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系型数据库极限

时间:2022-04-24 05:18:00

突破关系型数据库极限

众所周知,现在的数据库技术是一个以关系型数据库为绝对主导的时代。然而,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已经开始触及关系型数据库的极限。也许,面向对象的后关系型数据库将很快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的替代品步入历史舞台。

因特网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人员在开发企业级应用的时候,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主流的选择,因为这种最初由E. F.Codd博士提出、并由IBM公司作为一种通用数据库而广泛推行的数据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关系型数据库可以提供高扩展性的高性能事务处理和多平台支持,同时还提供一个数据建模框架,其中很多框架都包括应用开发的脚本语言。

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因特网革命,使开发人员们已经开始接受新的数据模型和程序范本。一些封装在面向对象的程序理论,如数据与代码结合、信息与方法相结合等,已成为全新的开发路线,打破了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的工作模式。同时,因特网革命产生了更复杂的数据需求。数字数据通过因特网提供的大量数字信息在全球得以轻松传播,并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文件或二进制大对象 (BLOBs)――这些都远不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模型所能解决的。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是一种远比传统的关系模型强大得多的逻辑结构。一些面向对象的概念,如“对象继承”等,更强调用一种真实可行的角度来看待并处理现实世界的信息。其它概念,如“封装”和“多态”等,则提供了更强大的机制来管理对象,大大提高了可重用性和标准化等编程效率。面向对象还可以很经济地将代码、数据和BLOBs联系在一起,同时为基于因特网的快速应用开发(RAD)提供理想的基础。

绝大多数开发人员已经意识到面向对象理论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已开始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然而,面向对象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以网络为中心的数据库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性能和伸缩性,这些都是存储信息型的关系型数据库永远不可能做到的。

面向对象的理论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开发,产生了“抗阻不匹配”现象,即开发人员的逻辑(对象)结构与物理的二维(关系的)表不相匹配,而所谓的“对象关系映射”在许多应用开发项目中会消耗掉40%的成本。抗阻不匹配的现象,大大增加了开发和平台的成本,并降低了性能和伸缩性。应用越大,面向对象的关系型建模就越复杂,问题就会越严重。

面向对象的后关系型数据库

多年来令开发人员工作轻松的关系模型数据库正令他们越来越头疼。引导潮流的先驱们正不断地去寻求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替代品。

面向对象的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所采用的灵活的物理结构,可以同时根据关系和面向对象来存储数据。开发人员可以在单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选择最适合应用的开发范本、存储代码和BLOBs。表与对象在数据库层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可以作为一种不同系统与不同应用之间数据共享的通用机制来支持SQL。后关系型数据库会带来更低的软件和平台成本、更好的运行性能与伸缩性,并且降低用户跨应用、环境和平台的数据库管理成本。

对于开发人员,尤其是对于深处在关系型数据库极限所带来的痛苦之中的开发人员来说,拥有快速应用开发工具的后关系型数据库可以使他们超越现在所面临的许多技术极限,从而缩短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解决成本、使实施更加简单、同时提高对网络用户和需求巨大的后台处理的支持。

应该说,面向对象的后关系型数据库的出现,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将帮助开发者在这个竞争激烈且对成本意识和运行性能要求很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日记曝光Win 7与XP畅通无阻 下一篇:男人必会的4种优盘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