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狼”为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时间:2022-04-25 09:03:56

以“狼”为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摘要:本文从《狼图腾》的一个故事入手,引出可持续的、适度发展的生态观念。呼吁人类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的循环之中,节制欲望,与自然共生共存。

关键词:《狼图腾》;生态观;可持续发展;“大命”“小命”观;节制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27-01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这与人类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放在生态系统的顶端不无关系。《狼图腾》一书,讲述了很多狼的故事,我们应该从狼的身上受到启发,学习这种自然的生态观。本文将从其中的一个故事入手,引出可持续的、适度发展的生态观念。呼吁人类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的循环之中,对自然承担责任,并给予道德关怀。

一、从“狼”、“羊”的生态平衡到“狼”、“人”、“羊”的恶性循环

《狼图腾》是姜戎先生于2004年4月出版的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狼的智慧,狼的品性,狼的战略,狼的生存观。阅读此书,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的第一人称讲述者陈阵随蒙古老人毕利格目睹了一次狼群围歼草原黄羊的战斗。入冬后的草原,一大群黄羊在山坡上吃草,却不知狼群已对它们形成了三面的包围圈。狼群并不急于发动攻击,而是等待着最有利的时机,等待着黄羊吃到跑不动,失去最有利的速度的保护。狼极有耐心、毅力和纪律性,它们忍受饥饿,严寒,等待头狼的号令。眼见黄羊们都已经再也吃不下,狼群突然发动攻击,将羊群赶到山顶,而山下就是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湖,一个巨大的雪坑。羊群被狼吓得纷纷掉进雪坑,被冻进了天然冰箱。狼群只吃掉了战斗中咬死的黄羊和雪坑周边的黄羊,而雪坑深处的连动都没有动。这些养了一身秋膘的黄羊是狼来年春荒时候的最佳美食。

就这样,狼和羊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保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然而,人介入之后就不一样了。人们发现了狼的天然冰箱,偷走了狼的战利品。春荒时节,饥饿的狼找不到食物,转而袭击人和家畜。被惹怒的人猎杀狼群,狼群减少而使黄羊肆虐,再加上人的过度饲养、放牧牲畜,草场愈加恶化。草场退化,人、羊、狼都没有了生存之地。原本平衡的草原生态圈,就这样被人们的贪欲毁于一旦。恶性循环使人们也自食苦果,失去了美好的家园。

二、“狼”的生态观

在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狼在围歼黄羊的过程中,几次有计划放走了部分或年幼或强壮的黄羊。有年轻的牧民说,狼到底比人笨,要是堵住所有的缺口就可以全歼黄羊。蒙古老人毕利格却说,“你要是头狼,准得饿死。一次打光了黄羊,来年吃啥?狼可不像人这么贪心,狼比人会算账,会算大账!”

这就是“狼”的生态观,不贪心,不杀绝。狼深知,如果一次杀光了黄羊群,等到来年,黄羊数量难以恢复,狼也就没了足够的食物,没了活路。唯有在保证今日有食的情况下,适当保留黄羊,以待其继续繁衍、生长,狼群才能年年有羊吃。否则,生态链一旦断裂,无论狼还是羊,都只有灭亡的命运。

这个道理很简单,而人却往往被自己的贪欲所俘获,不顾后果的捕杀,只为满足自己这一时的需要,不为将来打算。这样的例子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比比皆是。伐树造田,围湖造田,无节制的滥捕滥杀,最终的后果就是生态平衡被打破,物种灭绝,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自身也受到威胁。例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因为与“发财”谐音,固沙植物“发菜”被人们疯狂挖掘,最终导致沙化日益严重,侵蚀土地;因为过度捕捞,海洋生态被破坏,北极熊面临灭绝等等。

人们在实际行动中,很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诱惑,放弃原则,不计后果。无数的教训警示我们人类贪欲的可怕。人类应该以“狼”为师,采用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待万事万物,尊重其他生命形态,保证生态链的平衡稳定。

三、“大命”“小命”观

在上面的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主人公在雪湖里发现一只怀着小羊的母羊时,觉得它非常可怜,不禁脱口说道:这些黄羊真是太可怜了。狼真是可恶,滥杀无辜,把人家的命不当命,真该千刀万剐……毕利格老人听后脸色陡变,他瞪着主人公,急吼吼地说:难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他听了这话,又结合自己在草原的见闻,感悟到:草原民族捍卫的是“大命”――草原和自然的命比人命更宝贵。老人还说:蒙古人打猎也是为保护草原的大命。这些都包含着保护人类生存基础的深刻文明。

草,羊,狼,甚至人都只是大自然生态循环中的环节,人类不应该,也没有资格仅依据自己的好恶便肆意破坏这些环节间的平衡关系。而是应该用大命与小命的关系尺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各种生命都要从其他生物那里索取给养,但是任何生物的索取都不能过度。狼明白这个道理,懂得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而人类却总是忽略这一点,只顾眼前利益,疯狂索取。正是因为人类有智慧,才更应该自觉地节制欲望,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要对任何物种过度伤害,使其失去生存下去的可能。任何事情都要适度。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不要去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正常循环,才能让“小命”活,也不使“大命”亡,也才真正能让“小命”长久生存。

四、节制――让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

人类多年来一直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这种世界观,让人类为了谋求发展,对大自然肆意索取和破坏,为所欲为。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认为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应该是人的利益。人对非人类存在物的关心只应限于那些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70年代以后,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念开始被怀疑。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生态恶化的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的这种态度。

人类社会要发展,确实需要先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但是对自然的索取一定要适度。人类生活在自然中,依赖自然的给养,就应该把自己置于自然循环之中,而不是高于其他一切非人类的存在,仅依据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生态循环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这并不是要完全的禁欲,而是要节制人类的欲望。古代儒家就有“时禁”的思想,“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主张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命的节律来安排人类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永续地生存。

人类应当对自然及后代承担责任,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和索取。任何时候,都要从“大命”出发,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不可破坏掉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坚持适度的原则,满足自己基本的发展,同时也不伤害自然。对于生态系统的每个环节,都不能依照自身要求肆意掠夺和破坏。将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把自己视为其中的一环。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地球的生态危机才能不再加剧,环境问题也才能得以好转,人类才能真正与大自然和谐永存。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海明.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杨通进.大家西学:生态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田海舰.试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2006(9).

上一篇:浅析《诗经》爱情诗中的巫咒与植物意象 下一篇:浅论花间词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