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知识产权:定罪门槛降到了哪儿?

时间:2022-04-21 04:42:43

侵犯知识产权:定罪门槛降到了哪儿?

2004年12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的《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顺利出台。

WTO规则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要求各成员国把达到商业规模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刑事司法程序制裁,而许多国家更是把轻微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都视为犯罪。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含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体系存在漏洞,保护力度不够。”以此为由,欧盟在2004年6月底出具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申请初步评估意见书中,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事实上,近几年美国商务部多次派官员携跨国公司专人来华,敦促中国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的力度,并希望对盗版商给予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自2002年下半年,《解释》就已经开始酝酿,最高法院就把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作为全国法院当年的重大调研课题。为切实制定好这一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司法解释,“两高”共同研究,先后赴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了当地公、检、法机关以及工商、知识产权、技术监督、海关、版权等部门的意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起草司法解释的过程中,“两高”还就该司法解释涉及的一些问题,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美国商业软件联盟、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以及美国电影协会等有关人员进行了多次的研讨和意见沟通。这在以前的司法解释制定中是史无前例的。

新的司法解释较之以往的司法解释,在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胡云腾在2005年年初的中美知识产权圆桌会议上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点:

1、降低了定罪的门槛。《解释》对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由“非法经营数额”l0万元以上,以及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和侵犯著作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由“非法经营数额”20万元以上,统一调整规定为5万元以上,或者非法所得数额3万元以上,使原来很多只能按照民事侵权处理的行为变成了犯罪行为,有利于打击此类行为。

2、缩小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之间的数额差距。新司法解释在降低个人犯罪定罪门槛的基础上,把单位犯罪的倍数降低到个人犯罪的3倍,有利于对单位犯罪的查处。过去单位假冒他人商标,数额达到50万元才构成犯罪,现在数额达到15万元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3、规定了有利于追究犯罪的数额计算方法。《解释》针对知识产权犯罪调查取证难、数额计算难的问题,对“非法经营数额”规定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4、明确了刑法中有争议的术语。对刑法条文中一些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不同认识的概念和表述,均作了明确解释。这些解释基本上采纳了民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中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解决了执法机关对上述概念和表述存在的争议和分歧,从一定意义上讲,《解释》对这些术语所做的解释,也是降低定罪门槛的一种形式。

5、将在生产、流通及进出口等环节为犯罪分子提供帮助的行为纳入了刑法制裁的范围。近年来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专门为侵权产品提供进出口服务的行为,此外还出现了为侵权行为提供资金、场地、仓库等行为,对这些行为如何处理,刑法和以前的司法解释没有规定。现行司法解释把这类行为明确规定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共同犯罪,这对于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意义非常重大。

6、将在网络环境下复制、传播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为著作权法和刑法规定的复制发行行为,使刑法在制裁这类行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地拓展了刑法的保护功能,对于打击实践中比较猖獗的在线盗版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有专家指出,《解释》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精神,切实履行了我国政府加入WTO时的庄重承诺,反映了当前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司法实践的需要,并借鉴了有关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有益经验。

司法解释,加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有利于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树立我国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形象,履行我国加入WTO后的庄重承诺,营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国际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上一篇:中国建筑企业:自己要成为“狼”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世界无需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