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繁荣的中国电影

时间:2022-04-21 11:44:27

被繁荣的中国电影

世界经济危机在不经意间成就了电影文化产业,中国电影踟蹰在娱乐与艺术之中忘记了成长的烦恼,转而在皮笑肉不笑的过程中大跳脱衣舞,展示着肥硕的臀部和腹肌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影以载道的负担卸掉之后,笑看世间谁与争锋。在花小钱买安慰的年度过去之后,电影业是否还能快速增长,在票房高、追求低的时期,中国电影是在忽悠与折腾中让观众变成呆子,还是让观众睁大眼睛的时候关闭着心灵。打上文化烙印的中国电影如何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但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尤其是电影业在200g年全年票房达到62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长了43%。当下的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并且跻身全球十大电影市场。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电影,意外地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但在专家和网友的评价当中却出现了一些各异的看法:好莱坞卖中国元素、国产片卖低俗;票房高,追求低,投机心切;恶俗、山寨比比皆是;商业手段用尽,技术手段落后、艺术手段不够。这些恶评切中了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要害,在严密“保护”中成长的中国电影在国内市场群雄逐鹿中,竞显英雄本色,票房为王,前(钱)者胜。

电影繁荣现象的背后

经济萧条,电影繁荣。这种现象被喻为“口红效应”,经济上拮据的人们放弃平日中奢侈的运动和娱乐,转以低廉的价格拯救快乐。历史上在每次经济萧条或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对娱乐业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并诞生了一门新的学问一娱乐经济学,也就是各种与吃喝玩乐有关的行业,如影视剧,网络游戏、网上购物、游戏软件,甚至包括电脑、手机、上网卡和保险套等。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造就了好莱坞电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就了韩国电影:现在,轮到中国电影了,但这种想法很幼稚,电影的繁荣不只靠经济危机。

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业是跟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民主、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超过了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也成为美国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重要输出品之一,它成功的巧妙在于不被别人察觉的情况下,主动并乐于接受美国的普世价值观。电影不仅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它还是国际政治、军事的晴雨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电影中嗅出味道。

历史上几个事件充分地证明了好莱坞影像的文化帝国主义威力。其一,早年美片出现新型缝纫机的图像,曾使美国出产的缝纫机在海外一度脱销。其二,美片营造现代的工作条件,又曾引起巴黎工人罢工,抗议法国工厂的不良环境。其三,美国明星在一部影片中手把手地教当地男孩做汉堡包,曾诱发对地中海饮食文化即将濒临消亡的争论。其四,阿根廷观众发现一部美片中影星不穿内夹衣,又一度造成该产品在市场上的滞销。由此证明电影所蕴含的威力不可小觑。

在这次经济危机之下,中国电影票房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电影生产数量的增加,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二、银幕数量的增加,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三、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电影全行业深化产业改革,力促电影行业转企改制。很多国有电影制片厂成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集团和股份制有限公司。民营电影企业继续保持了旺盛的发展活力,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股市创业板成功上市,意味着中国电影投融资开始被正式纳入金融体系,激励着电影行业进一步向规范化、现代化运营迈进;四、经济危机导致各企业减薪、裁员,居高不下的房价、持续攀升的物价都给人心理上笼罩一层恐怖的阴影,心理压力过大的年青人转而在电影院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暂时逃离和慰藉。

被繁荣的中国电影

2009年,中国电影的收入超过了历史的纪录,但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中排在倒数的位置上,我们几乎很难找到比电影规模更小的产业。能够获得62亿年度票房已经是破天荒的事,但是为了产出这62亿,其成本投入了多少?算来算去,中国电影投入产出比极低,远远低于很多其他产业。作为最弱小的产业之一,还要承担着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而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并不只包括中国电影,影院的票房成绩相当一部分是国外电影创造的,而中国的电影却在其夹缝中得以生存,国内制片方的炒作和投机换来的是电影的卖座不叫好。国内的很多电影票房加在一起也赶不上一部《阿凡达》的票房收入。

中国电影票房的攀升并不代表中国电影拍得好,与国内票房一路高歌相反,2009年的中国电影在艺术上却成就黯淡。华语电影在2009年的各大国际电影节上的折戟,从侧面折射了中国电影发展潜在的不平衡和文艺片创作的普遍萎缩。同时在国内,艺术片票房业绩不佳的现象还在持续。由于缺乏专门的艺术院线,艺术影片上映困难,导致投入产出资金周转不灵,艺术电影的制作数量越来越少,尤其是有些先锋性质的探索性艺术片更是无人触及。一些国家一度兴起“第二电影和第三电影”以抵制好莱坞的影响。遗憾的是,这些在意识形态和审美概念上“反好莱坞”的作品没有商业基础,只为理论界提供文本,影响甚微,从中也可以窥见到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艺术电影在经历多年的惨淡经营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的电影纷纷以商业、炒作为噱头,在娱乐和忽悠中求得生存。导演何平不无忧虑地表示:“电影市场好了,但电影拍得却不够好,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那么有文化气质”。但令人奇怪的是,电影管制的逐渐松动,具有艺术气质的电影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具有人文关怀的电影艺术在目前却变成了娱乐快餐,全部以票房的多少做为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表面上的歌舞升平并不能代表电影业的健康发展,艺术需要多元化,在满足大部分人的口味同时,还要顾及小众群体,为精英人士开拓艺术院线。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底蕴做支撑,不用说走向世界,在国内能走多远都成问题。如果国产电影继续急功近利,把观众刚刚培养起来的观影热情毁掉,即使有政策保驾护航也无济于事。

电影不忽悠

2009年的中国电影良莠不齐,好的电影作品就那么几部。而大量的炒作和山寨影片风声水起。在拿走高票房的同时就象顶风吐了一口痰,漫天飘飞的痰沫足以让观众后悔半年。另外,网络语言的大量堆砌,夸张恶搞,刻意卖弄的情节,变本加厉的无厘头……,在无聊乏味之中忽悠观众,这些都与“喜剧美学”的核心价值无关,它们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泛滥,制造了电影虚假的“繁荣盛世”。

众多导演拍的电影从关注民生和

社会的片子转向了恶俗片,脱离了文化的积淀,从忧国忧民的思考迈向炒作和投机,整个电影市场成为了一个商业陷阱,在粉饰历史、掩盖事实中娱乐人生。曾经的艺术电影,诸如《活着》、《蓝风筝》、《背靠背,脸对脸》、《霸王别姬》、《湘女潇潇》、《盲井》等好电影都已远去。宣传和炒作成为一种销售手段,竭尽所能地兜售卖点,只要把观众忽悠进电影院就算完事儿,这种对观众和艺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饮鸠止渴,对编剧和导演来说无疑是自掘坟墓。

在溺爱中成长

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一直是曲折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官方意识形态过多的干扰导致了中国电影在美学道路上的举步维艰,经过太多溺爱的中国电影不是被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就是被过份地保护,没有机会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电影的婆家过多,规矩苛刻,一些在国际电影节上获过大奖的电影,往往因为多种原因在国内被禁映。

目前,内地争论多年的电影分级制度至今也无法通过,电影审查制度十分苛刻,不仅从剧本梗概立项开始就要接受审查,而且上映和出国参赛都需要有主管部门的批准,一旦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必须按照主管部门的意见进行删改,这就造成了不少电影艺术家与管理机构的矛盾,导致许多导演为了生存放弃艺术追求,从批判转向了世俗,这样至少不至于得罪主管部门,还可以赚取大量电影票房。而宣传部门却想借助电影来承载意识形态,宣传中国的官方主流语境,但往往因影片表现方式流于直白和表面化,缺少现实意义上的依托和生活上的真实,而被限制于国境之内,无法被世界观众所认同、接受。

2009年9月,文化部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振兴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税收信贷支持等5条政策。没有国人对国产电影的厚爱,没有官方一定程度上做而不宣的保护策略,任由进口片侵袭,不要说国产片票房很难交出这样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就是电影产业能否在经济危机中生存也很成问题。对新上映的《孔子》来说,主管部门的暗中力挺不仅是一个狭隘的市场垄断保护,而是落实国家整体文化战略、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步骤。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内,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决不能靠行政手段扶持某些影片或电影企业。开放市场、保证竞争公平和足够的创作自由度,以释放电影业者的创新潜力,提高国产影片的内在素质才是根本之道。

好莱坞电影蕴藏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强调生命的可贵、民主的重要和对自由的保护,中国电影做为一种文化输出产品如果要与世界主流文化接轨,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实现话语权,并增强软实力。向世界输出中国“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提升中国软实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扶持一部不具魅丽的电影,就背离了电影保护政策的初衷。

多一些真实少一些做作

中国电影在国内开花的时候也要在国外香,国内的红火是个好现象,但并不代表中国电影就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多如牛毛,平均算下来基本每天都有电影节,而世界上知名的国际电影节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嘎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中国的各大电影节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电影节之中。而一个影展要得到世界电影界的认可,其评奖人的资历、参赛影片的水准等都是衡量的重要内容。如果中国电影还被官方意志牵绊,转而只追求高票房,并不注重艺术含量的话,中国的电影和电影节将还会一直被淹没下去。

多年来,中国在失败的教育体制和宣传的管制下,教给孩子的是“和谐社会”和“三个代表”,教给成人的却是“不许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种政治干涉儿童和成人教育的儿童化无法做为一种成熟的文化价值观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却精华与糟粕并存,新的价值体制和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完善,教育的失败和严厉的管制所制造的文化怪胎要想根治还需要时间。想在电影中体现文化强势,只能先改变教育体制并加快民主进程。

中国电影在数量上逐年增多,但能进入院线并获得公众认可的电影实在是凤毛麟角,在国内能撑起电影票房兼具艺术价值的电影寥寥可数,大部分电影都是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下浪费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整个社会漫延着一种虚假和做作的风气,并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电影中的人物不说人话,不办人事,使本来的“圆形的人物”都变成了“扁平人物”,掩盖了人物的多样性格和真实个性。致使人物类型化和单一化,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表现更是模式化和僵硬化,这让人不犹想起了美国影片《MILK MONEY》,片中对几个小孩儿的青春萌动表现得十分搞笑又很自然,在未成年的时候他们有着一种想看裸女的冲动,但在面前却装着绅士情怀,不愿去看。对的表现也将视点放在了平视的角度,以人性的关怀体现了的人格尊严。这种立体化的人物表现,还原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不同背景的文化观和性观念,表现得十分真实,可信,在制造喜剧效果的同时,所传达出的价值观也让观众瞠目结舌,摆脱了人物性格的模式化,让人物的个性表现得生动淋漓。如果这种电影在中国生长出来,不一定能过得了苛刻的审查关卡,也不一定能进入院线放映。而从国外拿过来这样的影片却能在电视台进行播放。

因此,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被认可和接受,与其民主、自由和对人的尊重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体制和苛刻的电影管理制度再不变革,只能继续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洗脑。

上一篇:40岁男性5大健康检查 下一篇:极致超薄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