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感

时间:2022-04-24 05:49:13

内容摘要:《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公元406年)写的,这时他42岁。全文由“序”和“辞”两部分组成。如果只读“辞”恐怕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陶渊明倾诉了为官的悔恨,辞官归田后的喜悦。可是如果结合“序”来品读“辞”,我们感受更多的应该是陶渊明的悲苦之情。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并序》 现实 理想 悲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公元406年)写的,这时他42岁。全文由“序”和“辞”两部分组成。如果只读“辞”恐怕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陶渊明倾诉了为官的悔恨,辞官归田后的喜悦。可是如果结合“序”来品读“辞”,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看似喜悦背后的一种悲苦之情。而陶渊明的悲苦和无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实之悲和理想之悲。

我们先看“序”。现实中的陶渊明生活很艰辛,从“序”中可知陶渊明当时生活之窘况。“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现实中的陶渊明是如此的困苦与无奈。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向现实屈服,步入他认为是“尘网”、“迷途”的官场。然而“求之靡途”。幸好“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所以他“遂见用于小邑”。虽是小吏,但足以改变他当时的经济状况。可是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刘裕正在讨灭桓玄余党,动荡的朝政还未恢复正常,他又不愿卷入这种激烈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这时因妹妹去世,所以他辞官不做了。陶渊明自认为认为辞官这件事很顺自己的心意。那么是否真是如此呢?他从仲秋八月到入冬,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官。他做官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生活现状,可是现在他的生活状况是否有所改变呢?由“序”可见,陶渊明的现实依然是悲苦的。

我们再看“辞”。正文第一、四段是抒情;第二段写陶渊明刚回家时的喜悦;第三段写他归隐后不再与世俗交往和从事农耕的乐趣。全文主要抒写了陶渊明辞官归家的喜悦之情。可是只要我们结合“序”来品读“辞”就可知,“辞”中的内容只不过是陶渊明的一种奢望罢了,正如他在《桃花源记》中所虚构的世外桃源一样,在他自己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且看第二段,当他急不可待地回到家中时,家中“有酒盈樽”,归家之后就过上了“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样潇洒的生活。可是我们对照“序”就可知,他本来就是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才被迫进入仕途,何以辞官归家之后就可如此潇洒、自由自在地享受山水之乐?再看第三段,他每天“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沉浸在田园之乐中,可是对照“序”就可知,他本来就“耕植不足以自给”,连春之将及、西畴有事,这些基本的农业常识都不知,何能从事农业生产?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何能享受田园之乐?陶渊明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中,他必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苦。

虽然最后一段的抒情体现了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乐天安命的情怀,但是也免不了流露出的一种无奈。“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无奈的感慨。“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虽然重在言明自己无意富贵,可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必须面对的。“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也无法期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所以他只能投身于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种种人生可爱的妙趣,保全自己的心灵任意自由。但是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追求难以实现,所以只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更显低沉的感叹。

结合《归去来兮辞》中的“序”,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陶渊明的“乐”,而是一种苦恼人的“笑”。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悲苦。

此外,阅读文本应该做到“知人论文”,如果我们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来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那么他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悲苦之情就能感受得更深。

其实,世外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悲从苦中来的无奈,是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悲苦之情的显现。

胡才众,上海市泾南中学教师。

上一篇: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木马赢家》 下一篇:设疑发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