都使主体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缺乏归属感。他们在不断寻找灵魂的皈依、精神的家园,寻求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

2.1苦于今昔对比,活在过去记忆中的“失意者”

蓝田玉自从来到台北后,对迁徙地的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等感到不如意,从而精神心理上有着一种严重失落感。于是那些过去的日子和记忆一起涌上心头,以梦一般的美好或被放大的美好出现在现实的对立面,把现实映衬的更加丑陋不如人意。只是这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情绪舒缓作用,却对改变现状无能为力,蓝田玉也由此而跌入更深的苦闷中,形成了一个由苦闷到更苦闷的恶性循环。

《游园惊梦》中蓝田玉赴窦公馆宴席时的钱夫人已不再是当年在南京社交界出尽风头的钱夫人,钱鹏志一死,蓝田玉身上的光环也就黯淡了许多,生活境遇也与当初有了很大落差。一些类似的场景、经验的刺激勾起了她对曾经南京时荣华富贵与风采无限的回忆,当然,这其中一定包括了她那“只活过一次”的人生记忆。在这种今昔对比中,她愈加感到现实生活的令人厌倦,愈更觉得内心的孤独与生命的虚无,这份美好的回忆和难以改变的现状最终促使她走上了放纵和自我毁灭的道路。现实的不如意,引发了他们对记忆中那些美好的追寻,不论是感情、青春,还是荣华富贵,那些记忆中的都是她心中美好的难以企及的部分。可是记忆就是记忆,在得意与失意一幕幕交叉上演的台北,她无所谓地把一切与大陆,与过去比拟,想看齐,只会于追忆中体会到现实的失落,这就注定使她在台北的人生罩上了悲凉的影子。

2.2活在自我与社会夹缝中的“边缘人”

“边缘人”,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最先是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的,指因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而处于社会群体之间的人。他们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质而无法获得同期大众的广泛理解与接受,因此被置身其中的社会无情压制与排斥,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归属感的一种人。蓝田玉就是这样的“边缘人”。

参考文献

[1] 白先勇.白先勇作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 陈文忠主.文学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三维扫描技术在模具CAD/CAM中的应用 下一篇:当前高职生厌学根源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