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V1有V2”的结构句法倾向性和语义类型

时间:2022-04-23 10:57:23

论“有V1有V2”的结构句法倾向性和语义类型

摘要:本文讨论的“有V1有V2”结构式,是指如“有吃有穿”、“有说有笑”等四字格类固定词语,V1、V2均为单音节。我们以北大CCL语料库中754条共时语料为基准,采取统计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对“有V1有V2”结构句法的倾向性特征和语义类型进行了描写分析。

关键词:类固定词语;有V1有V2;倾向性;语义类型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08-01

一、“有V1有V2”的结构特征及其选择倾向

(一)绝大多数V1、V2都为词,极少数为语素。V1、V2都为词的格式在754条语料中占到了95.89%,如:“有吃有穿”、“有哭有笑”。而V1或V2为语素的格式只占4.11%,只有两例:“有往有来”、“有来有往”。这说明,V1、V2在词形上明显倾向于选择词,用公式表示为:V词>V语素。

(二)V1、V2之间的语义存在三种关系:

1.意义相对,占56.67%。如:“有进有退”、“有买有卖”

2.意义相近,占13.33%。如:“有说有笑”、“有吃有喝”

3.意义相关,占30%。如:“有哭有笑”、“有借有还”

V1、V2在语义关系上的倾向性可表示为:RV相对>RV相关>RV相近。

(三)73.33%的结构式中,V1和V2都可更换顺序,如:“有分有合――有合有分”、“有得有失――有失有得”。这些V1、V2语义大多相对或相关,只有“有吃有喝――有喝有吃”一个例外。换序后,“有V1有V2”和“有V2有V1”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差别,原式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换序式,如:“有升有降”有86条用例,而“有降有升”只有1条用例。

V1、V2位序可更换的倾向表现为:V1V2>V1 V2; RV相对/相关>RV相近;“有V1有V2”>“有V2有V1”。

二、“有V1有V2”的句法表现及其分布倾向

(一)可单独充当谓语,能带修饰性成分,一般不带宾语和补语。如:

(1)六十年代以后,粮食有进有出,进大于出。

(二)通常与其他成分并列作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必须用结构助词“的”。如:

(2)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方针。

(三)只有以人为描述对象的“有V1有V2”才能有条件地充当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必须用结构助词“地”。如:

(3)不一会,德强拉着姜永泉的手,后面跟着娟子,有说有笑地走进来。

(四)可以单独作宾语,也可出现在充当宾语的兼语成分中。如:

(4)这次飞跃的特点是有破有立,有建设也有纠正。

(五)作主语时,谓词通常为判断动词“是”或表示评判的形容词。如:

(5)有吃有穿,就是你的造化。

(六)作补语时,一般要与结构助词“得”组合。如:

(6)直到两杯姜汁威士忌下肚之后,她忽然变得有说有笑了。

(七)独立成句。有时是对所指事物做出的评断,有时以对举的形式出现,如:

(7)得耶?失耶?曰:有得有失也。

“有V1有V2”结构式在句法分布上存在明显的谓词性倾向:谓语(50.8%)〉定语(29.2%)〉状语(8.4%)〉宾语(6.3%)〉主语(4.3%)〉独立成句(0.6%)〉补语(0.4%)

三、“有V1有V2”的语义类型及其类义结构

(一)多元同时多状。类义结构为“又V1又V2”。如:

(8)大家有说有笑,又吃又喝,快活得像神仙一样。

这里的“又”连用表示几种状态同时存在,“有说有笑”与“又吃又喝”对举,共同描述“大家”在一起同时“说、笑、吃、喝”的场面。

(二)多元同时异状。类义结构为“有的V1,有的V2”。如:

(9)关于错别字也采取了措施,有奖有罚,凡是发现错别字的人都给予奖励,出现错别字的人都要受罚。

“有奖有罚”是指在同一段时间内,“发现错别字”和“出现错别字”的人分别被“奖励”和“受罚”,相当于说“有的奖,有的罚”。

(三)一元异时异状。类义结构为“有时V1,有时V2”。如:

(10)一个作家的创作也有涨有落,有创作高峰期,也有低谷期。

“有创作高峰期,也有低谷期”对“有涨有落”进行补充说明,形象地描述了“作家”在不同时段的不同状态,相当于说“有时涨,有时落”。

四、结语

(一)“有V1有V2”在结构上的倾向性表现为:(1)V词>V语素;(2)RV相对>RV相关>RV相近;(3)V1 V2>V1V2;(4)RV相对/相关>RV相近;(5)“有V1有V2”>“有V2有V1”。

(二)“有V1有V2”句法功能的倾向性表现为:谓语〉定语〉状语〉宾语〉主语〉独立成句〉补语。

(三)“有V1有V2”主要有四种语义类型:(1)多元同时多状;(2)多元同时异状;(3)一元异时异状;(4)充分条件与结果。

上一篇:设计生活中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从“牛奶路公案”浅析鲁迅的翻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