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快乐成长的身影和足迹

时间:2022-04-22 03:49:22

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快乐成长的身影和足迹

摘 要:兰炼二小以“爱乐”为核心,秉行“爱润心灵,乐纳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位教师亲历教育的快乐,让每位孩子感受成长的快乐”的教育理想,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 师资建设 快乐成长 足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对于学校,有如太阳对于宇宙,是推动整个学校机器运转的力量和源泉。兰炼二小以“爱乐”为核心,秉行“爱润心灵,乐纳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位教师亲历教育的快乐,让每位孩子感受成长的快乐”的教育理想,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努力培养个性的“五有”教师(有教育思想、有教学风格、有研究专题、有技能专长、有人格魅力)和具备“六个一”的爱乐教师(一颗博大的爱心、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份执着的追求、一套过硬的技能、一身得体的服饰、一派儒雅的风度)。

一、品读乐赏书目――做底蕴丰厚的教师

教育,首先就在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生活。学校通过《兰炼二小教师乐赏书目》,为每位教师提供了阅读的广阔平台,让每一位老师都热爱书籍、热爱阅读,在书香的润泽中丰厚教师成长的底蕴。

二、分层梯次培养――做天天向上的教师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继续实行三大工程,每个梯次的教师都有任务,都有培养目标,使青年教师努力做到:三年内成长为优秀徒弟,三年能被确定为学校新秀,五年被确认为名师、首席。

三、开展特色教研――做幸福卓越的教师

相约星期一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是教师进步的第一级台阶。教研活动时,个人有目的,组内有目标,整体有方向。每一位教师在教研之前都要思考自己有待解决的困惑,带到教研中去,才会有的放矢;组内交流则注重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借助轻松研讨、组内交流课等形式,评课、说课尽情表述个人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资源共享;课后、会后切磋交流、反思教学,组内互听家常课,彼此关注成长、共同进步。

星期三精彩瞬间分享,教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汇总组内老师精彩的上课片段,课题研究取得的新的进步,都会在双周三一起分享,通过“带着目的教研,把握方向研讨”――“带着他人建议上课,学习他人优点教学”――“积极反思学情,认真回味过程”三个环节,使教师自修有了平台和环境。

每月一起的“爱乐讲坛”上,首席、名师、新秀教师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成熟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娓娓道来,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影响力,推广经验,共享进步之道。

四、践行“四自”策略――做会教、乐教的教师

“教是为了不教”,在打造智爱课堂中,我们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自然――平等、坦诚、和谐、民主。

自由――欣赏、鼓励、夸奖、榜样。

自主――兴趣、表现、质疑、创新。

自学――多问、多思、多查、多练。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立足学生,实现了自然、自由、自主、自学,努力做到了人人享受温暖的爱心、人人获得学习的满足、人人散发生命的光彩、人人享有快乐的心境,达到了乐教者自学、乐学者自教的境界。

五、开展特色评比――做专家型的教师

兰炼二小于2008年开始评选“首席、名师、新秀”教师。每年度通过自主评定、教导处复评、学校总评的方法产生学校的星级首席、名师、新秀教师,以期在全体老师中间树立模范和榜样,同时也带动老师们人人争做骨干的意识和愿望,为提高自己的师德和专业素养不断努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有效的教与学的实施效果。兰炼二小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形成了自己的培训模式:

一心一意:爱是教育的源泉。

两个办法:《兰炼二小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办法》、《兰炼二小教师专业成长奖惩办法》。

三大工程:青蓝工程、新秀工程、名师工程。

四级课题:国家级、省级、市级、个人课题。

五动模式:师生主动、有效互动、活动建构、动态生成、课课联动。

六类比赛:“七彩杯”教师基本功比武、“乐教杯”课堂教学比武、“新秀杯”教学风采大赛、“乐学杯”青年教师磨课比赛、“发展杯”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奉献杯”骨干教师优质课比赛。

七本开发:人文类、艺术类、社会类、生活类、活动类、拓展类、生成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八步培养:定位、领进、导入、研究、培训、听课、检查、评比。

九课:抓实全员家常课,人人面对推门课,鼓励新人亮相课,推广党员优质课,倡导领导形象课,评比新秀研讨课,提升骨干引领课,打造名师示范课,升华首席精品课。

十师:特级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新秀教师、明星教师、首席教师、名师、十佳教师、优秀教师。

我们的老师在教风上追求“寓乐于教”,学术上追求“真知灼见”,教学上追求“高效课堂”。带着智慧的火光在生命成长的历程里优雅、愉快地播撒情知的种子,争取做到笑看生命之花茁壮成长,于岁月的晨起暮落中悟得生命的意义。

上一篇:突破五瓶颈,实现新发展 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