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

时间:2022-04-24 01:43:00

论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

【摘 要】 公司股东会决议对股东权利和公司利益具有重要影响,为保证其内容和程序均合法、合理、正当,我国公司法构建了公司决议瑕疵救济制度。然而,该制度只是一个框架,在诉权主体、诉权期间、诉讼担保等各方面都还未得到细化。文章以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为视角,探讨股东会决议瑕疵制度中存在的若干缺陷并提出完善的建议,希望能在维护股东会决议效力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关键词】 股东会决议瑕疵; 中小股东利益; 利益平衡; 诉讼担保

一、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的法理基础

股东会决议是“资本多数决”规则的产物,往往体现的是占资本多数的大股东的意愿,中小股东原则上必须接受。为了防止大股东利用资本多数优势产生的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通过不正当手段转移利润或权益,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英美法等国家规定了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控股股东一旦违反该义务,则是“对少数股东之诈欺”,少数股东有权对该股东直接提讼。正是由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负有诚实义务,其不能利用权力,通过股东会决议的形式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股东会决议的程序和内容应该合法、公正,如果决议程序或内容有瑕疵,就应对其效力作否定性评价,赋予中小股东提起撤销决议之诉或确认决议无效之诉。股东会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使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得以保障,实现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平衡。

另外,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也将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作为目标。公司每作出一项决议都要求全体股东同意才能通过,确实能够体现各个股东的意愿和公平。然而,这很有可能导致迟迟无法达成有效协议,从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这样不仅使公司失去效率,也无法实现股东的公平。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司的营利功能,充分发挥公司的自治作用,公司可以通过其组织机构在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授权范围内以多数决的方式决策公司重大事项。同时,为了防止在公司决策过程中损害股东的合法利益,法律又规定了公司决议存在瑕疵时,股东可提起确认决议无效之诉或决议撤销之诉,以实现公平。这种诉讼救济方式往往实行短期时效,如撤销权的行使,需要在自会议决议之日起60日内,以实现公司运营的稳定和效率。

二、股东会决议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表现

一些公司在形成公司股东会决议时缺乏程序意识,对中小股东权益漠视,如召集股东会议方式违法或未通知股东与会、表决方式违反公司章程或公司法规定等。此类纠纷往往占到法院审理案件总数的三分之二。

如:2006年3月,张某等五人共同出资组建了一个甲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70万元,张某占10%的股份。2007年2月8日,甲公司在未通知张某的情况下,召开了股东会并作出决议:将公司注册资金增加到120万元,增加两名股东并对原五人的投资比例进行调整,同时免去张某的监事身份。会后,甲公司根据该股东会决议到工商部门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登记。2007年4月20日,张某发现上述情况,并向人民法院。

本案例涉及的是股东会瑕疵决议。甲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议没有通知股东张某参加,违反了《公司法》第四十二条“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通知全体股东”的规定,属于召集程序违法。按照《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股东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该会议决议,即提起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

本案例中,甲有限公司的股东会会议召集程序违法,股东张某本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该会议决议,但因未在决议作出之日起两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超过了《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股东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导致该决议具有法律效力。股东张某没有收到参加股东会的通知,没有出席股东会会议,也不清楚公司决议的内容,是很难积极地去发现股东会决议瑕疵并在法定期间内提起撤销之诉的。本案例中对股东张某有失公允,反映了我国现行公司法关于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的缺陷。当股东特别是广大中小股东权益遭受瑕疵决议侵害时,无法通过该制度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济。

三、决议撤销权提起的期间

为了促使利害关系方尽早的行使权利,使法律关系恢复稳定的状态,《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股东请求撤销股东会决议的期间为60日,起算时间为决议作出之日。该条款对决议撤销权行使期限进行了限制,但对超过该期间后提讼的,人民法院如何处理的问题,公司法没有规定。根据最高法民二庭负责人对公司法司法解释(一)的解读认为,这个60日的期间既不是诉讼时效也不是除斥期间。公司法司法解释(一)第三条规定,对超过规定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然而,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该条款对于决议撤销权提起期间的规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召开股东会时,只是通知部分股东参加,导致某个或某些股东因不知情而没有参加会议且事后也不知道决议的内容,那么这些股东就很难发现股东会决议瑕疵,就不可能寻求司法救济。而只要经过六十日,股东未提起撤销权诉讼,则该决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该条规定从决议作出时起算60日的期限,过分偏重促进股东早日行使其权利以追求公司股东会决议效力的稳定与效率,而没有考虑到股东在不知情时无法行使撤销权的情形,从而导致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不能实现公司法的立法目的。

决议撤销权提起期间的规定,关系到公司股东会决议效力稳定、效率与公平,也关系到股东利益保护,时间太长则使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不利于维护交易的稳定,时间过短则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应当对法律进行适当修改。

一方面,对于知道或应当知道股东会决议的股东来说,决议是否存在瑕疵,其权利是否受到侵害,推定其是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向法院提起决议撤销之诉,法律规定的60日期间已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如果在60日内不行使撤销权,视为其对权利的放弃,以后人民法院不再受理股东就违法决议提起的撤销权诉讼,则该决议不得再撤销。另一方面,对于像文中案例提到的股东未被通知参加会议的情况,该股东不知道股东会决议,如再加上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刻意隐瞒,限其从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明显是不可能的。如因此而导致瑕疵决议撤销权的丧失,就会损害部分股东而且往往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也不利于公司的稳定经营和健康发展。鉴于各国对于撤销之诉的期间,基本上都是实行的短时效制度,如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为1个月,韩国规定为2个月,日本规定为3个月。因此,我国瑕疵决议撤销权行使期限仍然可以保持60日的短期时效以及起算的时间点,但需要增加一个除外条款:公司不能证明已通知股东出席会议的除外。即未被通知参加会议的股东撤销权的行使不受该时效限制,而且是否送达开会通知的证明责任由公司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促使股东积极行使其撤销权,又保护了未被通知参加会议的中小股东的权益。

四、决议瑕疵之诉的权利主体

《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决议瑕疵之诉的原告是公司股东,例如德国、韩国等国的公司立法,采“利害关系人主义”,将决议瑕疵之诉的主体扩展及于决议的利害关系人。这是有欠妥当的。公司股东会决议一旦作出,就会与公司本身、股东以及其他的多方主体产生利害关系。如果诉权的享有者只限于股东,则可能会出现存在瑕疵决议但股东不提起或无法提起决议瑕疵之诉的情况,那么将不利于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保护,也不利于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公司的其他主体如董事、监事,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项的规定,与瑕疵决议具有利害关系,再加上他们的法律地位及其对公司承担的相应义务,他们都可成为提起决议瑕疵之诉的适格原告。

(一)进一步明确股东的诉权资格

公司法已规定股东可以提起决议瑕疵之诉,但对股东的诉权资格没有明确,使实践中的认定存在一些分歧。因此,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对股东可以作为股东会决议瑕疵之诉的适格原告问题作出明确界定。

1.未出席会议股东的诉权资格

股东未出席股东会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没有收到召开股东会的通知而未参加股东会;二是已经收到通知但未参加股东会。对于前者,其不知道股东会召集、表决的程序和事项,这是合法权利被非法剥夺,因此其当然享有提起公司决议瑕疵之诉的主体资格。然而,后者有没有提起公司决议瑕疵之诉的主体资格呢?股东接到开会通知而未出席股东会,只是对其会议表决权的主动放弃,其无法预料该会议会存在程序或内容上的瑕疵。如果仅因为未出席股东会,而剥夺其提起公司决议瑕疵之诉的权利,对该股东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况且,即使该股东没有出席股东会,股东会决议作成后,仍会对其发生效力,仍可能涉及其权益。因此,应该享有提起决议瑕疵之诉的主体资格。

2.参加了会议的股东的诉权资格

已参加股东会但未当场就会议瑕疵表示异议的股东,应区别情况判断是否享有提起股东会决议瑕疵之诉的主体资格。如果股东知道或应当知道决议存在瑕疵事由,仍然正常参加了会议且未当场提出异议,根据“禁反言原则”,事后不得再以此提起决议瑕疵之诉。然而,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往往只是对公司进行出资,并不十分了解公司会议召集程序和表决方式。特别当股东会决议存在对个别股东漏发会议通知、董事长未经董事会决议进行召集股东会等程序瑕疵时,不涉及自身的股东就算参加了会议也往往难以及时发现,也就无法对此提出异议,因此,应该享有提起股东会决议瑕疵之诉的主体资格。

(二)扩展决议瑕疵之诉的权利主体范围

1.董事会和监事会应该享有提起决议瑕疵之诉的权利

首先,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关,负有执行股东会决议的义务;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关,对股东会决议是否有违法、违规情形负有监督并及时纠正的职责。股东会决议是公司的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决议可能会损害公司自身利益,而维护公司的利益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义务。其次,在公司治理的整个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广泛地存在。与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相比,董事会和监事会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股东会决议是否有瑕疵以及该瑕疵是否有损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他们更容易和更有能力作出准确判断。因此,董事会和监事会应有权提起决议瑕疵之诉。

2.独立董事应该享有提起决议瑕疵之诉的权利

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其不受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而且对公司的有关问题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其制度设计目的本在于防止控股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维护股东及公司的权益。如果独立董事享有提起决议瑕疵之诉的权利,则更能充分发挥其的职权和作用,更利于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五、决议瑕疵诉讼的担保制度

《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诉讼担保制度,这是对国外股东诉讼担保制度的移植,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个别股东滥用提起代表诉讼的权利。虽然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股东滥用诉权,维持公司机关内在的健康、有序的运营机制,但是由于规定的不够具体,完全依靠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导致产生较大的副作用。针对公司的担保要求,法院不加区分一律满足,将使众多中小股东因为其高额的诉讼担保而无法提讼。因此有必要对诉讼担保制度的范围及条件进行具体化,以平衡公司利益与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

(一)以公司能证明提诉股东存在恶意为诉讼担保的必要条件

为防止公司滥用要求提供担保的权利,避免提供担保成为诉权人提讼的阻碍,我国在立法上可以借鉴日、韩商法的规定,在决议瑕疵之诉中,公司需要证明股东等提诉权人有恶意,法院才可命令原告提供相当的担保。该“恶意”是指股东等诉权人不是出于维护自己或是公司利益等正当目的,在明知或应该知道没有瑕疵事由的情形下提讼。如果被告公司不能证明诉权人有恶意,法院即可驳回其担保的请求,继续进行诉讼。

(二)明确决议瑕疵的诉讼担保数额

诉讼担保数额关系到决议瑕疵之诉的效果实现。如果担保数额过低,就可能会使诉权滥用,诉讼担保制度就无法发挥作用;反之,担保数额过高,诉权人个体的经济力量显然无法对抗公司,必然会面临着“该诉讼可能被终止”的不利境地。因此,为了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同时使小股东的维权积极性得到保护,法院可以根据股东的持股比例、决议瑕疵的类型、公司受到或将要受到的损害以及合理诉讼费用(包括合理的律师费)等因素确定具体担保数额。

(三)未提供担保的法律后果为驳回

诉权人在提起决议瑕疵之诉时,如果不能根据法院的要求提供诉讼担保,法院应作出驳回的裁定,而不是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驳回,是指法院对于已经立案受理的案件,如果发现原告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依照程序法上的规定,对原告的予以拒绝的司法行为。而驳回诉讼请求则是法院对于当事人实体请求权的一种否定,也就是法院认为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无事实和法律上的依据。原告在时未提供担保,不意味着诉讼请求不成立,只是不符合法定的条件。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被驳回,无新的事实和理由,不得再行。同时由于该诉讼结果对其他股东具有约束力,还会剥夺其他股东的诉权。如果法院作出驳回的裁定,仅意味着诉权人的本次不符合受理条件,以后其符合条件,还可以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向法院,而且不会对其他股东的诉权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四)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时担保义务的豁免

瑕疵决议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利益,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提起决议瑕疵之诉是履行其义务和职责,具有谋取个人利益恶意的可能性较小。同时,由于董事会、监事会具有信息优势,更了解股东会决议的内容和程序,应对他们的行使诉权提供必要的激励,以监督股东会决议的运作。

六、裁量驳回制度

裁量驳回制度,指当诉权人向法院提起决议瑕疵之诉时,虽然该会议的召集程序、决议方法等有瑕疵,但瑕疵事由不严重并且对决议的形成没有实质性影响的,法院可以权衡决议瑕疵与决议所生利益之利弊,可依职权驳回诉讼请求。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都规定了裁量驳回制度,我国应否引入还存在不同看法。

诚然,股东会决议的作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随意撤销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并且影响公司法律关系的稳定。股东会决议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在占资本多数的股东提案并表决通过决议的情况下,即使股东会决议存在程序上的瑕疵,那些未被通知参会和行使表决权的中小股东也往往对决议结果不会产生影响。这就涉及到股东会议程序的公平公正是否具有实际价值问题的思考。在股东会议上要求大股东解释其政策并提出微弱的反对意见,这是中小股东“干预”公司经营管理者及控股股东的唯一方式。因此,股东会程序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对中小股东利益的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股东有参加股东会并表决的权利,能不能对决议产生影响另当别论,但起码应该从程序上予以保障正当权利的实现,否则是对股东权利的侵害,如此必须予以必要的救济。法院机械地认定决议的瑕疵对决议不产生影响而裁量驳回原告,是有失公允的。

在股东会决议瑕疵之诉中,法院是否裁量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应该是在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后作出的。通过对案件的实体审理,诉讼双方可以充分的举证质证和辩论,从而使法官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法院裁量驳回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仅召集程序或决议方法违反了法律或章程,二是此种瑕疵显著轻微,且没有对决议内容带来影响。如果不满足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法院就不应该裁量驳回诉讼请求。

【参考文献】

[1] 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救济[J].现代法学,2005(5):138-144.

[2] 吴凡.瑕疵决议撤销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维护的公司法考量[J].前沿,2010(6):77-80.

[3] 廖依娜.股东会决议无效和可撤销制度研究——解读《公司法》第22条的制度缺陷及立法建议[J].宜宾学院学报,2008(7):37-39.

[4] 蔡立东,杨宗仁.论股东会决议撤销权的主体及其行使[J].当代法学,2008(9):80-87.

[5] 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00.

[6] 日本商法[S].第249条,2001.

[7] 韩国商法.[S].第377条第1款,2011.

[8] 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3.

上一篇:《制作卷首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一篇:信息化环境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