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忻府区机械化施肥与专业服务发展分析

时间:2022-04-24 08:02:58

忻州市忻府区机械化施肥与专业服务发展分析

摘要 介绍忻州市忻府区机械化施肥专业化服务现状及机械化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机械化深施肥综合效益情况,指出机械化深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机械化深施肥;专业服务;现状;效益;问题;对策;山西忻州;忻府区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9-02

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西半部。全区耕地面积6.8万hm2,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面积达5.3万hm2。目前,该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玉米品种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及科学施肥等。机械化施肥技术是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一项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又好又快地提高全区机械化施肥水平,转变发展模式,创新科学施肥思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机械化施肥与专业化服务调研并进行分析。

1 忻府区机械化施肥专业化服务现状

目前,全区各种农业机械4 500多台套,主要以播种、旋耕为主,机械化深施肥应用程度还较低。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机械化播种面积为4.3万hm2,其中撒施旋耕占85.0%,机械深施面积约6 666.7 hm2。其他农作物机械化施肥基本处于空白。现在全区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38个,从业人员152人,各种农业机械456台套,年作业面积近1.3万hm2。施肥专业化服务仅限于在旋耕机后播种,深施肥服务才刚刚起步。

2 机械化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

2.1 深松深施农机具的发展

2007年,山西省玉米研究所开始了旱地深松施肥保全苗新技术的研究,卢秀山被聘为项目协作人,在使用深松机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秸秆壅堵、轮痕下无法深松、化肥抛洒等问题,直接影响项目推广应用。在省玉米所的大力支持下,卢秀山通过与机械制作、农机、农艺技术专家多次探讨,考察各类深松机型特点,在扬长避短的总结后,聘请专家绘制图纸,研制出了SXYM-Z土壤深松施肥机。通过多点试验,该机基本符合农机、农艺要求,具有秸秆通过性能好,深松尺度深,无漏松兼有促进增产的特点。2011年通过省农机局鉴定确定为1S-200型深松施肥机,取得了鉴定合格证书,并申请了国家专利,领取了产品生产允许证,2012年正式列入了国家购置补贴目录序列。目前,忻府区深松施肥机保有率150台。代郡村赵俏万购买了1台东方红-250拖拉机和半精量播种机、犁、铺膜播种机后,开展喷撒除草剂工作。赵俏万自找货源购买了1台上海产3w40型莱兴牌动力喷雾剂以及水箱、胶管、喷头、管件等材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改装成1台多功能施肥播种机,1次就能完成铺膜、播种、施肥、喷撒除草剂4道作业工序。玉米进入中耕时期,他又根据农民需要,研究了1台玉米中耕、施肥机。该机器的优点:一是中耕铲由中间3条腿固定,2边各1条腿折叠悬挂,主要解决了配垄之间普通施肥中耕机无法解决的问题。二是玉米长至0.8 m时中耕施肥,玉米不受影响。目前,多功能机忻府区市场保有率200台。

2.2 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农民在生产中盲目施肥、肥料用量不合理、浪费严重的问题,分析不同土壤、不同区域合理的施肥量及施肥方法,大面积推广深施肥技术。农业技术部门进行了肥料深施试验,以研究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施肥模式试验共设4个处理:一是深施+追肥,二是深施不追肥,三是旋施+追肥,四是旋施不追肥。通过田间观察记载发现,从苗期长势到拔节、孕穗期来看,深施肥效果明显,但在实际生产中要解决好施肥机械问题及价格。

3 机械化深施肥综合效益情况分析

3.1 经济效益

以玉米机械化撒施旋耕为例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统计,机械作业效益:每台玉米播种施肥机收获机作业面积为3.3 hm2/d左右,年均作业天数按20 d计,每台玉米播种施肥机年均作业面积66.6 hm2。作业收入30元/hm2,除去油料、机械折旧、投资利息等,机手纯收入一般为150元/hm2。每台玉米播种施肥机每年纯收入为1万元。单独进行机械深松深施肥作业,每台机械作业面积为5.33 hm2左右,年均作业天数按20 d计,每台年均作业面积106.6 hm2。作业收入450元/hm2,除去油料、机械折旧、投资利息等,机手纯收入一般为90元/hm2。每台每年纯收入为9 600元。从节本增效等综合考虑,化肥利用率提高10%,作物增产可达1 200~1 500 kg/hm2,玉米按2元/kg计算,可增收2 400~3 000元/hm2,机械作业费300~450元/hm2,可增收2 250元/hm2左右。同时机械深施肥作业后,可节约人工撒施肥料肥成本150元/hm2左右,因此,机械深施肥发展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3.2 生态效益分析

3.2.1 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地表以下6~15 cm的土层中,比地表撒施减少损失和浪费,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

3.2.2 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的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在同样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能增产玉米225~675 kg/hm2,增产幅度平均为5%~15%。

3.2.3 机械作业能保证种、肥定位隔离,避免烧种现象。种肥同床混施时,化肥直接与种子接触,极易腐蚀侵伤种子和幼苗根系,发生烧种、烧苗现象。机械深施能将化肥施于种下3~6 cm,种侧4~5 cm,使种、肥之间有3 cm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出现烧种,有利于保苗、增产。

3.2.4 机械施肥工效高,劳动强度低,节支效果明显。效率比人工作业提高10~20倍,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效果。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械化施肥推广力度不够,投入少,专业人才少,研制、开发、引进等力量弱,许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致使机械化施肥创新、推广工作相对滞后。二是宣传力度不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发展机械化深施肥的良好氛围。三是机械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①机具通用性差。有些机具在砂壤土地作业效果较好,但在黏壤土地中作业效果较差,甚至不能作业。②部分机具可靠性差,影响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③实际作业环节中,机具作业效果达不到农民要求。四是培训不到位。对部分技术含量高、操作较复杂的施肥机械,由于农机操作员培训不到位,致使其在实际作业中操作不正确、不规范,出现故障和问题,使部分农民对机械失去信心,影响了机具的推广。五是机具价格相对较高。部分新型机具生产厂家和生产商,为了尽快收回机具研发所投入的资金,把产品价格定得较高,让农民“望机兴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具的推广。六是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大。目前全区尚没有机械化施肥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的局面还未构成,机械化播种施肥服务处于分散经营阶段,示范带动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5 发展对策

5.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把发展机械化施肥及专业化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此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研推广队伍力量,加快发展多用途播种施肥机械化进程。

5.2 加大推广力度,搞好新机具推广

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在玉米种植集中地建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推广示范基地,统一种植模式,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生产,为机械化从种、施到收创造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施肥机具引进和研究的试验基地,确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机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多种形式,解决机械化施肥由撒施旋耕向深施发展,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5.3 利用现有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

把新机具纳入重点补贴范围,减轻农民的购置负担,促进多用途播种施肥机械的推广应用。

5.4 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宣传、技术培训列入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注重宣传效果,让农民接受并掌握这些新技术,促进机械化施肥技术的应用[1-2]。

5.5 加大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新机具的研发、考查、选型、引进、试验和改进、调研等工作,并对使用配方肥的农民进行补贴。抽调爱钻研、懂技术、业务棒的人员充实农机科研队伍,使全区机械化施肥设备的研发、推广有保障。

5.6 积极扶持成立机械化施肥服务组织

实行政策照顾、技术培训、重点服务等措施,不断壮大机械化施肥服务组织,增强示范带动效果[3-4]。

5.7 制定对机械化施肥发展的考核制度

根据各乡、镇、村不同的作物种植情况,制定发展考核标准,纳入年终社会综合事业的考评内容,督促乡、镇、村对机械化施肥的重视。

5.8 建立并落实奖励机制

对在机械化施肥推广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实行一定奖励,调动科研、推广人员以及老百姓对多功能机械化追施肥机的研制、改进、示范等积极性,从而推进全市机械化施肥水平不断提高。

6 参考文献

[1] 改进施肥方式 促进专业化服务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2(8):32-34.

[2] 全国农化服务暨机械施肥座谈会提出改进施肥方式 促进专业化服务[J].科学种养,2012(9):4.

[3] 黎似勤,吴海峰,饶月辉.南方丘陵地果园集雨沤肥半机械化施肥工程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62-165.

[4] 冯元琦.农业机械化对化肥提出的新要求[J].化肥设计,2006,44(2):59-61.

上一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探析 下一篇: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