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中长期治理的可持续性

时间:2022-04-23 08:31:51

科尔沁沙地中长期治理的可持续性

摘 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比较忽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是依旧还是不够,往往停留在旧时的思维和方法上面,难以真正地转变到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对于环境的改造和建设,才能够进一步使得发展的成果能够被人民所享用。而对于那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来说,环境工程的改善,代表着发展能否持续、经济能否进步。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就是1个典型的问题,环境不发展,就制约着整体进步,甚至于已经得到的发展成果会因为大自然的报复而丧失掉,也就必然的预示着可持续发展需要具体因地制宜地执行下去,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治理的可持续性;全面协调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213

1 科尔沁沙地的具体情况

1.1 科尔沁沙地的范围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与河北、辽宁、吉林相毗连,处于N42°~43°左右,E117°~123°左右,面积4万多km2,原本属于辽河的冲击和湖积平原,与国家海拔类似,西高东低,总体海拔在200~700m不等。沙漠化面积极大,占据了整块地区的大部分,因此在名称上从原先的草原变成了沙地。

1.2 科尔沁沙地的主要环境

科尔沁地区并不缺少河流,老哈河、西拉木伦河、辽河、洪河等河流可以说水网密布,但由于需求量和流量的矛盾,似乎对于荒漠化的缓解并无多大作用。从总体上来说,由于靠近东部受到季风影响要多一些,气候本身并不是特别的干旱,也并非缺少水源的地带,但是毫无疑问的,荒漠化也的确是这个地区的主流环境因素。

2 科尔沁沙地的主要特征

2.1 气候特性

科尔沁沙地属于非常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比较干燥,只有在夏季季风的影响下会导致比较多的降水,而在冬季西北季风的影响之下,则是会进一步加剧其中的寒冷和干燥,因此,科尔沁沙地降水不多、光照比较强,风力比较大,每年的大风天数也比较多,也是进一步加剧沙化的一大原因。

2.2 地形土壤特性

在地形方面,属于典型的西高东低,东面由于受到河流的冲击比较多,因而形成了相对广阔的平原,西部则是蒙古高原的东部地区,属于比较原生的大陆性景观。

土壤方面,现阶段以沙性土壤为主,大部分土壤已经沙漠化,甚至于形成了一部分流动半流动的沙丘。在相对水资源丰富一些的东部地区要稍微好一些,而西部的土壤沙化状况则要更加严重。

2.3 水文特性

该地区在水域面积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广阔的了,尤其是同其他的一些沙漠化地区相比,在水域的面积和流量方面要大为超过。河流大小总共200条以上,永久性湖泊也有数百个之多,但是单一的流量都并不是很大,尤其是湖泊的蓄水功能一直不足,对于湿地的保护作用发挥也很难地体现出来。而地下水储量虽然不大,但是相对浅层开采难度也不大,因而总的说来,实际上科尔沁地区并不是极度缺水的地带。

2.4 植被特性

现阶段科尔沁沙地的植物以耐旱的沙漠植物为主,能够长草的地带很多被用于垦荒用作农业开发,因而草场面积也在逐年下降。而在正常生长的环境下,大部分都是耐旱型灌木,以及草甸,乔木基本没有[2]。

3 针对科尔沁沙地长期治理的可持续性建议

3.1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适当退耕还林还草

事实上,在面对长期的沙漠化问题之时,人地矛盾始终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而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与过度的开垦是绝对离不开的,出现生态问题并且牵连到周边地区也正是因为原有的草场已经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要,从而导致土地资源的滥用,进而破坏生态平衡,以至于造成严重沙化。所以从源头上说,就是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解决实际情况的关键。

要维持发展的持续性,就必须要保证开发的适度性,虽然人民生活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但是自然承载能力的限制决定了这样的行为是不可能继续的。因此,即使是有经济压力的存在,也必须保证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执行。离开环境承载力谈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

3.2 保护现有水源,进行节约适当使用

科尔沁地区水利资源还算丰富,因而滥用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实际上水域湿地的蓄水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科尔沁地区的内部水域多数为内流河内流湖,本身水量就不稳定,对于保证水量的集约使用更是非常重要。而一旦过多的河流枯竭或者断流,那么沙漠也就会随着而来,难以逆转了。

4 结 语

事实上,科尔沁沙地的治理,重点和难点都在进行调解人地关系方面,这也是执行之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旦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暂时性困难出现,从普通人民到相关工作者都有可能被吓住从而倒退,但是这样反复下来对于生态会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在决定了进行综合治理之后,就必然的需要用最大的决心来克服一切困难,完全的推行下去,才可能真正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6,20(2):129-138.

上一篇:电视新闻体验式报道的特点及表现探析 下一篇: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积极作用的若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