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山区三农发展制约因素及致富途径

时间:2022-04-22 11:48:18

论贫困山区三农发展制约因素及致富途径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央对三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由于受政策执行不力、人力资源开发不够、财政投入使用不到位、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多方面影响,贫困山区三农发展仍然缓慢。指出三农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致富途径。

关键词:贫困山区;三农发展;制约因素;致富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047-02

一、贫困山区三农发展现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但是贫困山区多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的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贫困山区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第二、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镇化建设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山区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未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目前中国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大,整村、整乡贫困多,有相当多的地区返贫现象严重。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主要依靠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山区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时,很容易陷入贫困窘境。

二、制约贫困山区三农发展因素分析

1.生产资金投入不足且流失严重。造成资金不足生产投资下降的原因,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仍显不够,信贷关系紧张,许多农民借钱无门,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用物资成本有增无减。三是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缺乏进取观念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四是超前消费制约了生产投资,如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等。部分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目无法纪,利用职权贪挪国家资金和老百姓移民扶贫款项时有发生,其数额令人触目惊心,上级下发的各种农用补助和补贴被层层扣取和挪用,即使款项到了乡村也会因领导权力失控而以各种方式截取,因此声势浩大的支农物资农民真正能得到的所剩无几。

2.以传统产业为主,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作技术,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80%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中心,以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少数打工收入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少或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还是农村经济中的其他各产业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干部服务意识淡薄,信息沟通严重缺失。农技服务站,养殖业、种植业协会,不能真正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低落,文化水平差,不愿或无能指导本地区经济发展。农民缺乏靠自身力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财力,政府很少提供有利于农民真实可靠的信息,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知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很难依市场供求情况合理安排生活生产。

4.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技能水平低下。贫困山区的农民素质低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教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偏低。文盲半文盲占相当的比例。因为教育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展步伐。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淡薄,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魄,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担心政策变,担心几担谷卖不出去,等待国家投入,等待干部督促,等待别人先搞……这些都是山区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经济效益差。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很少得到推广和运用,致使农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三、贫困山区三农发展主要途径

1.积极引导农村有文化的中青年自愿回乡创业。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分配失衡。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性大,部分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大下降。为了养家糊口,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留在家里的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更是严重下降,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应通过种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文化的中青年回乡创办中小型或微型企业,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2.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使产业结构布局趋于合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在山区农村,首先要由农业部门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的地理、土地、气候、生态等条件和种植、养殖习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提出该区域优势和农产品的开发战略,根据项目开发建设形成特色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调整产品结构,压缩单一、生产过剩、没有销路的产业和产品。形成一种“市县办企业,乡村建基地,农户齐参与”的农业产业化格局[1]。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既包含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也包含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原有的乡镇企业,凡有发展前景但效益不佳的,要通过加强管理,转换机制,完善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对“死火”企业,可用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加以改造,有的可以转产,有的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有的可通过技术改造。总之,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其走出困境。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础上,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

上一篇:对加强石油企业群众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试析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