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2-04-24 04:01:32

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8-0059-15

【关注视角】

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回归儿童教育,走向学校课程儿童化、儿童课程校本化,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第十五届“校长论坛”,主题聚焦“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旨在突出学校课程的儿童特性、校本特征、时代气息,以兼具丰富性、选择性、品质性的学校课程,促进儿童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

探索适宜儿童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路径和策略探索,论坛主要聚焦:儿童课程校本化的背景与意义;儿童课程理念、内涵、特征与建构方法;学科文化建设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路径;基于学情研判,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构建儿童化的校本课程。

经过充分的主题发言、现场互动、专家点评、反思梳理,论坛以兼具理性和饱蘸地气的实践性研究,打开了“儿童课程校本化”的崭新窗户,吹来了一股适宜儿童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新风。

近年来课程校本化研究日益深入,但基于儿童视野的课程校本化研究尚不多见。

过往课程在促进儿童成长的适切性上明显不足:一是成人化,更多的是基于研究者和实施者的认识与经验,强调预设和控制,某种程度上儿童成长成为课程流水线的附属品;二是重叠化,各类课程交叉、重复多,增添了儿童学习负担;三是功利化,以成人标准看待儿童,课程价值被误判;四是程式化,追求共性、统一,儿童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压抑和扭曲。

儿童天生具有渴望自由、喜欢活动、富有想像力等特质,儿童成长具有双面性,如有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学校课程面临自身变革和儿童成长的双重挑战,探索基于儿童视野的学校课程校本化策略,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一、儿童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我们把小学阶段基于儿童视野的课程叫做儿童课程,儿童课程呼唤回归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成就儿童。

探索儿童课程就是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就是让课程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生命尊严、认知基础、兴趣特长、个性差异等,充分了解儿童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要;就是要处理好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的关系,既关注儿童现实又着眼儿童未来,达成儿童个性成长需求与社会公共价值需求的统一。

二、儿童课程的主要特征

我们把儿童课程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趣味性,不同于稍显严肃的传统课程,儿童课程不断契合儿童的生活经历、成长经验,体现情趣、理趣、智趣的结合,好玩、有趣,直抵心灵,更能赢得儿童的喜爱。

生活性,不同于与生活相对脱节的传统课程,儿童课程涵盖儿童生活的一切时空。儿童在主动的生活中获得的新经验可以直接作为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是经过改造的生活。儿童课程提供了儿童生长环境,儿童主动与环境交互,实现经验生长。

多样性,不同于过分强调普适性的传统课程,儿童课程具有内容、形态、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机会、条件的多元性,学校之间的不可复制性,能让不同类型的儿童找到各自的生长点。

选择性,不同于整齐划一的传统课程,儿童课程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需要。选择性越强就越有课程张力,越能充实儿童的经验生长。

活动性,不同于死记硬背的传统课程,儿童课程以实践探究为主要特征。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建构知识与能力。活动让儿童体验、感悟更深刻,更能达成学习预期。

整合性,不同于分科过细的传统课程,儿童课程强调综合化,通过学科内部、学科之间、课内校外等方面的整合,增强整体性、系统性,打破学科本位,树立大课程观,促进儿童更加完整地认识事物。

三、儿童课程的建构方法

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儿童素质结构,儿童素质发展需求决定课程结构。儿童课程的建构需要展现儿童完整的生命过程,在国家计划范畴内坚持以校为本、系统思考、整体规划。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完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素养目标、内容,立体化建构科学的儿童课程体系。

(一)从功能和价值上建构

根据促进儿童成长的课程功能价值、目标与内容,儿童课程可分为三种类型:育德型,涵盖德育领域,侧重培养儿童价值体验、判断及其实践能力;育智型,涵盖智育领域,侧重丰富儿童知识、文化、学力;育才型,涵盖体、美等领域,侧重强化儿童才能、才干、才艺。三类课程相互融通渗透,形成课程的灵魂与骨架。

对应三大类型分层分类建构儿童课程体系:一是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注重培养良好习惯与学习基础;二是拓展课程,以地方、校本课程为主,以巩固品行、增强学习能力与个性为目标;三是研究性课程,以师生共同开发的主题课程为主,突出实践与创新培养。三大领域课程纵向发展,横向衔接,浑然一体,不变总量而优化学习结构与内涵,能够充实课程架构、丰满儿童学习生活。

(二)从方法和路径上建构

站在儿童的立场,将儿童需要与相关内容要素对接,找出方法和路径,以多种建构方式丰富儿童课程的内涵。如资源建构式、社团建构式、文化建构式、班本建构式、引进建构式。如文化建构式是基于学校独有文化建构儿童课程,弘扬学校课程理念和价值,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在互动中熏染文化气息;又如班本建构式是根据儿童在校生活的主场域,建构班集体自主发展性课程,更能突出课程资源的儿童贴近性、课程环境的亲近性。

课程建构的基础是调查,了解儿童的课程需求,在此基础上落实课程申报、编制课程目标计划、设计课程方案、推进课程实施、促进课程完善与推广等。

四、儿童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突出“儿童现场”

课程的“儿童现场”,是指儿童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互动、体验充分。需要以校为本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一是依据基础目标要求统领教材;二是依据学生个性化成长目标需求,找准儿童的兴趣点、生长点,进行适度拓展。

变课堂为学堂的主要策略有:一是分层走班,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儿童实际分层制定目标计划,提供不同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指导,让儿童走班学习。二是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增加自主实践,生成探究活力。三是加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任务下师生充分交流沟通,实现最大程度的个别化学习。

重视学科拓展。根据儿童需要,通过课程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进行学科课程校本化拓展。同一学科的整合拓展,包括随文拓展,以及阶段、学程、分类、综合等拓展方式。

不同学科的整合拓展,有特色拓展、综合拓展等。特色拓展如儿童动漫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结合,形成动漫系列并融入三级课程。综合拓展如结合校情和儿童实际,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开展综合实践周或年级自主学习日活动。

(二)地方、校本课程特色化,突出儿童学习的成长个性

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儿童量身定制非学科类拓展选修课程,促进儿童拓展视野,发展个性、多元成长。

结合儿童个性化需求,设计并申报儿童选修项目,动员各方力量形成丰富、开放的课程套餐。既针对儿童的集中性需求落实必修项目,又针对其差异性需求落实选修项目。鼓励儿童二次选择或者多次选择,鼓励晋级选修和特选:儿童在一个级别的课程组学习到一定阶段,可按学习进展晋级到提高型课程组学习;对某方面发展潜力突出的学生量身定制特选课程,开展有深度的个别化教学。

常规教育课程化,能够丰富儿童生活价值:可以是长期的,如生活实践进课堂;可以是阶段的,如一年级新生准备期课程;可以是每天的,如利用大课间、课外一小时锻炼时段,把儿童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作为锻炼的必选项目,把比较喜欢的项目作为选修项目来安排,满足儿童运动锻炼需求。

(三)研究性课程专题化,突出创造力培养

积极引导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采用主题探究、小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开放性的专题课程实践。一是项目团队开放,可以跨年级、班级、跨校组建团队,还可吸纳社区、家庭有关人员参与。二是时间开放,可以一周、几周、一期或更长;三是地点开放。儿童以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分析、交流、展示,教师参与、跟踪和有效指导。

儿童课程三条实施路径是有机联系的,国家课程是核心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个性化拓展,有时还相互融合包含。

儿童课程建构、实施的方法路径多种多样,学校应从师资、经费等方面支持,落实培训与指导,如目标把控、内容与方法优化、评价跟进等。

五、儿童课程的评价路径

对儿童课程学习的评价,应突出儿童的主体感受。应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多元评价,客观全面。将评价主动权交给儿童,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开展达标和提高评价。

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应突出儿童视角。围绕是否生动有趣、是否具有人气、是否注重多元合作、是否不断改进等,进行满意度评价,引导教师自我评价,不断激励、调动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对儿童课程效能评价,应突出儿童成长。可按照参与度、合作度、创新度、影响度,根据儿童的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增强课程对儿童的适切性、课程的系统性、实施的科学性等。

编后点睛:文本从回归儿童教育的儿童课程理念、特征、构建方法、实施路径、课程评价等方面,建构了儿童课程建设实践框架。强调儿童课程是基于儿童、尊重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的课程。突出儿童课程趣味性、生活性、多样性、选择性、活动性、整合性特征,探索儿童课程三种类型、五种建构方式、三大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儿童课程建设实践策略。

(作者单位: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成都 610041)

上一篇:教学情境图之变 下一篇:大空间飞机修理厂房分层空调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