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想说爱你也容易

时间:2022-04-24 03:34:12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阅读是恒河的水,我沐浴其中,得到神秘的体验。从水中走出,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得到了新的生命。”由此可见,阅读是很自我的,需要自我“沐浴其中”。所以,阅读教学的成功首先表现为学生个体初读的有效。但现实中,初读并不被教师所重视。机械的语言,僵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热情,没有期盼,没有趣味,看着着实让人心痛。初读,真的就该这般“老师不疼、学生不爱”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几年来的实践,我的办法只有一个字:变。变换说法,变换要求,变换形式。于是,初读因为变化而可爱。

一、换个说法,课堂的空气于是润泽起来

好的幸福的教育应当是润泽人心的。我们的初读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心情,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美好、课堂的美妙。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著名儿童作家金波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精神美。教学本课,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欣赏美,让课堂交织美的旋律。初读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金波有一本书《和树谈心》,今天咱们学的课文就是他用目光、用心灵和树的一次谈心,他也想成为树上的一片叶子,他想和树上的叶子一样美丽。你想做一片美的叶子吗?”在学生点头回应后,我说:“那就用你朗读的声音、用你朗读的表情告诉我们吧!”观察学生,学生的心显然已融入了课文中,眼神里似乎有和金波爷爷一样对树凝望的深情。感动中我由衷夸奖:“你们在读书,老师在读你们!看,××的脸上,充满了对美好的陶醉、向往!××的声音同样美好,老师感觉那美的叶子就在眼前!”这么一说,我发现,孩子们读得更加起劲了,摇头晃脑,沉浸文间。此刻还需再强调什么“要认真读书,要注意表情”吗?

二、换个要求,学生的兴趣于是被点燃

“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志和力量。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写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产生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孩子们很爱读这样的课文,在教师教之前,已经读了好多遍了。但是读得是否正确呢?在课堂上还能静下心来再多读几次吗?在教学时,我与学生首先来了个“同步不同声朗读”(即一起读,教师发声,学生默读不发声)。我用夸张的语气一朗读,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进来。读完,我出其不意地问:“读错一个的,请举手。”部分孩子举起了手。“读错两个的,请举手。”又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没读错的举手。”大部分孩子举起了手。我用夸张的语气表扬道:“恭喜你们,你们过了第一关――读正确。第二关要不要尝试?”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闯关的热情带动起来,纷纷想冲刺第二关,我又说:“好,第二关――读得有感情!祝你们闯关成功。”孩子们捧起书个个开开心心地读起来。

三、换个形式,读书的效率明显在提高

“熟悉的路上无风景”,初读也是如此。如果初读课文总是固定程式,日复一日,学生对阅读即使有再高的热情也会被磨蚀。所以,变个花样,换换形式,学生才能在“陌生化”的学习丛林里捡拾起一串串的惊喜。于永正老师教学《全神贯注》时,在安排学生自由读、默读、小组读、“开火车”轮流读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了一次比赛读――与老师的熟练比,与老师语气节奏的处理效果比。从来没有过的学习形式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想“超越老师”的激情,课堂进入了高潮。所以,变换形式,让学习方式契合学生的心理,初读也可以那般山重水复、云卷云舒。

《石榴》最后一段是写石榴的样子与味道的,学生的朗读始终不能到位。难道还是走示范读的老路?或者我们可以在初读时换换形式。

在读“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时,我开始了“串场”处理:怎么剥?轻轻地――(生轻读)“剥开外皮”;慢慢地――(生慢速再读)“剥开外皮”;想吃吗?迫不及待地――(生又读)“剥开外皮”。什么样的子儿――“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看仔细了――(生再读)“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什么样的――“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开始品尝了,我又“串”起来:看了这么多再不让你吃,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学生会心一笑后接着读――“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嚼”字没强调),我点拨: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再嚼――(重读“嚼”字)“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感觉不够味,我又启发:怎么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这么快,是尝不出味道的,再嚼――(生放慢了速度,添进了情感)“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读书结束,我和学生讨论:这段练习对我们今后的朗读有什么启发?于是,“在理解中朗读,朗读要表现理解”的经验便沉淀下来。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面对学生的朗读,只要我们用心,想法子、变路子,初读让学生爱上也容易。而且,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孩子朗朗的读书声,难道不是最美妙的音乐吗?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 下一篇:打造“点拨”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