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五丈原

时间:2022-04-24 05:58:51

沿丝绸之路起点―― 古长安西行约130公里,便会被苍龙般逶迤于左侧的秦岭伸出的一只巨爪挡住你的脚步,这就是地处陕西岐山县境内蜚声中外的五丈原。

五丈原侧望似一道土岭,实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公里,拔地40多丈。原体突兀而起,原顶平阔,东西北三面壁坡陡峭,且均有河水阻隔。南面背依巍巍秦岭,紧扼褒斜古道,北控东西通道,形成坚固铁闸。

这里,曾是战旗林立、金戈铁马的鏖兵之地。

这里,曾是魏蜀统帅帷幄筹谋、两军对垒、用智斗勇的争锋之地。

这里,曾是诸葛孔明六出祁山、壮志未酬、鞠躬尽瘁的献身之地。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从秦岭的斜谷关出而伐魏,驻扎五丈原上,与魏国司马懿的抗击军队对垒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进退两难,以至忧虑成疾,在此逝世,时年54岁。

历史的云烟,虽在昔日战场的遗址上空翻过了十几世纪,但随着《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煌煌巨著的代代传阅,人们愈加怀念诸葛亮兴蜀伐魏的建树和业绩;愈加对这颗智慧之星的早殒而惋惜;愈加向往五丈原这一历史名地。

深秋的一天,我们随如织的游人踏着当年军士汲水的“盘盘道”,登上五丈原顶。伫立原头,俯瞰广袤的八百里秦川,但见滔滔渭河蜿蜒东去,两岸沃田茵茵,使人顿觉视野无垠,心旷神怡。回眸望去,眼前一座庙宇掩映在苍翠丛簇的古槐松柏之中,这就是始建于元代的五丈原诸葛亮庙。庙门上是“五丈原诸葛亮庙”竖匾,门廊两侧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楹联。迈入气宇轩昂的庙内,高大的献殿,琉璃瓦向上扶拥着千姿百态的脊兽,屋檐下、梁檩上、墙壁面彩绘着诸葛亮文治武功的故事壁画,笔法流畅,色调和谐,呼之欲出。细观那生动的画面,仿佛置身当年群雄争斗的千军万马之中,亲眼看到诸葛丞相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情景……

穿过献殿,风格别致的八卦亭即在眼前。亭身高大空阔,彩绘绚丽夺目。8根立柱托起八卦屋顶,玲珑精巧,卦象环生,变幻无穷。大殿正中,是诸葛亮坐式塑像,羽扇纶巾,鹤氅皂绦,仪态端庄,好似仍在此处运筹帷幄。两边是姜维、杨仪、关兴、张苞、王平、廖化塑像,其雄风赳赳,英气犹存。

特别引人注目和感慨的是殿中墙壁上镶嵌着的40块大青刻石,每块0.7平方米,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就刻在上面。据说,岳飞手书“两表”时心潮澎湃,“挥涕走笔”,故其运笔如龙腾蛇舞、雄健磅礴。在这前面,还刻着明太祖朱元璋所题“纯正不曲,书如其人”8个遒劲大字。从岳飞书后的附言看,此刻石的墨本,书于南宋绍兴八年八月中旬某日,当时岳飞行军经过南阳,遇雨宿于庙内。次日,住庙道士出纸求字,岳飞随即飞笔疾书前后《出师表》送给他。又从此刻石后尾附刻的四位收藏者的跋语看,墨本经过多次辗转,到清朝时,落入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桓之手,袁在西安刻之于石。光绪四年,岐山县令方鸿宾在重修诸葛亮庙时,复拓取在西安的石刻,重刻石上,镶之于壁。至于袁氏所得墨本则不知下落。于是,仅存此处的岳飞手迹石刻,就已成为珍品。对此,人们称之为“两绝”:一是诸葛亮的文章写得绝;二是岳飞的字写得绝。

古往今来,士人凭吊诸葛亮无不颂读他心似明镜、志若鸿鹄的华章―― 前后《出师表》。陆游过四川夔州时,夜读《出师表》,留下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的警策名言。

出庙门,再回首,整个庙内建筑,错落有致,恰似诸葛亮当年军营气象。

此古原何曰“五丈原”?文管所同志告诉我们,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三说原高50余丈,原称50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与周围的古迹、传说多与诸葛亮及这段历史有关。

我们立原南望,在五丈原的靠山处,平地上有突起的两道土墙,当地人称之为“旮旯城”。当年诸葛亮就在这里筑城作堡设中军帐。城中曾出土过蜀军军釜,人称“诸葛锅”。城后的山上有一块平展的大石,据说诸葛亮常与杨仪在此石上下棋,此山也被称作棋盘山。附近的一个村庄,因《蜀志》记载诸葛亮病逝的当晚,一颗红色有芒角的星沉落于此,遂改名为“落星村”。

原下有上下两泉,人称“诸葛泉”。上泉为蜀军饮用,下泉为饮马之处。千军万马每日饮水数量相当之大,故汲水的人马硬是在原北的陡坡上踩出了1条道。此道有13道弯,今称之为“盘盘道”。

在距“诸葛泉”约1公里的渭河南岸边,是当年蜀军先锋魏延驻防的前哨营地,故名“魏延城”。今为岐山县五丈原镇所在地。

沿着“旮旯城”的旧址向山跟前行,即到古堡斜道的北口―― 斜谷关。只见重峦叠嶂之间,一条大路伴着一条遍布石头的小河,迂回曲折地并排伸展出来,山脚与山脚相扣,形成一处天然要塞。对此,苏轼有诗云:“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望五丈原,郁曲如长蛇。”据史料记载,诸葛亮面对路途遥远、山路崎岖、粮草不继等困难,在此发明了令魏军胆寒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出斜谷关,我们又来到“古葫芦峪遗址”,即渭河南岸的葫芦峪。当年火烧葫芦峪之战事就发生在这里。葫芦峪实际上是一条沟,有四五里路长,沟口临渭河,呈葫芦状。沟里树木茂密,杂草丛生,朝下探望难见其底。当忆起诸葛亮用计赚取魏兵,用大火烧之的史实,文管所的同志和我们一样很是激动,亦不乏几多遗憾:如果不是大雨不迟不早下在节骨眼上,就是10个司马懿也早化为灰烬了,此谷中曾出土过三国时的箭镞,沟里的石头,因火烧也变得一半白一半黑,我们细瞧,少许大石上仍留有火烧过的痕迹。

离开葫芦峪,我们又去了与五丈原遥相呼应的高地“三刀岭”。这里是诸葛亮以“女人服”讥辱司马懿速战速决之地,也是司马懿看破诸葛亮用心,不但不怒反而穿上裙衫,在此处向诸葛亮遥拜,致使诸葛亮气郁满胸、卧病不起的不祥之地。

文管所的同志还介绍说,五丈原自魏蜀在此首开战场后,相继又多次成为鏖兵之地。前秦皇帝苻坚与晋刺吏司马勋、氐族首领苟渴与秦将军姚谌分别在此角逐。1949年解放大西北的扶眉战役中,人民与胡宗南部队也曾几次在五丈原展开激战。

沧桑巨变,今天的五丈原,既有著名的历史名胜,又有当代新建的景点。其最为瞩目者当数斜谷关水库的“亚洲第一土石高坝”。此坝高114米,登临坝顶,极目四野,满眼翠绿,那坝中平涛安澜,碧水如镜,乘船畅游,如在画中。

哦,千秋五丈原!世人面对它,抚今追昔,赞之叹之无尽哉!

上一篇:“瘦肉精”,害人精 下一篇:山茶油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