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颜色将艺术与科学链接起来

时间:2022-04-20 03:51:36

用颜色将艺术与科学链接起来

说到颜色,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流行色、多样的产品设计外观和不同地区人们对颜色不同的喜好等等。而在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设计领域,如何将设计中颜色的精准复制,以及在供应链中快速地传递等课题已备受关注。颜色科学应用虽然在中国还属于新兴领域,但其研究应用已经在时尚、建筑等多个行业得到实践。成立于2010年底的清华大学色彩研究所在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拓展横向课题的领域,已经在纺织服装、工业设计和汽车、建筑和环境等领域开展多个项目。最近,他们关于乌苏大桥色彩装饰文化表达、艺术内涵和科学的适用性、合理性等方面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桥梁的颜色究竟怎样选才符合施工现场的最终效果?颜色从图纸到涂料,究竟怎样实现才忠实于最初的设计理念?这一看似简单,实则科学的课题,终于第一次有了答案。追溯到2008年,在我国“金鸡”版图最东北部极角,从俄罗斯手中回收了一片岛屿——民称黑瞎子岛。其岛上大桥乌苏大桥高116米的主塔以及主桥钢梁颜色成为一个融和了多重意义的符号。迎合了指挥部意寓“中国红”的初衷,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针对乌苏大桥的外形、材料和整体搭配,并结合地理、环境、气候等实际情况,展开了乌苏大桥色彩装饰文化表达、艺术内涵和科学的适用性、合理性等理论研究。项目的完成和实施,在国内建桥史上第一次以系统的颜色科学和理论作为涂装的支持,对乌苏大桥“中国红”实行科学化、数字化管理以及定位和分析,为色彩在乌苏大桥中国红的实现提供永久性基准和可检测、可评估、可复制、可还原的理论性、科学性依据,并且能够提供实现色彩和推荐性施工工艺和方法。至此,祖国最东端门户的新地标,在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文化底蕴和图腾的同时,更展现了颜色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技术力量。

之所以称之为颜色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意为颜色的选定和实施,不仅依据颜色设计专家的主观美学经验,同时有科学的测色仪器和颜色沟通软件作为技术支持,二者穿插在整个大桥主塔和桥梁颜色确定的工作过程中。首先,清华色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携带便携式测色仪器,针对具有中国红代表的地点和实物进行采集,最终采集收纳了106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红颜色的CIE LAB值,在进行分析整理之后保留其中43个不同的中国红色代表。在43个中国红颜色的基础上筛选,将具有代表性地点和样品作为主要考量对象,排除其中差异较大和不符合设计原则的部分颜色,确定了18个颜色用于中国红颜色基准的定义。为了从视觉上得到18个颜色的延伸的颜色,将这18色坐标L*、A*,B*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加权,然后进行加权平均,以此得到在CIELAB色空间基准点的颜色坐标表达的40个颜色。就此,在专家论证会上颜色设计专家们通过在数慧眼非接触式影像撷取系统和数码影像软件系统中进行颜色比对实验,考虑颜色、材质以及不同光源下的模拟效果,通过在经过严格校正的显示器屏幕上进行目视排除和判定,最后选出12个中国红候选颜色和两套辅助黄色方案,其颜色数值传递给涂装公司进行实物样板颜色涂装试验。在最终的现场涂装实验后,确保了颜色数值的精准,并得以在整体施工中实现了最初的颜色定义。这个看似复杂的过程,正是最大程度地提取了“中国红”的颜色概念,并在最终将这一设计理念通过数字化的颜色得以准确实现。

DESIGN:在乌苏大桥的“中国红”项目中,清华大学色彩研究所是如何在最初即制定了这样的科学方法去进行颜色的设计?

宋文雯:事实上,在项目的最初,也是应乌苏大桥工程指挥部的要求,给大桥的“中国红”颜色一个科学的定义。我们都知道,颜色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于“中国红”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色相、明度、彩度的体现,而乌苏大桥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政治、美学和发展责任,我们理应在颜色的主观表达之上,给予乌苏大桥的专属的“中国红”一个科学的定义方法。

DESIGN:这个科学的颜色设计方法和过程在设计领域实属严谨甚至晦涩的过程,会不会有人说太过于科学的论证过程,反而抵消了设计原本的创意概念?

宋文雯:是的,设计本身是一个以创意为核心的学科,然而设计的最终是要作用于生活,成为一个联结生活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则为创意打开了实现的可能,甚至是为创意本身带来无限灵感,所以我不得不说,未来的和现今的时代,一定是跨学科的、把概念和感性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加以实现的时代。

DESIGN:那么清华色研所又是如何在颜色这个领域实现自身的这个角色的呢?

宋文雯:首先,颜色,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我常常和来色研所上课的同学们说,颜色就像一个钻石,它的迷人之处就是有很多面组成,物理的、化学的、心理的、生理的等等。说到颜色,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流行色、多样的产品设计外观和不同地区人们对颜色不同的喜好等等,那么如何将这些信息科学地归纳总结、提炼并升华,就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例如色研所正在研发的依据颜色心理的设计软件。另外,如同我之前所说,所有的设计,不论是服装、工业用品、汽车、家用电器甚至建筑,都是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并将之升华的行为,设计最终归结为产品,而消费者有权享用符合心理的颜色、没有色差的服装,而颜色科学,就是将设计理念忠实实现的手段,产品即为复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颜色的精准复制,以及在供应链中如何快速地传递,就是色研所需要向广大师生以及产业界人士传达的信息。

DESIGN:清华大学色彩研究所看来就是承担这个跨学科角色的平台?

宋文雯:自2010年11月成立至今,清华大学色彩研究所才不过走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成立初始,我们也非常感谢和敬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领导们的理解和长远的眼光,支持着我们在这条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道路上前行并不断调整着步伐。因为我们都知道,要走在设计领域的前端,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持,有严谨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才能给予主观的创意以客观的评价和支撑。

DESIGN:听起来清华色研所还是非常有使命感的!那么说到产业界,色研所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呢?

宋文雯:色研所在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设计艺术中的材料色彩表面装饰(CMF)知识体系和数据库框架研究”项目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横向课题的领域,目前,色研所主要在纺织服装、工业设计和汽车、建筑和环境等领域开展项目。应该说,颜色科学应用在中国还属于新兴领域,对于学术界如此,对于产业界也是如此。发展的前提是自身的建设,我们在坚持学术和市场研究的同时,和产业界共同成长,我相信在追求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产业界的自主研发必定会有集聚需求的时刻,但是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去担当历史使命。

/CMF——设计艺术中的材料色彩表面装饰知识体系和数据库框架研究/

此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共同申请并实施。课题将材料(MATERIALS)、色彩(COLOUR)、表面装饰(SURFACE FINISH)融为一体,借助于跨学科(美学、感知心理学、工程学、材料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完成三个重要方面的研究:建立CMF客观界定-测量与主观感知-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涵盖CMF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数据库框架;探讨一个具体材料类别的CMF个案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作为数据库中的一个范例。研究结果对于系统理解材料与人(继而产品与人)、材料与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设计实践中的材料、色彩和质感的合理选择与组合,以创造与使用者在感觉、心理、美学体验相适应的设计,同时实现设计领域的资源共享。

/准葛尔召镇色彩规划/

城市色彩规划的研究,均是以自然环境颜色、当地人文特色、城市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规划为基础展开。清华色研所在城市色彩规划和实施原则里增加“科学性原则”,提出数字化颜色的概念和方法。在前期的采集当地建筑特征性颜色的过程,就将颜色素材以准确的数字化表征,使所有颜色规格化,并依据特有的基于颜色心理物理数值的颜色设计软件,得到和谐的颜色数据。最后在相关工艺信息的基础上,将颜色和工艺信息汇集成颜色工艺指导手册,用于指导现场施工和未来重涂。

/CSI色彩解决方案/

告诉服装品牌企业,如何能制定自己独有的颜色并形成色卡,不用再依赖市场上现存的色卡,局限在色卡上找颜色进行设计,如何能最终让设计师实现最初设计稿上的颜色,而不用再屈就染色工艺而在设计概念上妥协。色研所携手世界知名的CSI(COLORSOLUTION INTERNATIONAL),共同为纺织服装品牌和设计师提供全面的专业的颜色解决方案。

上一篇:浅谈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企业合同的法律审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