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艺术人才创造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4-23 08:53:18

关于对艺术人才创造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凡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艺术的个性化、社会的商品化渗透、人才需求的综合化都要求我们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鲜明的艺术综合创造能力。本文就此阐述对艺术人才创作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人才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96-01

目前。在我国艺术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类:专业学科的各类艺术人才、工艺美术设计人才以及面向中小学的师范类艺术教育人才。通常所说的创造力的培养往往与工艺学科设计人才的培养相联系,而对其它两类常常忽视。对此笔者认为,凡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无论来自哪类人才,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就我国目前的招生方法而言,艺术院校专业学科和师范类专业艺术教育的考试方法是以基础素描、彩画为主,只有极少数工艺美术类院校对考生进行设计方面的考试。这种传统的招生方法无疑限制了考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而在艺术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法国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院校,早在1989年就改进招生方法,将原来第一阶段素描、视觉传达图形、三度空间造型三部分考试内容合并,并缩短考试时间。经过第一阶段预考,从大约1500-1800名考生中选出300-350名被认为在个性、造型能力、创造力上较有培养潜力的参加第二阶级角逐。第二阶段即自由创作和一般性知识的口试,评分分三个阶段。首先由评审组根据作品评分;然后考生向评审组解释自己的作品,师生直接对话;最后考生再展示自己的平日习作。据此,评审组再对第一次评分进行调整并决定考生最后成绩。这种方法更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艺术基础素质、个性及表现能力,通过提高入学水准把教学推到新的高度。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始终贯穿在这所艺术院校的教学宗旨中。因此我认为幻想与创造精神的培养比娴熟的技巧更重要,因为艺术一旦离开了个性和创造,就会苍白无力。

我国的大部分艺术教育,尤其是师范类艺术院校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学生的基本功和技法的训练,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学生的个性也许就会在这样严格的教学体系中被磨损殆尽。就拿艺术教育的基础学科素描来说,当前的素描教学较普遍存在着一种偏重技术而忽视艺术规律教学的倾向,学生往往只知有形体、结构,而不知有情和神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当然,作为基础学科的素描教学,技术性内容的传授任务无疑非常重要,教师教给学生表现各种物体的技法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否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作素养?这是值得探讨的。

英国风影画家康斯太勃在为画册《英国风景》所写的内容提要中说:“在艺术上,人们为了成功往往使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小心翼翼地利用别人已取得的成就,摹仿他们的作品,把其中各式各样的东西串起来;另一种方式是直接师法自然,在美的源泉中去寻找美……使用第一种方式的人,由于重复熟为人知的东西,其作品虽然会很快得到承认,但是,这位艺术家在创新的道路上必然会匍匐不前。因为他循规蹈矩,便不易越雷池,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从事独创性的研究。”我国的艺术巨匠白石老人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两位画家所言是否对我们的艺术人才培养敲起了警钟?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等于轻视基本技法。没有技法基础。艺术的个性就不存在。个性与技法是同一目的下的两个方面,二者必须统一。优秀的画家在塑造形象时,除了对形象有直观的表现之外,还有一部分感受是对以往素材的选择、集中、提炼,再通过思维进一步艺术地予以表现,这种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再创造能力正是当前艺术人才所需要的。因此’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只有彻底摆脱“比着葫芦画瓢”的方法,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都知道,艺术表现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院要以逻辑的方法,从表象的综合分析中寻找事物的本质,最终抽象为概念,这是纯理性的方式。而艺术虽然也要通过观察,分析大量的表象,进而抓信形体的精神本质。但不能靠抽象的概念产生形象。艺术家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深化感觉。回过头来的感性方式进行由素材到绘画语言的转化从而塑造出可视的、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这是艺术的思维方法,也可以叫做创作力或想像力。它的方法是被艺术性质决定着的。艺术家的这种思维能力愈强,感受能力也就愈敏锐,判断力与创造力也就愈强。

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艺术的个性化、社会的商品化渗透、人才需求的综合化都要求我们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鲜明的艺术创造能力。未来教育只是给社会提供一位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一定综合能力的人才,是否合格,还要通过社会而使其日益完善。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教育界人士已经清楚地看到:艺术人才的个性与创造力才是他们被社会接受的最基本素质。

因此,在艺术教学的道路上,无论是培养设计人才、专业画家,还是艺术教育人才,都应该注重引导和发掘学生潜在的个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能出现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上一篇:浅析蒙克的艺术创作心理 下一篇:浅谈绘画中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