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25 10:59:17

高教发展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一、背景简介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已经逐步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近几年,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高校师资的数量、质量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三个跟不上”和“三个盲目性”的问题与挑战,即在经费投入,办学理念和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跟不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进程,在高校发展规模与速度,学校定位,高校贷款搞建设方面存在着盲目性,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并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一些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们便能很清楚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引发质量下降

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但是,对高等教育的适当控制并不意味着停止扩招。事实上,国家制定的“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末,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万人,在学研究生约130万人”。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是教育质量的滑坡,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由于扩招是在强势行政干预下所进行的,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在管理队伍、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不能与大规模扩招相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建立在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基础之上的,没有教育经费的投入就没有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投入教育经费2129.76亿元,是1998年的3.88倍。但是,在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加的同时,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却在连年下降。2005年,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375.94元,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1399.25元,下降幅度为20.65%。同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892.65元,比1998年减少了655.08元,下降幅度为22.65%。投入不足直接导致高校的公用经费不足,因此很多高校不得不靠借贷来解决扩招所带来的经费投入问题。

(三)高校定位不明与培养目标趋同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缺乏特色与培养目标趋同的问题。一些原本颇有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而一些文科院校又在大力发展理工科。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追风现象,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家一哄而上,导致过多过滥。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情况还在向研究生教育蔓延。我们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样,完全是同一个标准。高校定位不明,培养目标趋同,不仅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四)高校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低

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主重方面,而衡量学生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留学生人数。2003年,在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及其伙伴国留学的学生中,美国接收留学生数最多,有28%的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排名2-4位的是英国(12%)、德国(11%)、法国(10%)和澳大利亚(9%),这五个国家接收了世界留学生总数的70%。我国20年留学生人数是77715人,接受留学生的百分比约为3.7%,显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003年接收国中留学生的分布情况见表1。美国是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输入国,2004年的外国留学生为57.25万人,它大量吸收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到美国留学并吸引他们在美国就业,这样既能让美国的高校获得大笔的收入,提高美国大学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也能为美国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学生的国际化程度较低,2004年来华留学生只有110844人。

(五)我国高校办学理念落后

我国办学理念相对有些落后,如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留给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少,教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授课方式仍然比较陈旧、呆板,多数是教师在教却并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问题。一所高等学校,既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有其自身复杂的逻辑和历史,要寻求发展是其共同的要求;但由于各个学校都有各自特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因而如何根据各自的主要矛盾提出恰当的切入点,对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结构以及培养目标也应将多样性和普及性统一。

(六)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专业技术人员、留学生涌入我国,从事教育、文化科技交流活动;另外一方面,我国也将会有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和留学生流向海外。作为既承担培养高级专业人才重担,又积聚着大量优秀高级人才的高校师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将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尤其是其中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将面临着更多的流动机会,近几年相对稳定的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体制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教学管理体制,三是科研管理体制。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我们采用的是管理地方党政机构的方式来管理高等教育,从而在高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把直接管理改变为间接管理,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在制度上确保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并把改革落实到实处。只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顺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建立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保障机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政府所举办的,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政府责无旁贷。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责任。其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第三,高等教育市场化势在必行。以美国为例,美国各大学基本上都设有基金会,这些基金会为美国高校的运转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党的十五大以来,借助国务院结构改革的有利时期,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合并调整,一些地方高校学科重复设置,门类过多,办学规模过大,办学力量过于分散的状况开始改善,我国在文、理、工、农、医等各大学科领域里组建了一些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其他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少学校合并后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因而,应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给高校更多的自,积极引入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摆脱计划体制的约束以激发出高校更多的活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四)提供政策保障,扩大招生规模

留学生教育事业意义重大,我国政府应尽快制订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确立总体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法律、政策和经费等保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逐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形成更有利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拓宽国外了解中国教育的渠道,使得他们更加广泛深入地认识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再次,政府和高校应借助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规范收费标准,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留学生奖学金供给体系。最后,还应培养一支思想进步、职业道德好、语言过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定期选拔教师赴国外学习,为高水平的专职对外汉语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行双语教学,可以更广泛地接收外国留学生,对不断扩大生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确立先进的、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

要让我国的高等教育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确立先进的、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首先要确立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其次是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借鉴外国的经验,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三是培养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四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

(六)创造优越条件,留住高级人才

高校应该拓宽渠道,善于利用海内外、校内外的人才资源,重点吸引、选留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从住房安排、安家费用、科研启动金、福利待遇、评奖评优等多方面制定全方位的优惠政策;高校要立足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以引进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业务骨干为重点,以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逐渐形成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新机制;高校应激励人才发挥才智,帮助人才干好事业,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的高校教师教育培训,给教师提供学习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条件;高校还应该及时更新、增添先进的办公设备,创造优越的科研条件,美化校园等措施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人才保持轻松的心情,愉快地工作。

上一篇:职业教育模式探析 下一篇:中国民航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