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合理的尺度

时间:2022-04-25 11:04:01

教师手记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给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全新的理念提示我们,音乐不是孤立的技术,它有自己诞生的环境,有与之相关联的社会生活,同样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姊妹艺术、关联学科。它让我们的音乐视野开阔了起来,音乐教学的思维空间也扩大化了。

于是,课改春风下,音乐课堂好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起来,让人目不暇接。置身其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新信息带给我们的个性化的惊喜,但热闹之余,又常常多出了一些茫然无绪的困惑,究竟什么样的音乐课堂学科综合是合理、有效的?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提倡学科综合必须建立在音乐本位的基础上

音乐课堂首先要实现的是其音乐审美价值,以聆听、表现、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音乐审美活动是审美价值实现的载体,而学科综合、多元文化的渗透也是在群体音乐活动过程中,实现的,不是生硬地强加于学生。音乐课堂如果失去了音乐作为主体,不但不是贯穿综合理念的音乐课,简直就不是音乐课。

如在听欣赏课《长江两岸的民歌》时,有位老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区的有关资料,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发生的历史故事现在的发展等等。整节课把这些作为讨论的主题,只在课堂结束前欣赏了一遍乐曲。

这节课的出发点虽然是把音乐欣赏和历史、地理相关学科进行综合,但却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战争、历史、地理方向,而不是引向探究音乐;欣赏《长江两岸的民歌》只是成了探究历史、地理的背景音乐。这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综合课。《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要姓“音”,不能姓“杂”;不能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课,更不能把音乐课上成了“拼盘课”。

贯彻学科综合理念要避免进入误区

音乐课堂需要的不光是外表的热闹,更需要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的是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这些深层次的标准,绝对不是浮华的简单拼接的音乐课堂所能实现的。而实践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误区。

将人文主题生硬强调、盲目强化是在课堂中贯彻综合理念的常见病。例如:在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一课中,本课歌曲本身旋律较长而且比较复杂。学生对这一优美的旋律尚没有好好消化,既不能模仿演唱更谈不上有感情地表现,教师就生怕课堂时间不够,忙不迭地开始分析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更开始了一长串的保护环境讨论会,完全将音乐与人文主题脱离开来。乐曲旋律中清新的“绿”意并没有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领悟,自然达不到以“情”感人、以音乐感化人的目的。人文主题的强调成了空洞的说教,音乐课堂变形为思品课,这样的课堂,乏味而零散。

谈到综合理念,还有的教师就理解为多方面的信息投入,在课堂上,往往与课题有关的知识一古脑全部引入,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有不知重点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程是以分科样式呈现的,课程内容要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文化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以多学科的相关文化为支撑。这里,音乐是核心,在音乐课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这就有可能改变音乐课的性质,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课。

例如在《春江花月夜》一课中,教师也非常用心地搜集了相关音乐文化资料,堆积了自己认为优美的艺术资料给学生。于是,江南才子的书画、柳永旖旎的词、白居易浔阳江边的长句、江南幽咽的士子琴萧故事乃至秦淮河上的历史变迁都涌向了学生,最后还让学生朗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词。教师初衷本来很好,效果却适得其反。美丽的民族管弦乐曲,江南美丽的月夜风景,在一项项实物资料中被具体化,恰恰也从情感中淡化,学生感受到的不是音乐,不是用心灵感受到旋律流动之美,而是被知识化的音响。上到最后,学生全忘了音乐为何物,课堂成了失败的大杂烩。

总之,在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合理地走向综合,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正确途径。

上一篇:依托资源优势办音乐评论专业 下一篇:校园音乐重建社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