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现代教育,培养现代新学生

时间:2022-04-20 11:48:19

创新的现代教育,培养现代新学生

摘 要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培养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在数学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挖掘创新素材,然后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直观操作、启迪思维;独立探究,发展思维,最后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 思维 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24-02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现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课堂教学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做游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组织好“小售货员、小顾客、学习用品、人民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先告诉大家每种学习用品的价钱,然后让“小顾客”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购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至少要买两种 货物,买东西时,要求学生们直接计算。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花了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很多不同种类的东西,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计算。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知识。

2.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

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发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T梯形的面唤(上底B底)高浚换褂械难⑾郑翰挥檬楸镜姆绞揭材芡频汲鎏菪蔚拿婊扑愎剑从靡桓鎏菪伟阉畈钩梢蜒Ч钠叫兴谋咝危ㄉ系下底)赘撸粗形幌赘撸褂幸桓銎绞苯虾枚⒌髌さ难址⑾郑航菪瘟佣越窍撸殖闪礁鋈鼋切危菪蚊婊揭材芎芸焱频汲隼础4耸保冶硌锪怂谴葱滤嘉淖龇ǎ盟歉械酱葱鲁晒Φ南苍茫髁⒋葱滦判摹H醚胁僮骼椿袢⌒轮叮鼋硕允У睦斫夂托判模墒导嚼砺郏唤雒靼琢斯降挠衫矗迸嘌搜拇葱履芰Α?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合理安排类比练习,训练创新思维的广度。当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在练习中增加一些类似知识习题,有利于学生加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训练思路的广延,纵横扩散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在数学算式中多角度改学。将数学算式与数学语言有机结合、互相联系,形成数学算式和数学语言互动,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把“3102”改写成文字题,得出许多结论:(1)3102除以66商是多?(2)66除3102商是多少?(3)66去除3102,商是多少?(4)3102被66除,商是多少……共改写有十多种。这样唤起了学生广泛思维,对已学知识进行反馈,又能为后面学习作辅垫,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合理设计对比练习,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度。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度,主要是从纵向的发展思维,向深处发展与变化,不受习惯定势的局限,自我调节思维方向,步入解题的捷径。根据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善于把问题的关键条件进行转化,要以收到化难为易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3.合理的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感知数学,训练创新思维的力度。 如:学生学完复式统计表后,我让他们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数量。然后全班同学进行汇总、分类处理,收集到同类事物的同学在一起制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比较。学生在一天内收集到了很多教材上没有的数据,这些内容丰富多彩、各式各样。有家庭用水电的数目或费用、有电话费用、有一年内照相次数、有一日内餐桌上菜品的数量等。学生们兴高采烈的进行分类处理后,互相指点、互相竞争都制出了高质量的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主动的运用了学过的知识,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眼于发展,创新,着重于知识教学。

上一篇:浅谈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