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贵在思改革

时间:2022-04-21 12:12:57

居安思危贵在思改革

在十七大会议上,胡总书记在报告中发出的“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号召牵动人心。笔者浏览报章网站,代表们对居安思危感触殊深。那么,在时下居安思危的“危”在那里?如何化解“危”,如何转“危”为安?

在10月19日下午十七大广东代表团讨论会上,83岁的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畅谈十七大报告,总结10项成就,同时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的问题用红笔加上眉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清醒认识存在问题。分析存在问题,林若老人直言不讳指出个中之因:“过去有些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疑虑,总担心被别人揪住资本主义,国有资产流失的尾巴”(见《南方日报》2007年10月20日一版)。笔者看到,林若老人上述这段话不正是在谈论居安思危吗?

应该说,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的背后,一个隐约的“危”也不难发现,这就是对深化改革问题一些人们仍有忧虑,仍有糊涂。人们看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出现,一些老问题无法及时得以解决,国际国内挑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当然是隐忧,也应是不可争辩的危险。但是,重要的“危”更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这是因为,一旦人们观念守旧,思想僵化,那么,就会对存在问题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时机,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本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29年来,改革开放成了华夏大地的最强音,改革开放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也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为何在十七大会议上,深化改革仍然是主题词之一?

人们看到,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有四句话字若千钧: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而在10月16日四川代表团讨论会上,总理有一句话同样扣人心弦:只有真正地、持久地、全面地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见新华社2007年10月16日电)。中央领导人对深化改革的异口同声,人们感受到个中之紧迫。

人们知道,十七大关于深化改革的强音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带有很强针对性,这就是前广东省委书记林若老人以及前广东省省长叶选平老人所谈的担心被揪“资本主义”的问题。而今,反观某些垄断行业问题成堆死水一潭,反观某些地方工作停滞不前毫无生气,一个重要症结是,姓“资”姓“社”的疑虑音盖过深化改革的声音。媒体报道,在讨论十七大报告中,海南省儋州市委书记赵中社反映,传统的思想仍然束缚着可持续发展,有的人还想走回头路,或者保守不思进取(见新华社2007年10月20日电)。

应该说,对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问题,早在1992年,改革开放政策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凡有利于促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决策举措就是干社会主义而清晰起来。而今,分析一些地方行业改革的得与失,分析一些地方政策措施出台的好与不好,“三个有利于”同样是检验标准。从这个角度上说,思改革,就是进一步深化对“三个有利于”和“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认识,用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进步,用深化改革唤起上上下下的热情与积极性,用深化改革来落实十七大制订的宏伟目标。

上一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整体水平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写在旗帜上更要写入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