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卓越计划”模式下本科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24 02:10:24

简论“卓越计划”模式下本科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研究在“卓越计划”基本原则和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下,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点,进行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以“培养标准”体系决定课程设置体系,以“能力”培养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着眼工程集成特点,进行以理论教学内容深化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强化为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 本科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在课程编制模式上,一般采用“科学设计模式”,强调理性思维,主张与时俱进原则,在科学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敢于摆脱原来课程设置模式的限制,按新思路和新规范来编制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张遵循“适时原则”和“经济原则”。前者指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后者指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经常会出现诸如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组合来实现,同一课程内容可以通向不同的教育目标的情况,课程编制者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选择。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要在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科学设计模式”和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指导下,根据“卓越计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卓越计划”在执行层面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点说的是培养模式,第二点说的是培养标准,第三点说的是培养重点。“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点来进行,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点,合作企业要确实深度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

一、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本文的课程仅指狭义层面的具体课程科目,包括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任何课程设置都服务于一定的培养目标,但培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说辞比较泛泛,因此,在一般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粗线条。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培养目标细化成了非常明晰和具体的培养标准,这使得以“培养标准”刚性统领课程设置变得至关重要。

“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培养标准有三个:一是通用标准,二是行业专业标准,三是学校培养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是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由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部门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统一制定的。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部要求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学校自己的培养标准。学校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通用标准。实际上,学校培养标准是交融了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并结合了自己特色的标准,是学校具体执行时的标准,是“可落实、可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本文所说的“培养标准”是指学校自己制定的培养标准。参与专业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培养标准”内容很多,包括各种类别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标准体系。其中,本科层次培养的通用标准包含11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在每一项要求中都有具体的说明,如“基础知识”包括“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等。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相互关系,学校专业培养标准无疑包含上述基本内容,只是水平更高、更具体、更具有特色。参与专业在考虑课程设置时,首先要仔细研究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类别和水准要求,分解、细化要求,然后再明晰各种类别、各种水准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实现所必须依赖的各类课程。如对“基础知识”而言,要分析“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体包含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再如,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言,要分析在具体的专业中“工程实际问题”都有哪些?分析和解决这些工程实际问题要具备怎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方法?这些理论知识、专业方法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

“卓越计划”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旨体现在“培养标准”中,因此,依据“培养标准”体系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会对以往课程设置进行较大的变革。在以往的培养方案中,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基本上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实践教学及应用训练为辅,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理论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和实际应用练习。经调查,一般本科专业的实践类、创新类课程学分总数只占全部学分的14%~16%。在“卓越计划”模式下,这样的学分比例显然不能满足实现“培养标准”中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工程能力”主要是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实践感觉和工程实践意识,这些能力、感觉和意识只有实施大量实际的工程实践环节才能进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意识、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具体的实践过程,依赖真实情境的设计实践环节。所以,在“卓越计划”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辅地位要发生适当改变。“卓越计划”要求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计不低于一年,这一年时间的企业学习主要包括实习、顶岗工作式学习和“真刀真枪”地完成选题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目的是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就业之间在知识运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实际差距。在“卓越模式”下,在校学习的三年是为在企业学习的一年做准备、打基础,而在企业的学习则是为了将来在企业工作提供前期训练和能力准备,目的是真正形成校内学习、企业学习、企业工作三个阶段的科学、有机、紧密联系,实现“教以致用”和“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说,在企业实践学习处于更主要的地位,校内学习反而处于服务和服从的地位。为此,“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将教学着重点转移到理论教学服务与实践教学上来,着眼于工程集成的实际需求,适当精简纯理论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增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出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全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二、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以“培养标准”为中心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后,要围绕“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师实施教学时,要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在“卓越模式”下,这种转换要突出“能力”培养。首先要明晰本门课程承载的培养标准任务,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体要实现的培养目标,然后把相应的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内容有机地编排进去。在编排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与能力培养关系紧密的内容,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内容要及时删除,要将课程的知识传授体系转换成能力培养体系,变以往对知识体系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为能力体系的系统训练和加强。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没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产生不出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围绕能力培养来设计。可以结合工程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方式、项目完成方式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讨论式、探索式、实验式等方法,强调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和设计性。

教学考核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保证。考核不仅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也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所谓考纲决定教纲,教纲决定学纲。学校考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在考核内容上,主要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打破过去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选择,以设计方案、实践工作情况和项目完成成果的考核为宜。在考核形式上以开卷或开放性考题为宜。

三、合作企业要全面、深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卓越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深度参与”不仅在量上有明确的规定,即学生要在企业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更深的含义应该是培养人才要由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变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行为。企业更有资格谈行业标准、谈工程实践能力,更清楚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企业能否真正地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能否落实的标志之一。

企业的深度参与要体现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与管理等。就课程体系建设而言,首先学校要征求和吸纳企业关于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上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单一课程特别是企业培养阶段内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重视企业参与人员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参与专业要给予认真考虑和采纳。最后,在考核方式特别是在企业阶段学习内容的考核上,参与专业要广纳博取企业的真知灼见。

上一篇:论科技英语表述的客观性和繁复性 下一篇:试谈“减负”与学生权利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