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用外资的“双缺口模型”的理论拓展

时间:2022-04-24 04:42:54

对利用外资的“双缺口模型”的理论拓展

摘要:“双缺口模型”未能从微观层面解释如何“评估”弥补的程度,导致部分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与质量严重脱节。文章对“双缺口模型”进行了拓展,不但结合实际,建立了对弥补“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程度进行微观评估的核心指标,并借助这些指标,用实证方法对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构建符合“双缺口模型”的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框架体系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双缺口模型”;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评估

一、“双缺口模型”及其拓展

(一)基本理论

1996年,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H)和斯特劳斯(Strout,A.M.)提出了著名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一国可以在不增加国内储蓄的同时,借助于外国储蓄(即外资)流入来增加国内投资,而外资流入会带来外汇,从而解决因国内外汇不足所导致的进口不足问题。

通过国民收支核算公式可以得到“双缺口”方程:

I-S=M-X①

其中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M表示进口,X表示出口,I-S表示储蓄缺口(大于0表示储蓄不足,小于0表示储蓄过剩),M-X表示外汇缺口(大于0表示外汇不足,小于0表示外汇过量),该平衡式隐含一个基本原理:即外资流入总量在满足“储蓄缺口”的同时,必须与弥补“外汇缺口”的需求相一致,否则外资流入质量将下降。

“双缺口模型”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国内经济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成为战后多数国家引进外资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理论缺陷及其拓展

“双缺口模型”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利用外资的理论基础,但该模型仅注重经济总量分析,但没有说明引资国需要什么样的外资,其数量是多少;对国内资本弥补“双缺口”的潜力认识不足,常常引起国内产业“空心化”及“资本外逃”问题;忽视偿付能力,容易引起国际收支风险。这些均反映了“双缺口模型”对利用外资质量缺乏全面评估,需对其进行拓展。理论拓展逻辑如下:

1、“双缺口模型”没有区分“时点”与“时段”,“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是否平衡应在动态长期区间中加以考虑。

2、鉴于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与经济总量相比,规模较小,为便于分析与评估,可假设外商投资企业是一个“经济体”,自求平衡,其“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均满足“双缺口”平衡要求,这样做可以较好地评估外资质量。

(1)可了解外资流入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果外资大量流入房地产业(该行业不涉及进出口贸易项下的外汇收支),将导致“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

(2)可评估外资加速国内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度,以及对内资的挤压程度。

(3)可通过外资撤资及利润汇出数据独立评估跨境外汇收支风险。

3、利用“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不平衡程度,动态评估利用外资质量的趋势。综上所述,基于上述三点,对原有模型引入“双缺口差”方程:

其中Ft表示“双缺口差”,即Ft=[(It-St)-(Mt-Xt)],(It-St)表示t期利用外资净额(本期利用外资额减去外方撤资额)减去利润汇出额;(Mt-Xt)表示t期外商投资企业净进口,新的“双缺口模型”将由方程①、②及③构成。

(三)构建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指标

根据新“双缺口模型”可以构建如下评估利用外资质量的指标体系:

1、β值。根据方程②,如果β值等于0,表示“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达到平衡,利用外资质量最高。如果β值大于0,表示外资流入较多,且没有用于进口国外资源。如果β值小于0,则与之相反。

2、Ft的趋势。根据方程③,如果Ft的时间变化率等于0,则意味着“双缺口差”维持不变;如果Ft的时间变化率小于0,则意味着“双缺口差”在不断缩小。这在β是正值时,“双缺口”是不断改善的,而当β是负值时,“储蓄缺口”无法弥补“外汇缺口”的程度将不断恶化;如果Ft的时间变化率大于0,则意味着“双缺口差”在不断扩大。这在β是正值时,“储蓄缺口”大大超过了“外汇缺口”所需要的外资额,而当β是负值时,“双缺口”是不断改善的。因此,Ft的趋势将视β值的大小来评估其好坏。

3、跨境外汇收支风险性指标。该指标主要由外资撤资及利润汇出额的大小(μ)及其波动程度程度(σ)加以设定。该指标主要受外商投资企业产权结构、税收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二、对安徽省利用外资质量进行评估的实证分析

(一)利用“双缺口”模型拓展方程的检验结果

如图1所示,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安徽省利用外资缺口差(Ft)围绕在平均趋势线上下波动,趋势线方程为y=-31.542t+7076.9,根据该方程可以看出,安徽省利用外资的“双缺口差”β值等于7076.9万美元。

如图2所示,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安徽省利用外资“双缺口差”的时间变化率趋势线方程为y=-22.602t+476.48,Ft的时间变化率等于-22.602,小于0。

(二)安徽省进出口额与利用外资额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3所示,对安徽省利用外资(FDI)与出口(X)及进口(M)进行“协整”,通过单位根及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Mt=0.63FDIt+14874.56④

(4.1) (7.67)

ΔXt=0.26ΔFDIt+132.71⑤

(5.53) (0.32)

可将公式(4)进行数学变形:

ΔMt=0.63ΔFDIt⑥

比较公式⑤与⑥,可以发现:利用外资对进口的拉动作用要小于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单位外资变化额(ΔFDIt)增加1美元,出口变化额(ΔXt)将增加132.97美元,但进口变化额(ΔMt)仅增加0.63美元,反之亦然。

(三)外资流入行业结构的变动

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是安徽省利用外资最主要的两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与进出口相关性较强,而房地产业则与进出口相关性较弱。2006年一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制造业外资流入占比均处于稳步上升趋势,占比基本维持在60%;房地产业外资流入占比波动性较大,且与经济周期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3季度开始,房地产业外资流入占比大幅下降,其中3季度外资流入房地产业占比仅为6%,与1季度相比,大幅下降21个百分点。

(四)银行信贷流入与利用外资的相关性

如图4所示,2007年以前,安徽省利用外资与外商投资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投入基本保持一致,2007年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减弱,信贷投放在大大高于利用外资额的同时,整体呈上升趋势。

三、对安徽省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原因分析

(一)对境外资源使用不足

安徽省利用外资β值为7076.9万美元,这说明“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有相当比例外资流入并没有用于进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资流入非制造业,尤以房地产业最为明显;二是我国长期对外资采取“超国民待遇”政策,外资政策并没有随国内“双缺口”现状进行调整;三是我国长期采用“重流入、轻流出”的外汇管理政策,鼓励收汇,严格监管“付汇”。

(二)外资对弥补“双缺口”的趋势较好

Ft的时间变化率为-22.602,小于0,在β值大于0的情况下,外资对于弥补“双缺口”呈改善迹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外资流入制造业的比例稳步上升,对设备原材料的进口也呈上升趋势;二是金融危机对安徽省出口影响较大;三是2008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开始改变“重流入、轻流出”政策,逐步实施“均衡化”管理;四是部分行业监管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例如,强化外资流入房地产业的准入标准,加强外汇资本金结汇审批及人民币资金流向监管等。

(三)外资流入的行业结构逐步改善,房地产业外资流入占比波动性较大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外资主要流向制造业,流入占比始终呈上升趋势;房地产业外资流入占比的波动性较为明显,因占有国内稀缺资源(土地、房屋等),对利用外资的质量影响较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制造业仍是安徽省乃至全国吸引外资的主要行业;二是受行业特征影响,房地产业外资流入规模往往较大,外资流入占比波动性较为明显;三是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变化的敏感性较强,存在“大进大出”现象。

(四)促进了国内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但银行信贷“常青藤”现象开始显现

银行信贷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但与外资流入额的相关性逐渐减弱,这说明虽然外资对促进国内储蓄(银行)向投资进行转化(贷款)发挥了作用,但银行信贷“常青藤”现象开始显现。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为保证规模较大外商投资企业能够走出困境,银行不得不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即便外资流入出现下降,信贷投放“不降反升”。

四、构建符合“双缺口模型”的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框架

首先,应建立符合“双缺口模型”需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框架。加强政策宣传;从产业、金融、外汇及税收等四大政策角度确立政策要点;建立涉及利用外资的部门协调机制,对“双缺口”现状进行评估,以确定政策需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政策的影响进行定期评估,并确定政策供给。

其次,优化信贷流向,鼓励外资设立小额信贷组织。针对银行信贷资金存在的“常青藤”现象,在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监管的同时,逐步优化资金流向,鼓励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在目前外债管理较为严格的情况下,鼓励外资通过设立中外合资小额贷款公司方式,向国内企业放贷,以遏制境外资金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境内。

再次,应强化汇兑监管,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支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外汇收支均衡化管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支风险评估体系。

最后,还应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在经营环节与收入环节,对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措施,避免内资“外资化”;灵活调节外方利润汇出税率。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适当增加外方利润汇出税率,提高外方将利润汇出境外的成本,减少外汇的流失,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美)吉利斯,波金斯.发展经济学[J].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张星.论“双缺口模型”在中国的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0).

3、林松.对“双缺口模型”在中国失灵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4).

4、曹慧敏.税收优惠对外商投资影响的研究综述[J].税收与经济,2006(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上一篇:对北京市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浅谈创业板的推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