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灾难 拥抱光荣

时间:2022-04-25 04:21:48

不忘灾难 拥抱光荣

“四川雄起”

灾难里的眼泪 不忘不碰

眼泪里的烟火 耀眼也痛

烟火里的希望 璀璨重生

……

5年前――2008年5月12日,汶川,曾是一个刻在很多人心上的悲怆彻骨的名字。汶川,远远超越了一个地名所能承载的全部意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地。

已经过去5年了。时至今日,当我为这个专题写下这篇回忆录的时候,看着当年的图文,心头仍一阵阵悸动,眼眶也一次次泛红。那时的我,还未学成毕业,一群人在操场上十指抱拳,祈求上苍:请给他们力量,以坚强!

那时的我们,所有人,瞬间成了一家人,一齐喊着:“四川,雄起!”孔明灯与哭声、加油声,响亮了黑夜的体育场。

学校瓦砾下的孩子等待着救援;父母在亡幼的尸体上哭喊;幸存者们无助地呆望着家的断壁残垣……那时的印象,一切音容犹在,只是已成陈年日记。

5年时间倏忽逝去,再次关注这片4084平方公里的土地,记忆的伤痛很难自动愈合,有时甚至不可触碰。

但是纪念,不是为了忘却。纪念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这里生活的人与这座新城正如奔腾而过的泯江水,停不下脚步,一路向前。

“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

灰色记忆,我们必须忘记

彩色空间,还有待为继

……

19岁的战士荆利杰,刚入伍5个月。面对随时可能坍塌的楼房和指挥人员的后撤命令,已经救出几个孩子的他扑通跪下大哭:“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那一刻,所有人都泪眼模糊。

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疏散,在营救最后4名学生时,教学楼垮塌,他硬是用自己的双臂护住那4个孩子。4个孩子得救了,谭老师走了。直到挖出他的尸体时,他依然保持 “护卫”的动作。

义工宋志永在地震当晚,通过火车、出租车、摩托车乃至徒步的方式,赶到灾情最重的北川,与另外12名农民一起穿梭于废墟之间,并在救援最关键的时间内成功救出25名幸存者,挖出60多名遇难者遗体。这13个农民,感动了13亿人。

“叔叔,我在。”一名男孩浑身是血,躺在几名孩子的尸体上。就在大家将救援的手伸向他时,孩子却坚决拒绝:“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一句话,让救援队员热泪盈眶。

前方的人们自发地参与到救援当中,他们走在一起,彼此温暖,彼此鼓励。后方献血的队伍蜿蜒百米,人们说:“我们不能上前方参加救援,那就让我们献点血吧!”

……

我们的“三观”时常会伴随着经历的事情、见过的人而改变,也许用5年后的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当年的行为,会让我们由衷地觉得不可思议,只有一个字能概括――爱。

这种爱,这种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他人或亲人生命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难以用文字表述的震撼!生命的意义是延续――是生命和爱的延续。他们在地狱边上,但是他们没有颤抖。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爱,记住这些普通生命绽放出的温暖光辉,记住中国人最坚韧的品质和隐忍的力量。

“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灾难中,尘封的灵魂得以洗刷

灾难中,民族的精神得以升华

从未有过的自豪、激昂

从未有过的信心、力量

……

地震改变了一切。在地震后集体喷薄的中国精神,让中国人空前团结。中国人的凝聚力,中国人的万众一心,酣畅淋漓地装点了5年前的那个夏天。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在重灾区现场指挥;10万大军神速开进灾区;从明星到普通民众,从城市到农村,成千上万的人甩开胳膊去献血;成千上万的人为灾区捐款,超过650亿元的国内外捐款,让不少外国人瞠目结舌。俄新社网站编辑部在其《中国,挺住!》的文章里这样写道:“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数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灾难,是人性深处割出来的一道痛,无法承受;但灾难,也让中国人在从没遭遇过的感动里认识了一个新世界。汶川地震,激发出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唤起了十几亿人心底的那片善。

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是一场社会重建运动,是对社会伦理的重建,更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重建。

这种重建,是国际社会关注“民权、民意、民主”的国家所宣扬的“人性论”、“人道主义”、“人的生命重于一切”的普世价值思想在官民心目中发育、生长、开花的结果;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敢于牺牲、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又一次集中体现;更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理念、生活信仰改观,全社会慈善意识集体觉醒的结果!

5年前,汶川地震让巴蜀成了血泪之地;5年后,中国政府灾后重建的答卷让世界震撼。穿越灾难,迎来荣光。5年来,在重建中,在应对新的自然灾害中,这个国家在不断积累经验,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经历了巨灾的这片土地,也在走过艰难历程后,谋划着振兴之路。

当废墟上的烟尘逐渐散去,当山石壅塞的道路被重新开辟,新城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这速度与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力量。

我们时刻准备

悲情大爱,从善如流

让真心,洗涤苦难

让幸福,常伴两旁

……

意识觉醒

慈善,是一种爱心表达,古希腊称之为“人之爱”,是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慈善的繁荣是社会繁荣的关键部分,成为衡量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

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慈善井喷年,汶川地震捐款捐物就超过了1000亿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众多企业在第一时间勇敢地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他们是比国家反应更快速的一帮人。

从非典到汶川大地震,中国企业的慈善意识一点点被唤醒。企业的慈善意识和捐赠频率都较以往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慈善意识觉醒的背后,是企业“社会公民”价值观的诉求。当“慈善”这个语汇与财富、公众观念、社会责任等发生融合,它所承载的符号内容与意义也就被放大了。不仅是保证经济发展的责任,保证社会发展的责任其实已经一部分承担到了企业的身上,企业慈善捐赠与企业社会责任也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

多年的市场洗礼之后,中国企业的伦理观已经从简单的赚钱者向社会主要的贡献者转化。经过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的企业正在勇敢地承担着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在全民慈善的“镀金时代”里,社会不断督促企业迈向更高的公益理想,在不停“被爬坡”的背后,是企业找寻自己慈善路径的身影。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纯博弈关系,从长期来看,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平衡,这种平衡考验着经营者的战略眼光和智慧。

但如今的中国慈善事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亟须转型。中国10%的人群收入占全国的70%,资产占全国的83%。社会及主流媒体开始对国内慈善的政府体制、信息透明、组织低效、宗旨不明、管理混乱、角色不清等不利于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发问,这既代表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初步觉醒,亦表明中国人探索公益慈善之路之艰辛。

对此乱象,微软创办人盖茨认为,公益的关键角色是填补政府和企业的空白。从巴菲特、盖茨两位教父的慈善中国行中,透过表象可以看到慈善的智慧光芒,这些智慧可能比捐赠本身更为重要。盖茨先生在2008年,将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震惊世界。

中国长期贫困,对慈善的意识提升还缺乏基本的意识。一旦中国企业和中国富豪们将全球性的慈善理念、专业运作模式及慈善传播手法融会贯通,就能根本上改变中国慈善的生态,这无疑是我们乐见的。

最好的慈善,是和平世界

慈善的最大意义是和平全世界。慈善是理想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社会与社会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彼此互动。

中国社会充满关爱,用慈善促进互动、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友谊,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慈善在世界上已经越来越重要。

而世界,已然进入到了慈善资本主义的时代,这是慈善和资本结合的时代;而中国,也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社会改革时代。

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历史转折点。需要说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最好的慈善事业不是给予,而是改变世界,协助世界发生转变,造福人民。慈善不仅包括社会服务,还包括养老、儿童、残疾人事业,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可能意味着几千万人的就业,可能意味着几万亿的GDP。慈善正在催生和推动着一个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新的时代,需要各种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需要各种各样的平台,需要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需要各种各样新的创新性生活方式,需要很强的创新意识,也需要全世界的慈善领袖们调整定位,真正引领全球的和平事业的发展。随着全球慈善的新趋势,加之中国又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社会服务、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都将对慈善事业形成重大的影响。

我们要改变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强调伙伴关系,包括政府与慈善公益组织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慈善界,更包括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创新、互联网、商业机会、影响力投资,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好机会。

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时刻准备!

上一篇:雨林与奢侈皮货 下一篇:黑花生,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