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建类大学生考研与就业选择

时间:2022-04-21 05:00:47

浅析土建类大学生考研与就业选择

摘 要: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之间左右两难。能否正确引导和利用大学生考研动机,揭秘考研优劣性,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选择。而能否合理判断当下形势、清晰认识自身需求、尽早定下人生目标,又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未来。本文根据上述情况,通过对三峡大学土建学院考研学生访谈分析,深入剖析大学生考研动机,提出关于如何正确选择就业与考研的建设性意见,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 考研 动机 就业 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本科教育已然大众化,从而导致大学本科毕业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考研自然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根据调查显示(见表1),考研人数由2004年的94.5万增长至2015年的164.9万,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增长,考研动机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变动。我们对多名典型土建专业考研同学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发现了多元化的考研动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引导考研大学生树立正确考研观念,对自身就业、考研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表1 2004―2015年考研报考人数柱状图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1、研究方法:

在“考研热”盛行的当下,对当代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可谓数不胜数。他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宏观分析这一热门话题。为了深度挖掘当前大学生考研动机,更微观、细致、具体的探求考研学子内心,我们摒弃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另辟蹊径,通过对10名大学生访谈的方式,从本质上了解其真实想法与体验。

2、调查对象:

被访者共10名,其中本科学生5名,在校研究生5名,均来自于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5名本科生分别出自4个不同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本科4年,城建专业本科5年;5名研究生中,2名为其他学校考入三峡大学,1名为保研生。(见表2)

二、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可以将大学生考研动机分为以下四大类:就业期望受挫、就业期望诱导、市场期望诱导、家庭期望诱导。

(一)就业期望受挫

“考研是为了逃避工地”,这句话在被采访的8名土木专业学生中被广泛承

认。对于工地住宿环境的失望、工地工作的疲乏,使得很多参加过实习或者是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又放弃工地而毅然选择考研。

当时去工地实习了两个月,主要的存在的问题是跟那边的环境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经过两个月的适应的话确实觉得自己的性格和未来的发展可能在工地的话不会有很好的结果,所以毅然决断回来读研。――调查对象6

同时,女生在这一行业容易受到歧视,尤其是在工地上,这是由于女性自身存在的体力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保护女性的手段。

当初选择这一专业并没有考虑到就业被歧视问题,可是实习期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女性在工地上的不适合,与我当初期望的差距很大。所以考研是唯一出路。――调查对象8

(二)就业期望诱导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读研,欲求提升平台,找到“好工作”。对于土建学院学生,考研就意味着大大减下了去工地的几率而提高了设计院的几率。“高学历即意味着好工作”,在调查的10名大学生中,所有人都认为研究生毕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发向,更高的工作平台,免去工地劳作辛苦,意味着高工资、好待遇、优环境。

考研平台会更高,特别是好的学校研究生。学历对于工作的影响会很大,我们建筑专业更是如此。通常来说,三大毕业的本科建筑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并不容易。――调查对象3

同时,国家出台的政策使得研究生的福利提高。研究生在校一方面得到国家补助,另一方面跟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也可以从中汲取福利。而现在高校教师待遇优厚,很多研究生期望通过考研留在学校。

(三)市场期望诱导

专科生无人问津,本科生供大于求,研究生供求两旺。这就是当今人才市场的形式。同样去面试,研究生的录取比率要远高于本科生。在市场经济的当下,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塑造什么。企业希望看到自己公司职员学历高,需要高学历人才,我们便努力去打造成为高学历人才。考研无疑成为求职的“敲门砖”。

我参加过多次人才市场招聘会,发现拿着本科学历与拿着研究生学历完全受到不同的待遇。研究生能舒舒服服的进去大公司,而本科生则需要为进公司而四处投简历。这使我坚定了考研的决心。――调查对象5

工作一年后才考研,因为本科学校不好,工作也不好,所以准备了考研,主要是由于大学,自己不重视学历,认为出去社会就是看能力,但工作后发现学历很重要,读书总归是好的。――调查对象6

另一方面,设计院、大型国企直接将门槛定为研究生,而高校教授更是将门槛直接定为博士。本科毕业意味着工地而唯有考研才能进设计院,调查的10名大学生均同意这一观点。

我不情愿在工地上工作,太过艰苦。想要有更好的工作环境,目标只能定为设计院,而现如今,本科生是根本无法进设计院的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调查对象7

(四)家庭期望诱导

1、个人名校情结

根据对10名调查对象的研究,我们发现高校情结成为很多毕业生考研的原因之一。对于一本偏末的三峡大学毕业生,985、211高校无疑是他们的梦想,而高考无法圆的名校梦被很多本科生寄托在考研上。

如果说是考研和考博的话,我建议我们作为我们学院的学生来说的话,尽量是要忘211,985的高校去冲一冲,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谈一个原因把,其他原因自己体会,我觉得一个学校的平台非常重要,一个学校的平台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能力固然重要,平台也是很重要的。――调查对象9

2、大城优势

在考研学校的选择上,5名本科生均表示不希望留在本校,而是选择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另一方面,5名本校研究生中有3名是因为考外校不成功而留在本校。对于本科选择宜昌这样的三线城市的大学生来说,去一座大城市读书无疑是他们的另一个梦。大城市的优势表现在机会更多、阅历更广、视野更开阔。

读研究生我的意见是尽量去考外校。考研的第一选省会城市,因为省会城市机会更多。厉害的学校一般都在省会城市。因为竞争压力大,所以必须努力。举个例子,我现在在三峡大学读研,找个工作还得去武汉。每次去花费都很大,而家庭经济能力不一定能承担你去很多次。所以去省会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调查对象10

3、父母期望

在调查的10名大学生中,有6名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的父母大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清苦日子。而家庭的全部希望自然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出现在全国各个经济落后区。伴随着父母的期望而来的,还有无尽的压力。所以一份好的工作、一份高的学历、一个孩子背负的家庭梦想就成为了很多大学生考研的动力源泉。

我是家里独生子,父母从小便在我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高考失利进入三峡大学,我看到了父母无尽的失望。他们希望我能读一所名校,所以刚来大学便已经给我定下考研这一目标。从一开始我就没想过就业,我的目标就是考研这一个,也不需要在就业与考研之间选择。考研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圆父母的梦吧。――调查对象3

三、对策及建议

(一)合理做出人生规划

大学生考研动机折射出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处在迷茫的境地,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规划束手无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土建学院学生关于如何选择就业与考研、合理做出人生规划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就业

土建专业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工作地点集中在施工现场即工地,环境相对艰苦,但待遇较好,工资较高。如果工作方向偏向于施工,建议放弃考研而选择直接就业。因为该专业工作看重资历,相对于研究生三年,在施工现场工作三年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多优势。

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家庭情况,对家境相对较差的本科毕业生,加之能够吃苦耐劳,建议直接选择就业。此外,相比于其他专业,土建方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

2、考研

考研确实意味着更高的起点,更好的工作环境。研后的工作方向也渐渐从施工专向设计或管理。在家庭条件能够满足、父母同意的前提下,自身学习成绩优秀,不想走施工方向,想拥有更高教育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

(二)鼓励大学生考研

土建方向大学生考研并不只是逃避工地的一种手段,它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专业顶尖人才的重要方式。大学生作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专业素养的人才。此外,年轻人应该树立自己不断向上追求的优秀品格。读研不仅意味着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选择,更为了培养自身的素质、挖掘更深的潜力。“高教育意味着高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提高专业内竞争力,考研是最直接的手段。最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为之输送更多顶尖人才。

(三)引导大学生端正考研态度

考研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不是延缓进入社会时间的手段,更不是逃避工地的方式。考研更多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个人角度来讲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从国家角度来讲意味着更多专业栋梁。如果研究生三年荒废了,不如直接参加工作。工作混三年也要强于研究生荒废学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输送更多人才,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四、调查局限性

本次调查研究试一次针对三峡大学土建学院在校考研或已经读研的10名大学生的访谈分析调查,所以存在以下三点局限性:

1、本次调查人数较少,访谈又受到调查对象自身个人因素的影响,访谈所得到的信息可能不完善、不具备说服力,但并不影响调查结论的得出。

2、本次调查只局限于土建方向学生,而对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具备广泛性。

3、由于受条件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未发放问卷,所以少了量化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翁少娟.大学生考研动机探析.2011

[2] 朱宁波.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问题的调查研究.2010

[3] 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访谈分析.2014

通讯作者: 李宗强

上一篇:浅议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