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中声乐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2 06:43:34

文化视角中声乐教学论文

一、文化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1.文化是声乐教学的底蕴和基础

一定时期的声乐艺术现象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从历史上看,“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文化启蒙作用极大地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辐射到了我国的声乐教学领域,留美的黄自,留德的青主、赵元任等,这批留学回国的音乐志士,不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并将中国文人的浪漫气质融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40年代末到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声乐教育领域,开始思索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探索具备本民族声乐特点的声乐教学,采集和改编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如丁善德的《玛依拉》、黎英海的《嘎俄丽泰》;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是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中的佳作,这些歌曲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在“”的特殊年代里,“样板戏”代替了歌唱艺术,衡量声乐艺术的标准不再是优美和抒情,“宽、厚、亮”是唯一的强制性的审美标准。这种违背科学的标准扼杀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使我国刚刚有所成就的声乐艺术教育惨遭摧残,也使开始繁荣的民族声乐艺术事业落入深渊低谷。

2.文化与声乐作品

纵观我国古代史、近代史,一定时期的声乐知名作品无不是当时文化的综合体现。以《秦王破阵乐》为例,此作品反映的就是初唐时期,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唐朝政权转危为安后,人们在凯旋庆功时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使国内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军阀割据的局面暂告段落,国难当头,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大地,《松花江上》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而《乡恋》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主张墨守成规”和“提倡解放思想”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下,后者最终战胜了前者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从文化角度审视我国声乐教学现状

1.文化整体环境浮躁、校园学习氛围淡薄

目前,各类声乐比赛、选秀活动充斥着各大媒体,诚然,这种形式给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但很多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期,容易抱有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心态;并且即使因天时地利的原因一时成名,但是由于缺乏扎实的音乐技能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在艺术道路上走稳、走远。而由于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上流行着权钱至上的价值理念,有象牙塔之称的学校,同样也受其一定的影响,艺术院校的声乐学生耳濡目染社会及身边的各种观念和事物,很难端正学习态度,扎实掌握知识,苦练声乐基本功。

2.声乐学生重技术轻文化、重文凭轻学习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于音乐的偏见以及目前一切向经济和短期时效看的人文氛围,声乐教学领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重高音、轻基本功;重演唱、轻理论;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的问题,声乐学生因为招生考试文化门槛低,导致没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声乐学习过程中浮躁,有的光想在演唱技术上一步登天、有的抱有速成成名的功利心态,缺乏踏实治学的态度、有的因文凭和未来出路学习声乐、殊不知提高声乐水平需要耐得住寂寞,苦练声乐基本功,加强文化修养,去除内心的浮躁,慢慢积累生活感悟,循序渐进才能得到厚积薄发。

3.声乐创新环境欠缺、成果凤毛麟角

2005年,钱学森先生曾对前去看望他的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在声乐教学领域,存在着师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因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对社会的长期影响,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声乐领域里,师生普遍缺乏把习得知识和时代结合再创造的能力,教师往往习惯了照本宣科,而学生总是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加上长期以来教师为主导权威地位的教育模式,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自然不高,“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在目前的中国大学和中国社会很难成为主流的、被鼓励与提倡的对象。

三、找到文化定位,提高声乐教育教学质量

1.沉淀文化底蕴,优化学习氛围

我国目前文化环境浮躁、各大媒体为了收视率,制作各类声乐娱乐选秀节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生活方式以快速、便捷为主,读报刊、看书这种传统的精神熏陶方式被用手机浏览新闻、听歌、看视频替代,一味地追求速度、效率、数量导致声乐文化成果质量不高。在声乐教育领域,应该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价值观,在宣传教育方面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倡导读书、读报,多弘扬声乐领域的正能量人物和事物,创造起优良的声乐学习氛围,激发声乐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事业观。

2.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声乐教师要抓好声乐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具有一个正确的声乐是非观、声乐学习观、声乐事业观,逐渐改善学生对声乐学科的不全面认识,在提高声音技术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摈弃浮躁的求艺心态,教育部门要提高声乐学生文化课入学门槛,提升艺术院校的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声乐学习环境,多和人文院校沟通合作,加强和人文学科生的相互影响和交叉,加强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和理论修养,开设声乐文化史、声乐赏析课,声乐论文写作等,注重声乐学生的兴趣,增添声乐理论课的趣味性。

3.提倡声乐创新,重视社会实践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创造重视知识,鼓励创新的氛围,声乐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创新并参加社会实践,再看我国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例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就是在京剧的基础上所做的独特创新;被大家称为神曲的《忐忑》,也是龚琳娜借助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基础和技巧,整合、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创新的作品;而流行音乐界的代表作品,诸如陶喆的《苏三说》、周杰伦的《台》、小虫的《龙文》,均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意境美并在演唱方式及作曲技法上有创新的作品。同时,我国的声乐教育应该多建立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社会教育中心等机构,给社会各行各业人员提供再学习、再深造的平台,大学教师通过教授社会声乐课程,了解社会需要,社会人员通过学习高校声乐课程,能提高音乐修养,掌握发声技巧,提高声乐鉴赏能力,同时声乐教师应当端正观念,多进行社会实践和舞台实践,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新鲜的知识,而高校,应定期请社会名人多回校讲学、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论

声乐教学和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文化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声乐教育又综合体现着我国文化的广度和高度。从当前文化大环境看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起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跟紧时代脉搏,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为我国的声乐教学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解伟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普通高校专业发展社会体育论文 下一篇:高校多媒体技术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