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湖之舟 46期

时间:2022-04-21 01:35:41

对于和民营企业曾经同命运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可以更学术、更宽容地看待和扶持

山抱一湖,湖心一寺,老少两僧,季候轮转。

韩国导演金基德利用并不复杂的人物设置和很是简单的拍摄场景,完成了影片《春去春又来》关于生命轮回主题的银幕寓言。而在其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一只小船颇具魅力,频频从故事之湖驶入我们的心湖,激溅起思索感悟的浪花。

在四面波光的佛国,船是人们进出寺庙的唯一交通工具,所谓摆渡。

关于“度”,《佛学大词典》如是解:“度,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之度。”电影《春去春又来》中那只在湖中飘摇往返的小船,每每给人带来颇为复杂的联想。

春光明媚,生灵竞欢。顽皮的小僧将小鱼、青蛙和蛇拴上石子,观其负重后的窘迫作乐。老僧看见并未立刻加以训斥,而是在小僧熟睡时将石头绑其腰间。小僧醒来难过,老僧择机命其为那些动物卸载:“如果那些动物死了,你的心头就会一辈子压着石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吾难,以及人之难。小僧带着腰间的石块举步为艰上了小船,去山间解脱被自己“恶作”的小动物们。然而,鱼和蛇不堪重负,已然命丧黄泉。小僧懊悔不已,痛哭失声。

感悟人性,敬畏生命,慈悲之船因势利导悄然启航,将善良的种子根植于小僧幼小的心灵,以智慧解脱苍生。

一叶扁舟,渡来渡去,连通古寺与外界。

一叶扁舟,度去度来,牵动佛性和人心。

夏日炎炎,前来寺中诊病的少女让小僧的心旌摇曳。男欢女爱,那漂行湖面的小舟成了传递情感表达爱恋的载体。

从山野归来,小僧顾不上拴好船,即慌忙追逐上岸的女孩而去。

面对坐在寺前愁眉不展的女孩,小僧用力左右倒桨,小船在水中盘绕飞旋,让原本平静的湖面泛起一波又一波爱的涟漪。

夜晚,小僧与女孩从寺中跑出来,风雨之后,一对有情人竟在小船上交颈而眠。清晨薄雾散去,老僧发现船中“风景”,依然没有严词呵斥,而是悄悄将船底的木塞子拔掉,让泛涌进来的冰凉湖水将两个沉迷于情爱中的年轻人唤醒。

“你痊愈了,可以走了。”老僧划船将女孩送出寺门。

“淫念会引发占有欲,然后唤醒杀生的念头”,不能忍受离别之苦的小僧不顾老僧的劝告,将石头佛像带在身边,于深夜划船离去寻找女孩。然而,此举毫无意义,因为佛在心外,魂魄出窍。

离开坚强的把持和应有的节制,悲剧终将酿就。此时此刻,心舟飞旋在之海,早已经迷失了方向。

无论发生什么,不管情境怎样,为船总要承载,必须担当。

深秋时节,小僧怒火中烧,杀死“移情别恋”的妻子,闯下弥天大祸。

青年还俗归来,无法消解满腹的痛苦和悔恨,面对雍容大度的佛陀造像,欲自断生命一了百了。老僧将小僧高高吊起举棍痛责,用皮肉之痛帮其明了深重罪孽和应担之责,并在寺外木台上写下《般若心经》,让小僧逐字以刀镌刻,藉此磨平其暴戾心性。

刀横刃纵,涛落潮平。冥冥间,那满是经文的寺台仿佛变成了一条航行在苦海之上的悲悯之舟在黎明中缓缓前行。

晨光中,小僧随警察离去,踏上服刑之路,平静认领惩罚并开始了比惩罚更为积极的自悔。老僧寺前伫立,小僧端坐船尾转身眺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点化送别小僧,日渐垂暮的老僧已无心事,他决定舍弃肉身,进入空门。

架满干柴的小船缓缓驶向湖心,烈火熊熊,老僧正襟危坐溘然圆寂。最终归宿不在寺中而在船头,老僧的抉择耐人寻味。

严冬冰天雪地,小船封冻于湖底,刑满释放的小僧踏冰归来,重披僧衣。

蒙面女人送来婴儿,自己却不慎落入冰窟窿溺水而亡。

以路做海,将身为舟。小僧将石头系于腰间负重前行,一路踉跄,把女人遗下的佛像奋力送上峰顶。

牢记着老僧的训诫,走过情感的坎坷磨难,历经深刻的救赎自省,年近中年的小僧已然沧桑在胸背负使命。

暮色苍茫,天地混沌,佛祖慈悲,俯瞰芸芸众生。

就在影片终了的那一刻,你会突然醒悟,生命即是修行。每人都有一个心湖,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涟漪陡生,有时波涛汹涌……我们需要一只可以摆渡、承载、远航的意念之舟,需要舟行平稳、笃定。

万物苏醒,固而复始,看又一个春天悄然来到。

近期在艺术市场普遍低靡中,大连万达集团在佳士得纽约拍卖夜场以1.72亿元人民币拿下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引得众口纷纭。王健林的“中国新首富”身份、1.72亿元人民币、毕加索这些关键词满足了媒体传播所需的一切条件。

万达拍下毕加索之后,艺术圈的评价还是偏于正面,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在“新浪收藏”做完专访之后,他的有些观点引发了艺术界的质疑。尤其是他说道“当代艺术是垃圾”之后,著名策展人吕澎当即批评郭庆祥“不懂当代艺术”,甚至用了“没文化、没知识、没教养”这样的词。

万达收谁的作品都没错,只要扶持艺术产业都是好的;但郭庆祥的话说得有些过了。

从企业文化战略上来看,万达此举非常成功。在进军艺术界之前,万达就已经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万达设有专门的企业文化部,其领军人物刘明胜曾经是《京华时报》的副总编。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号称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世界文化企业前十名,资产达310亿元,以与地产紧密相关的影视和旅游为主。2010年,王健林个人曾向金陵大报恩寺重建工程捐赠10亿元人民币。拿下毕加索名画之前几天,轰动青岛的好莱坞全明星秀场是万达以300亿元打造“东方影都”的前奏。这不是给万达做广告,只是说明万达拿下毕加索绘画的背景。如此看来,这次区区不到2亿元来收藏艺术品,对深谙文化品牌效应的万达来说实在不是大事。只不过艺术圈小,经不起这么大的石头。

看看万达的收藏体系,主要以中国近现代为主:吴冠中、赵无极、李可染、潘天寿、石鲁、吴大羽、张功慤、石齐等画家的一千多幅作品。这种收藏体系在当代艺术圈看来会觉得陈旧,但对一个商人来说,这样的体系既安全又保值:首先这些艺术大师都具有政治正确性,是政府认可的文化力量,符合中国当下的文化政治风向,一个风口浪尖上的企业收藏这些人是不会有风险的,像王功权那样的企业家是个案;同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的市场反应是最好的,政治风向也决定了这些人的市场相对坚挺,不会出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大起大落;也不存在古董造假的风险,况且收古董的听起来并没有收书画的有文化。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郭庆祥的收藏经验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书画,这方面他的确有能拿得出手的成绩单。

但郭庆祥公开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绝大多数都是抄袭西方,甚至被投机者所利用,毫无价值,我们绝不会收藏”、“丑态垃圾”,这样的结论出自专业收藏家的嘴里,确实也让人有些意外。

的确,郭庆祥提到的排队取画、风气不好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远不止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就全部是垃圾,郭庆祥这样说也未免过于偏颇。近现代书画界也有大忽悠,也有假拍,在同样的制度里,人性是一样的。

其实,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心路历程是一致的,都是制度缝隙中野蛮生长起来的力量,只不过一个是思想,一个是经济。中国当代艺术所遭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制度性缺陷导致的问题。如果我们去参考一下中国以后的艺术史,就能看出中国当代艺术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不合法”的身份,在当时封闭的文化制度中争取自由表达的机会。89现代艺术大展中大多数作品都是“不雅”的;更不用说圆明园那帮艺术家,当时的方力钧还在当盲流。西方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视,意识形态斗争、套中国人的钱这些“阴谋”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不仅仅是因为如此。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为转型期的中国留下了许多物证,并且通过直面体制慢慢改变了保守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制度。这个过程中,草根出身的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地灰头土脸,面相难看。但民营企业何尝不是如此?1992年的时候,民营企业有今天的风光吗?那时还在讨论市场的“原罪”问题——原罪不也是当时封闭的经济制度造成的么?不也是草根么?

1993年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方力钧一张看起来很丑态的油画登上了美国《时代》的封面;同在这一年,修改宪法,确定了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发展方向,民营企业获得了空间。当代艺术瞄准了专制思想,民营企业瞄准了计划经济,所以两者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丑态”的。那些年,有多少民营企业家受罚,就有多少艺术家受罚。所以,方力钧有本描述当代艺术的书叫《像野狗一样生存》,冯仑有本描述民营企业的书叫做《野蛮生长》。艺术界的毛病在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爆发,但民营企业也在这十年中才把“原罪”赎清,实现王石所谓的“阳光下的财富”。

我宁愿认为郭庆祥对当代艺术的判断是他的个人喜好。在有限的文字表述中,我发现他对艺术评判的标准是“美丑”,这是传统艺术、至多是现代主义阶段的艺术标准,他曾在《谁在为“丑态图像”喝彩》中说:“个别画家以制作丑化中国政治人物的形象为能事,不仅歪曲了中国民众对现实政治的基本评估,也伤害了公众的感情,这些作品实际上就是以国外某些人的政治偏见为导向的”——可见郭庆祥对当代艺术解读的知识体系,其实主要是杜尚以前的艺术史体系。其实毕加索的作品价值也不在于好不好看,也不在于艺术家高尚的人品和修养,这些夹杂了中国封建精英权力意识的心态,正是现代主义所反对的。如果用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标准来看,杜尚把小便池放进美术馆丑不丑?安迪沃霍尔复制版画算不算偷工减料?博伊斯弄个死兔子恶心不?万达真要收方美术史,面对这些艺术大师的时候该怎么办?

杜尚让艺术回到“生活”,博伊斯让艺术回到“社会”,安迪沃霍尔让艺术到达“商业”——西方民众和企业弄懂了这些,所以才会收藏方力钧,才会认可艾胖子——况且这三个大师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更何况互联网全球化之后的艺术概念和标准,早就大不一样。

当然,我也承认中国近现代书画对中国文化事业和产业至关重要。经历了上百年的革命,我们的文脉几乎已断,况且中国在思想上仍然需要大规模的现代启蒙。这也是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特别偏爱传统文化的原因,就是因为缺这块。如前文所说,中国民营企业的收藏肯定不会只有一个艺术标准,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收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也无可厚非,一方面是个人爱好,另一方面毕竟在中国的企业中也有个带头作用,价格反而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出得起钱。

但不能说中国当代艺术都是垃圾,不妥。

中国当代艺术被西方套现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懂当代艺术,等着人家来发现;而现在我们有钱了,在为西方艺术产业买单的同时,是否可以关注当下的艺术生态,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于和民营企业曾经同命运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可以更学术、更宽容地看待和扶持。如果说2008年以前中国当代艺术主要由西方扶持,那现在是否该由中国的企业扶持。如果说世界文化产业前十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垃圾,近期进驻中国、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洛克菲勒该作何感想?

上一篇: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广发货币 下一篇:当代表就要为选民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