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算账”的吕书记

时间:2022-04-24 06:10:21

初见吕振华,黑瘦的身板,稀疏的头发,说话、走路极快。身为中捷产业园区(原中捷农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他“掌管”4.2万人口、268平方公里土地和百亿资产。

10年前,中捷还是一个只有1.6万平方米楼房的简陋生活区,到处是盐碱荒滩。2003年至2012年,中捷的地区生产总值由3.79亿元增长到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吕振华这样一个敢想敢干、会为民“算账”的领头雁。他说:“自己没有别的本事,中捷有4.2万人,我只会计算这4.2万人的经济学。”

算好“利益账”

中捷产业园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渤海西岸。1955年,国家副主席访问捷克斯洛伐克,获赠670套农机设备,国家随后用这些设备在沧州市筹建了一个国营农场,总理亲自命名为“中捷友谊农场”。

1994年10月,临近不惑之年的吕振华来到中捷农场,担任常务副场长。那时的中捷,总资产只有6800万元,债务却超过2亿元。吕振华在农场领导和职工支持下,通过破产重组33家企业,使农场甩掉巨额包袱,成为河北农垦战线改革的先锋。

2003年,中捷农场改制为中捷产业园区,拥有了开发区的职能。作为“当家人”的吕振华,上北京、下江南、出国门,创造性地实行了“土地换年金”的土地转型方式。三四年之内,中捷全区15个村的15万亩荒碱地基本上完成流转集中,不仅使园区有了发展用地,还给原来以盐碱地为生的农民换来了每年的生活费、养老保险以及就业三重保障。

当时,这给园区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2008年,1.2万农民的转型费就高达4000万元,几乎占中捷财政留成的一半。但吕振华坚定地说:“这笔支出,不仅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更符合园区开发的长远规划,会带来更多的回报。”

算好“长远账”

为了打基础、管长远,2005年,吕振华想在中捷办大学,一方面可以提供永久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2008年,经过多次洽谈,河北农业大学终于将渤海校区的校址选在了中捷。面对河北农大资金短缺的情况,吕振华承诺校区建设不用学校花一分钱,都由中捷出资建设。

可是,五六亿元的投资从哪里来?吕振华便用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引来企业建设公寓、食堂,吸引商家建设银行、超市,基础设施则由城司市场运作。终于,一座校园落成了。

几年间,吕振华带领园区干部群众,凭着一股子韧劲,他们的大学招商团引来几所高校落户于此。国家能源中心光伏实验室、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等18个部级、省部级实验室也相继落户中捷。

为了圆“城市梦”,中捷从2004年起用了6年时间,投巨资请国内外专家、机构作了多个规划,为的是让园区的城建水准几十年甚至100年不落后。“从发展上不能给后代留下遗憾甚至灾难。”吕振华说。2012年,吕振华又主张投入3亿元收储了1.35万亩建设用地,为园区留足了以后10年的发展用地。

算好“良心账”

“在中捷的20年,他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中捷产业园区纪委工作人员田容瑜说。

一次,在赴广东中山和香港洋紫荆公司谈判的前一天,突然天降大雾,能见度不足30米。在天津办事的吕振华坚持赶往北京机场。平常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走了整整一天,凌晨4点多,几个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中山,准时坐在了谈判桌前。

香港公司领导层深受感动,董事长改变日程安排,亲自接待吕振华,很快促成了全资收购福森油墨项目,使得这家年收入只有1000万元的民企小厂强势崛起,年销售额超过了3亿元。

57岁的吕振华,在园区党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已有14个年头;退居二线已进入“倒计时”,但他依旧找项目、谈合作。“只要想起父老乡亲的期盼,我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上一篇:围绕中心 狠抓落实 下一篇:商户管家 打理生意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