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实证主义对于音乐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启示

时间:2022-04-24 04:57:00

后实证主义对于音乐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启示

摘要: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早期的心理学家,促成了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有学者认为,我国音乐心理学已完成从哲学心理学走向科学心理学的转型,已经从思辨性的探究转到注重实证性的研究。然而,音乐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新兴的后实证主义学者提出,实证主义“也许是这种心理学最显著的例子,它作为未来科学的一个标志已经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作者认为,由于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它兼具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重身份特征,使得我们在研究音乐心理学时应采取多元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后实证主义;音乐心理学;实证主义;理论研究;多元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2.014オオ

在心理学界对实证主义(positivism)研究范式极力推崇的今天,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呈现出实证主义倾向。罗小平谈到,20世纪后半叶是中国音乐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走向科学心理学的转型时期,该学科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从思辨性的探究到开始注重实证性的研究。在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提交的65篇论文中,属于思辨研究的论文有44篇,占总数的67.69%;实证研究的21篇,占总数的32.31%,实证论文研究的比例比上届音乐心理学研讨会增加了一倍。从最近的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或已经倾向于实证的方向。毋庸置疑,音乐心理学注重实证研究的呼声日盛对于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实证论的经验主义观点把科学研究限制在经验的范围内,主张只有那些从经验上可观察和共证的事实和经验实证方法才具有科学意义。然而,由于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它兼具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重身份特征,使得我们在研究时应采用多元的研究范式。这里的多元研究范式是指:研究方法是多元的,即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揭示音乐现象、音乐学科的丰富内涵;而且,这些多元成分之间是互补的、和谐的,不是对立的、不相容的。

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创始人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指出,意识的形而上学思辨也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胡塞尔认为,经验实证方法仅仅强调了客观性而忽视了主观性,割裂了主客体的统一关系,限制了科学研究的范围。目前,随着极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行为主义学派的衰落,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复兴与重振的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无定形、兼容并包的边际型结构特征的“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思想倾向。后实证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一、音乐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

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早期的心理学家,促成了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事实的科学,任何超出经验事实以外的问题,如有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是一个不能由事实来加以控制以便作出结论的问题,因此科学必须拒斥形而上学。早期的心理学家以实证的自然科学为楷模,使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那样的经验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将无从谈起。这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构。

可以说,音乐心理学从诞生开始就有着心理学注重实证的烙印。1863年,赫尔姆霍茨(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以及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1883年,施通普夫(CarlStumpf,1848-1936)发表了《音乐心理学》,用赫尔姆霍茨的心理学方法(包含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知识)研究音乐现象,成为音乐心理学的创设者。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通过记录演唱或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单独分析其中某些特定因素。

早期心理学家如赫尔姆霍茨等人对于音乐心理学的贡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近年来音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倾向更为本学科的发展推波助澜。但同时,他们也严重地影响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研究范式,即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只能是、或必然是实证的。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对音乐心理学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第一,它导致了音乐心理学对实证的过度重视。也就是说,音乐心理学同样应该致力于经验证实。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可能有些人不清楚的情况:学心理学的是理科毕业的学生,学音乐艺术的是文科毕业的学生。在提倡学科综合的现在,这样的说法似乎不前沿,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否认文理是有着不同性质的学科。这似乎也在说明,音乐从本质来说是艺术的,有十分鲜明的主观感觉特征。在这点上,音乐与美术相类似,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科学”实验:用多少千克的油彩可以画出类似达芬奇的作品。

第二,强调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这对于规范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三,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硬研究纲领”和操作技术,改变了音乐心理学长期存在的“软研究状态”。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反省、主观的范畴,音乐的声音属性是可以用物理方法测量和验证的。

二、音乐家们对于实证主义的不同看法

近年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根(K.J.Gergen)明确指出,心理学的研究从根深蒂固的实证主义的传统标准中解放出来是有必要的。“那些被我们视为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并非归纳的结果,也不是一般假设的建立和证实。对于经验―实证主义知识观的猛烈批评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这样一种传统的观点,即科学理论可以以一种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或‘映照’实在……从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解过程并非由自然的力量所驱动,而是处于一定关系的人们积极的、合作的结果。”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罗姆•哈瑞(RomHarre)更加明确地指出:实证主义“也许是这种心理学最显著的例子,它作为未来科学的一个标志已经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许多音乐家对于音乐的实证主义研究同样持保留态度。普遍的观点有:

1.音乐与科学是两回事,具有相互不可替代性

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是否应当了解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在进行音乐活动过程中的大脑是如何分工的,为什么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等,对于这些理论,许多音乐家显得不以为然。汉斯-格雷戈尔•威瑟(Heinz-GregorWieser)先生在《瑞士医学实践》上发表的文章里说:“……这个问题事实上也就是躯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一个清楚明了的答案过去没有,将来也很难找到……”

科学的进步与艺术品的产生是以不同方式进行的。俄国音乐学家、教育家根纳季•齐平(ЦьпинаГеннадияМоисеевича)说:“科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假如学者X没有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发现,另一个学者必然会在这个方面有所发现。……假如不是英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条定律在晚些时候肯定会被其他科学家发现。”然而,“艺术门类与科学门类有所不同,如果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艺术是一个统一的、复合的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假如莫扎特没有写出歌剧《唐璜》或《费加罗的婚礼》,恐怕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写出这些杰作来的,这些作品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精品。”

卡甘(M.C.Karah)也这样认为:“那条叫做‘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的原则,对人类所从事的各类活动都是正确的,但是对艺术门类来说则不然。实践证明,工人、工程师、医生、组织者、运动员、学者完全可以被它们同专业的其他人所替代……而一个不断创作的艺术家则实在是无法替代的,任何其他人也不可能创作出只有他才能创作出来的作品。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如同他们的创作者的个性一样,跟人类生活一样,都是非常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

2.音乐具有主观的特征

一件音乐作品中的信息不需要是理智的或者是实用的,它可以仅仅是有感情的。如果一件音乐作品使人获得特殊的、高兴或悲伤的、确实的情感,那它就可以被认为是好的音乐作品。卡尔•达豪斯(CarlDalhaus,1989)认为:纯粹的音乐只能以器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器乐是最卓越的音乐形式,它使得类似宗教的聆听体验得以发生;这种音乐没有被令人心烦的歌词或额外的音乐参照物所玷污;它是至高的艺术,并且它的主观性仅仅就是它自己。

大提琴家卡萨尔斯(Casals)曾经说过,“据我所见,直接感觉是,而且永远是作曲和表演决定因素,而理解能力和技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父咦刃吹剑ㄆ涫邓很少挖苦学生,即使有,往往是善意的或是背后说的),某次在我的班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学生――他后来放弃了音乐而成为卓越的工程师――把肖邦第一叙事曲末尾两个极强烈的‘呼声’弹得如此平淡而无表情,我不得不对他说:‘这声音就像地下火车站戴红帽子的姑娘的叫声:靠里一点’。”

休谟(DavidHume,1711-1776)提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它只存在于思考我们的头脑里面。”里德(Reid.L.A.)认为:“......在对象或者物体中看到的价值并非真正存在于物体里面。音乐中表现的喜悦并非真正存在于声音的延续之中”。\[9\]他们都认为,艺术的价值必定是主观的,要想通过数学、物理学的方法去发现它是不可能的。大卫•贝斯特(DavidBest)还风趣地举例:月光下,一对情人拥抱在一起……这时,小伙子忽然悲伤地喊道:“我不能告诉你我爱你有多深――我忘记了带计算机!”

音乐具有主观的特征,在进行研究常常会有一些哲学思辨的部分,如关于音乐审美的研究。历史上甚至发生过这样的事:哲学在俄国曾“被看做是‘平等’和‘狂暴自由的幻想’的主要来源,一八五零年尼古拉在大学取消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代之以神学,国民教育大臣希林斯基•西赫玛托夫曾经兴高采烈地说:‘蛊惑人心,卖弄聪明的哲学终于完蛋了。’”希望这样的荒谬事件不要发生在今天的心理学界和音乐心理学界。

3.实证的科研和测量常常不适用于音乐探讨

我们都多次看过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的演出,清楚地知道剧里的角色演员并非真的死了,在场的观众也都知道这一点。然而,我们还是和大多数观众一样,每次都深深的为自己所看到的精彩演出所感动。按照理智的分析,我们所看到的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天天晚上都只是在装死。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得出结论说,我们的情感反应完全是不合理的!如果是合理的,那我们怎么能被明知道是假象的场面所感动呢?这个例子可以使我们看到,对如音乐、小说或戏剧进行所谓实证的科研或测量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当然,也有一些哲学家,倾向于把艺术过分的理智化,或者是不合理的理智化了。他们甚至得出结论说,被音乐、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所感动是不合情理的。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反问一下:音乐、小说或戏剧做为一种艺术形式,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雷娜特•克洛佩尔(RenateKloppel)承认: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从来不相信用科学来研究分析演奏的技巧,甚至认为它们是有碍演奏的。

音乐美学家伦纳德•迈尔(LeonardB.Meyer)直接提出,“音乐又不是一个封闭的非参照性数学体系,他被说成是传达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和纯粹智力意义的。”他认为,对于测量音乐引起人的生理反应的客观证据涉及两个主要的难题:

首先,人们未能找到引起反应的音乐选段的特性或样式与所发生的特别的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听众的精神态度。听众把对音乐的感情力量的明确信任带给知觉行为。甚至在听到第一个音之前,这些信念就激活意向以一种感情方式去相应,并调动预期的念动组合发挥作用。人们观察到的生理上的变化是听众精神组合的反应,而不是这种音调能够以某种神秘的和不可解释的方式直接带来这些变化。

我们还应看到,人们对于音乐所产生的情绪、情感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如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和个人的经历相关的、符合某人个性的、被动接受的等等,这些同样是难以用实验证实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赋予音乐以生命力的是音乐的本能。

三、后证实主义心理学对音乐心理学的启示

后实证主义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精神资源。这一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以科学实在论和科学解释学为理论框架,试图以新的维度来重建心理学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形成一种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新的研究形态。

倡导后实证主义的学者提出,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建立新的科学评价标准。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许多方面符合这两个层面标准,在进行音乐心理学研究时,我们可以借鉴这两个标准,构建新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模式:

1.概念与逻辑标准

音乐具有概念性这点应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听到的声音,如果可以说是乐音的话,那它必然是具有逻辑性的。伟大的音乐家们根据人类的本性、历史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和曲式分析等规律,无一不是建立在逻辑分析基础之上的。

音乐作品可以进行逻辑分析,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述,“音乐作品以逻辑的形式向人们呈示情感形式。音乐的美既不单纯存在于音响客体的种种属性之中,也不单纯存在于接受者主体的主观意识之中,而是存在于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就是逻辑呈示。”

2.科学解释学的标准即价值和意识形态标准

科学解释学是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方法论武器,它是通过分析理论和价值和社会应用功能,来判断理论的优劣。解释学(hermeneutics)是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学说体系,其作为后实证主义的智力世界的基础――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的延续。

狄尔泰(Dilthey,1833-1911)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他并不否认人文科学作为一类科学而存在。但是,他反对将人文精神科学作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类型的科学来建设。对于狄尔泰来说,知识论的首要任务是要找到一个能为精神科学奠定基础的基础科学,这门科学,他认为是心理学。他曾与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850-1909)展开过论战,提出要建立一种基于精神科学基础上的“描述心理学(descriptivepsychology)”,以反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说明心理学(explainpsychology)”,认为后者是模仿物理学建立的“原子心理学(atomicpsychology)”。狄尔泰的解释学有力地维护了作为精神科学和人文科学分支的心理学的科学合法地位,也为具有人文精神特征的音乐心理学提供了学科构建的基础。

客观必然性、确定性和逻辑的一元性,不再是现代科学知识解释的焦点。科学研究的本体性规定只能存在于解释的方法论中,且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可获悉被解释的存在。另外,科学解释学还从“移情”的角度提出,研究者或诠释者必须进入文本者的精神世界,才能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客观解释”。在后实证主义者看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尽管没有达到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的精密化陈述水准,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没有必要像自然科学一样实现精密化,例如音乐和美术――它们可以通过运用日益条理化的结构模式,增强自身的科学和严密性。条理化的结构性是每门科学的中心内容,我们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应如此。

四、音乐心理学应寻求多元方法的路径

成熟学科的研究范式是相对稳定的,而方法应该是多元的,即可以通过多样的方法来揭示学科的丰富内涵。公元前775年,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和谐、融合才能促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如果仅有相同的事物,则难以持续生长和发展。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中,我们应该坚持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融合的思路,不应以一种研究范式的优势取代多样的研究方法。可喜的是,已有学者指出,音乐心理学应该呈现出多样并存、综合运用的趋势:量和质的研究方法共存,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脑科学技术的辅助,理论性、思辨性方法也依然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音乐心理学是一个横跨许多学科的新兴领域,里面含有太多各种相互融合、同时又相互碰撞的多元成分,我们的工作应该是使这些复杂的多元成分之间达成互补、和谐;而不应该是使他们成为对立的、不相容的。

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心理学研究者至少要抛开普遍存在的三种不良习惯,这对于音乐心理学的多元研究方式提供了依据:

一是用单一方法(如反应时测验)排斥哪怕是有效的其他方法,而不是聚合多种方法论来研究心理现象;

二是在心理学中以分支学科(如社会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名义对学术进行区分,而不是以所研究的心理对象来区分;

三是信奉单一的研究范式(如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等)。

目前心理学所遵循的一个方法是汇集现有的各门学科的综合方法。如斯滕伯格所说:“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将为合理地解决关于人类本质的理论奠定一个自然科学化的基础”。\[19\]

实证研究评价标准之所以在心理学科中成为难以动摇的“科学研究纲领”,当然是与这门学科的不成熟性有很大关系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处于成长中的多学科领域的心理学研究,多年来表现出一种不成熟学科的局限性:其有时思想狭窄,有时又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技术上的理性主义,而有时又体现为极度的盲目崇拜和一时的狂热……这些都反映在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描述”。这些描述,同样应为我们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借鉴。

在音乐心理学提倡实证主义的今天说出这样的观点也许有些不合时宜(过早),毕竟音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音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还有待于大力地、进一步地深入进行。我们必须指出,在提倡音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面,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对待音乐心理学研究范式方面的问题时更应小心谨慎,不能以偏概全,以提倡“科学的研究方式”否定科学的理论观点。如叔本华所说,“人类虽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方法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许多事情,不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

中国古人曾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为乐非也”、“礼崩乐坏”等等观点,都从不同视角解释音乐现象,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为我们呈现了多元的音乐学术观点。在音乐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愿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建构也能海纳百川,多听取、收集各方面、各角度、各学科的信息资讯,以促使自身的不断进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类新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立项号:10K044

[参考文献]

\[1\]罗小平.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3).

\[2\]宋蓓.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J\].人民音乐,2010,P80~81.

\[3\]GergenK.Theoryinaction.Theory&Psychology,2006,3

\[4\]\[英\]罗姆•哈瑞哈瑞著,魏屹东译.认知科学哲学导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P14.

\[5\]\[德\]雷娜特•克洛佩尔,钱泥译.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P2.

\[6\]\[7\](俄罗斯)根纳季•齐平,焦东建、董茉莉译.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P5~6.

\[8\](苏)亨利•涅高兹著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M\].音乐出版社,1963,P8.

\[9\]\[10\]\[英\]大卫•贝斯特,季惠斌等译.艺术情感理性\[M\].工人出版社,1988,8:21

\[11\]金雁.《路标》百年(下)\[J\].读书,2010(4),P77.

\[12\]\[德\]雷娜特•克洛佩尔,钱泥译.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P5.

\[13\]\[14\]\[美\]伦纳德•迈尔,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P11,25.

\[15\]张新昕.存在与其逻辑之呈示――论音乐艺术意志的表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2).

\[16\]霍涌泉.心理学理论价值的再发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P34.

\[17\]叶明春.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P13.

\[18\]李小诺.心坛论道话宏图――从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看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J\].音乐艺术,2009(1)P177.

\[19\]SternbergR.etal.Unityofpsychology,AmericanofPsychology,2001,P12.

\[20\]GergenK.Psychologicalscienceinapostmoderncontext.AmericanPsychologist,2001,P10.

\[21\]\[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识与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1995,P100.

On the Inspiration of Post Positivism to the Musical Psychology Research Paradigm WANG Yansong Abstract: The positivist view of science affected early psychologist, which help to bring about the psychology as an indpendent science. Some scholars thought that the musical psychology in China have been completion of the transition from philosophical one to scientific one, and its research method have been changed from speculative one to positivism. The musicians, however, had different ideas to that points, the scholars of post positivism proposed that the positivism perhap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example of psychology that it had been proved very disappointing as a sign of future scientific. The authou considered that the musical psychology have been a crossed interdisciplinary, which possessed multiple identities of social science,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e studies, and therefore we shall use the multielement paradigm in researching of musical psychology. Key Words: post positivism, musical psychology, positivism, theoretical research, multielement

上一篇:转型,还是转行? 下一篇:社会网络分析:一种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形成的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