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政策频受非议是民主的进步

时间:2022-04-21 03:45:51

部委政策频受非议是民主的进步

近一段时间,一些部委官员应该会感到心情郁闷:他们会蓦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自己颁布的政策,不再说一就是一,自己所走的步子,不再那么安然自若。从文化部的“午夜2点后禁止娱乐场所营业”,发改委的调控政策,卫生部的“不要妖魔化医务工作者”论调,到药监总局在苏丹红、博士伦、欣弗药等问题上的表现,到广电总局“五类广告禁播令、境外动画片限播令”,再到这次林业局“野生动物狩猎权”的拍卖……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常常要面临媒体、网络与大众的议论与质疑。

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好现象。光靠部委官员们关起门来研究出的政策,毕竟是靠不住的,罔顾民意与脱离实际的事情,难免不发生。任何政策,只有经过充分博弈,才能期待实现和谐,而民间舆论的充分介入,不啻一种民主参与的实现。说起道理来大家都懂,但当信息公开给政府行为制造出一个个“绊脚石”的时候,让作为当局者的部委欣然接受民主所带来的“附带效应”,总还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比如这次备受关注的“野生动物狩猎权”拍卖会,林业局称,作为首次尝试,他们希望能低调运作,但一则拍卖公告竟然给此事带来了意料不及的公众关注,也揭开了已在国内“内部审批”了20年之久的国际狩猎面纱――当公众关注、热议扰乱了其最初算盘的时候,下一次“某某权”拍卖会,他们会提前主动与民众讨论,还是更倾向于更好的守护“低调”运作,以避免麻烦?恐怕后一种选择,并非不符合常态的人性。

作为重要的政府部门,各部委不仅需要有倾听民众议政的胸襟,更需要有吸纳百姓意见的智慧。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的高度分化,旧有的以企事业单位为单元的管理模式逐步瓦解,而新的社会结构又未能建立,这个时候,百姓缺乏集团代言。多以分散的个体单位来关心国事。而现代政治的基本任务即在于创造一个政治过程,使多元分散的社会利益仍能凝聚为民族整体的意志。

有人担忧,大家都来议论政府的政策行为,社会的喧嚣只能撩拨起缺乏理智的情绪。这听起来的确有些“强词有理”。我们并非说老百姓反对的声音一定是对的,而是说对于民众的质疑需要有正确的态度――真理越辩越明。维护政府的权威性,不能光靠“关门行政”,更不能光靠“强权行政”,一种制度、一项政策要赢得人们的承认,需要借助充分的社会论证,最大限度地获得民意的支持。没有比获得最大多数民意支持更具有合法性的政策了。

从过去的反常平静到今天的正常质疑,从传统的权力权威走向未来的法理权威,这是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重要的是,面对大众媒体、网络言论与大众舆论的非议与质疑高潮,经历过此般热议高潮考验的政府,才能更加理性,更趋科学,获得更多的权威与进步。

(摘自《燕赵都市报》)

上一篇:帽子 第3期 下一篇:朱元璋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