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时间:2022-04-20 08:34:28

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摘 要: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较明确;锻炼时间与锻炼频度均未达到要求标准;时间与场地器材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给教师减负等建议。

关键词: 桃源县 中小学教师 体育锻炼现状

中小学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因职业的艰辛与崇高,常常被比喻成园丁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关系着国民教育质量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王维群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知识分子的寿命和健康状况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关中国知识分子“过劳死”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少约10岁等,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域内生活着以汉族为主和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等13个少数民族,人口97.6万,耕地面积为134.29万亩,在全省县(市)中居第一位。桃源物华天宝,风景优美,地灵人杰,曾是一代文学巨匠丁玲、沈从文学习、创作的园地。全县中小学共有404所,桃源县一中拥有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校长推荐权,1999年就被评为湖南省的“普九”先进县。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找出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广大教师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桃源县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抽取高中2所、初中3所、小学6所共387名教师(女179,男208)。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经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从研究目的出发,制定“桃源县教师参加体育锻炼调查问卷”经检验信度与效度符合要求;在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87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93.8%。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为本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动机是促进身心健康;这说明“生命在于运动”等观念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接受。男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女教师的动机按百分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健美、休闲娱乐、社交、调节情绪与其他;男教师是:休闲娱乐、调节情绪、社交、健美和其他;这与文献资料中其他地域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或目的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表1 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统计表(%)

注:多选项。

2.2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频度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男女教师在锻炼时间长度选择上有高度的趋同性;在调查中还发现这种趋同性以45岁为分界点,年龄越小趋同性越高。这可能与他们所承担的繁重教学任务和繁杂家务没时间锻炼有关。选择每次锻炼时间基本在1小时及以上的主要是50岁及以上年龄段教师。

在对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频度)调查中(表3)发现:四个选项中男女教师选择每周少于1次选项均最多,分别达到68%和66%;在调查中许多教师反映自己知道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只是来自家庭、学校的事情太多,没有时间锻炼。也有一部分教师反映一般选择打牌度过闲暇时间。

表2 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统计表(N=363)

表3 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统计表(N=363)

注:每次不少于半小时。

2.3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场所

从表4中可以看出: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男女教师选择项目除了以散步、跑为主的田径项目有一定的趋同性外,其他项目存在一定差异,男教师偏好球类运动,女教师侧重舞蹈类项目,这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在锻炼场所问题项调查中发现男女教师均把社区、学校放在一、二位,这可能与被调查主要在缺少公共健身场所的乡镇有关。

表4 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统计表

注:多选项。

2.4影响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时间、场地器材、兴趣与指导者。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较明确,对科学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认同度较高;无论每次锻炼时间,还是每周次数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均未达到要求标准;时间与场地器材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

3.2建议

3.2.1给教师减负、减压,提高教师待遇。

3.2.2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合理规划、建设一定的公共活动场所与健身场馆。

3.2.3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

[2]刘芬.梅州地区中小学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95-100.

[3]陆少明.适时适当体育运动有利于防治教师消极情绪[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72-73.

上一篇:少年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力量训练初探 下一篇: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人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