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屏幕经济报道分析

时间:2022-04-23 08:44:24

搞活屏幕经济报道分析

摘 要 该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如何搞活电视经济报道、增强宣传效果,提出的具体方法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联系工作实际,增强针对性,使经济宣传接近群众,易于接受;增加形式,深入报道,巧妙地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和多样化表现手段深入生动地报道经济活动,增强节目的可视性;抓住热点,注重"人化",变硬性教育为群众参与,使观众由被动地看转为参与进去、主动地接受,缩短经济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转变思路,完善内容,扩大经济报道面和报道题材,改变成就式的报道思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性、解决式的报道,增强宣传效果。

关键词 经济报道;屏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035-02

经济报道是指对当前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具有一定影响的事实所作的报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加强经济报道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要探讨的是电视方面的经济报道,也就是指屏幕经济报道,主要包括电视经济新闻、经济类电视专题等。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主要使命是:宣传经济形势,报道建设成就,指导经济工作。不少经济类电视报道引用数字多,专用术语多,语言画面枯燥乏味,观众不太爱看,所以,在电视宣传工作中,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经济宣传是一个较难做的题目。这并非专指报道深度而言,而更多的成份还在如何把指导性和服务性有机地进行结合,这是“题目难做”的原因所在。

所谓指导性与服务性的结合,就是把硬性的带有权威性的指导,转向社会的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软上来,避开罗列数据等单调乏味的表现形式,以贴心、近人、可信和生动活泼的经济新闻同受众交流。这样,就能把经济报道搞活,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笔者以本单位在经济报道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性尝试为例,粗浅地总结了以下几点搞活经济报道的途径。

1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就是要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以体现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这样,才能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增强经济宣传的整体社会效益和推动宏观经济效益。进行这方面的宣传,要在大处着眼,综观全局的前提下,奉行“眼高手低”的工作方式,注重深入调查研究,联系工作实际,把宣传“触角”伸向基层,增强针对性,使经济宣传接近群众,易于接受。

以前,我们有不少经济报道是就新闻报新闻,出现“居高临下”的阵势,群众认为距他们远,与己无关,或者以大套小,上下一个路,干巴巴,硬梆梆,平淡乏味。特别牵扯到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弄不好帮倒忙,起反作用。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进行经济宣传中,注重调查研究,明确现状和实际,首先了解干部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选择适当角度,采取有效方式,有层次,有深度地加以报道。

例如,在宣传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精神中,我们改变了过去照本宣科的传统做法,派出一批业务能力强的记者深入各乡镇农村,到农户家中走访调查,在田间地头采访农民,认真了解农民对文件精神的看法、感受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还对一些种粮大户、种植养殖等各方面的技术能手进行了采访,介绍他们的生产经验,先后播发了本市乡、村在稳定粮田面积,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报道,用群众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使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三农”政策的落实。

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经济报道,都要抓住实际、群众、生活这条纲。报道中,要注重典型的运用,因为典型是政策和路线的具体体现,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风貌,把政治上的宏观思维溶解在群众生活中,这种宣传形式,有利于增强宣传效果。

2增加形式,深入报道

按惯例,经济报道的“重头戏”应放在新闻节目里,这样可以突出“全党抓经济”这个重点,但这并不是增强宣传效果的唯一办法。我们前几年在经济报道中体会到:由于新闻节目的篇幅有限,问题一点而过,对于机关人员和专业人员可以说是适应的,但对普通群众,效果则不大明显。一条消息所包罗的内容既集中又抽象,经济报道中的人物形象和活生生的事实得不到拓展,与广大受众的欣赏口味和接受能力相距甚远,势必影响宣传效果。

因此,要增加宣传形式,运用多种形式对经济工作进行深入报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台里对节目的编排形式进行了调整,在搞好新闻宣传的基础上,把经济报道放在专题节目里作详尽的介绍,必要时进行连续报道,使群众印象深刻,道理明白,加深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例如对我们市经济改革的宣传,开始,我们在新闻节目里报道“拉长产业链”,许多群众就不明白怎么一回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在“潍水两岸”专题里加大篇幅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用北部沿海乡镇发展原盐生产、运输和深加工产业等事例作了专稿分析,使群众从专题节目中了解了“拉长产业链”的含义,明白了“拉长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带来的好处。同时,运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加以说明,使受众像听故事一样消化下来,收到有滋有味的效果。

再一个就是在经济报道中,模式化的报道很容易枯燥无味,因此,要巧妙地运用多样化表现手段来报道经济活动,例如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多插入图像资料,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也可运用色彩鲜明的图标和图表来直观的说明,还可以运用叠画、分割画面、动画图示等电子特技来对画面进行特殊处理,这些表现手段丰富了节目的画面语言,把经济工作报道得多姿多彩,增强了经济报道节目的可视性。

3抓住热点,注重“人化”,变硬性教育为群众参与

群众关心的事叫“热点”,他们经常谈的话叫“热门话题”。既然群众想听、想说,就应该为他们开辟一块阵地,于是,我们台开辟了“社会话题”专题节目,其中包括“热点大家谈”和“今夜面对面”栏目,对宣传经济工作的经验、管理、成果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些栏目不同于其他栏目的突出特点就是和受众密切交流,关键在“密切”上下功夫。以往的教训是把事物“物化”了,只是罗列事实、一味地报数字,三句话不离本行,冷不丁还冒出几个“术语”,群众的欣赏口味再浓,也会被冷落。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关注受众以后,把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突出出来,让人唱这台“戏”的“主角”,带着情感去讲述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故事。

比如,我们台开设的“热点大家谈”和“今夜面对面”栏目,就是让这些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致富能手和普通市民、车间工人、农村群众一起走进电视屏幕,坐在演播室里,通过互问互答、交流聊天的形式,翔实生动地畅谈他们各自在经济建设与创业中的艰辛、收获和感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使经济报道“不抓受众”的情况,得到了彻底改观。

注重“人化”后,使观众由被动地看转为参与进去、主动地接受,视角和思路也在情趣活泼的形式中被拓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条件以及报道中提供的信息作为主攻方向,去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从而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形式缩短了经济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起到了思想交流、工作指导的作用。

4转变思路,完善内容

在宣传工作中,多数经济报道是以本地经济成绩和宏观经济政策报道为主,长期以来,一些媒体在面对金融、市场危机等事件时,不善于报道问题,甚至在这样的时候还一味地报道成绩,这种情况,在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显现其不合理性。从根本上说,面对危机事件,媒体进行舆论导向的最佳选择,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性的报道,是对解决问题的努力进行报道,前者可以把公众对问题的认识统一到党和政府的认识上来,后者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上来,这样“问题”本身的消极性就会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因此,要转变经济报道思路,变“回避问题”式报道为“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式报道。笔者认为,对“问题”的报道,并不一定会产生负面效果,是报道“问题”还是报道“成绩”,要因时因事而宜。

例如,去年,纺织品市场长期低迷,受市场影响市里许多纺织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困难的境况,不少企业停产放假,甚至倒闭转产,针对这种情况,市委市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纺织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台也在新闻里推出了“纺织企业一线行”系列报道,组织记者深入各民营纺织企业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实际情况,采访企业负责人和车间工人,让他们针对现实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讲出目前存在着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并让企业负责人、员工和专家指出下步企业该如何应对市场形势,解决存在问题,同时还对市委市政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进行了报道。该系列报道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另外,在电视经济报道中,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方式,扩大报道面、扩大报道题材,广开思路,跳出就经济谈经济,就生产谈生产的框框,要把经济与群众生活结合起来,把生产与流通、消费结合起来,要把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相结合,把经济报道重点转到人的报道上来,不断创新报道方式,使经济报道“活”起来,有深度有力度有可视性,从而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3.

[2]韩立新,耿嘉今传媒杂志,当前党报经济报道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2012,7(7).

[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1版,1993,6.

上一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运行状态检修的探讨 下一篇:微博对人的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