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1907云南大旱灾研究

时间:2022-04-20 11:50:16

1905—1907云南大旱灾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对1905-1907年云南大旱的天气过程及气候背景进行了研究,并与2009-2011年的西南大旱进行了比较分析。该次大灾灾情沉重,其成灾的空间分布和2009-2011年的西南大旱近似。但具体成因复杂。且该次大旱是在云贵高原从小冰期气候转向温暖气候的时期发生的,与2009年以来的大旱的温暖气候背景并不一致。

【关 键 词】云南 小冰期 旱灾 历史气候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连续发生大旱,特别是自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大旱,给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云南省造成了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引起了诸多学科的关注[1,2]。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连续性的大旱灾,是否为目前气候变暖下西南干湿变化的趋势性结果?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回到历史,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探求答案。

1905-1907年,云南发生了一次连续性的大旱灾,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是云南历史上极罕见的天气灾害。文中希望通过收集史料中的相关灾情记载,对该次连续大旱的天气过程及气候背景的分析,以增进对西南旱灾天气气候背景的认识,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大灾的基本情况

根据《云南水旱灾害史料》[3]上对这三年成灾情况的统计,1905年有15个州县有夏季旱灾的记载,在灾害高峰的1906年,有多达41个州县有旱灾的记载,昆明当年和农业栽插关系最为紧密的5月份降水仅为21.8毫米,全雨季的降雨量仅为455.6毫米[4],几乎只为多年平均值的一半,为1901年昆明有器测资料以来的雨季降水最低值。1907年有旱灾记载的州县亦达29个。和大旱并行的,还有涝灾,1905年有涝灾的地方,多达32个州县,而1907年,亦有25个州县有涝灾的记载。大多数地方都是先旱后涝,对农业生产来说是雪上加霜。

从记载的情况来看,本次大灾的灾情主要集中在了滇中、滇东和滇东南地区。连续三年的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几乎都在这一带。滇西也有一定程度的旱灾。这样的地理分布,与2009-2011年的连续旱灾有相似的地方。

伴之而来的是连续三年的,据当时《申报》说:“迤东迤南赤地千里,人民之困于饥馑者不下数百万。老弱妇稚或饿毙道侧,或转死沟壑,善会棺椁为之一空。”(《云南水旱灾募捐公启》,《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1907年6月30日))研究云南天气灾害的学者普遍认为认为这次大灾“可以说是近500年来之最。”[5](p37)

二、大灾的天气背景分析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西侧,同时受到东亚季风系统和南亚季风系统的影响,干湿季节分明,5-10月份的雨季降水在滇中地区占到全年降水85%以上。雨季降水的多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而雨季的降水情况,又受到季风环流的影响。

1905年的的干旱,实际上就是雨季推迟造成部分地区春夏连旱的结果。但雨季推迟的时间并不太长,昆明为代表的滇中地区应为6月初。而接续而来的则是全省性的大水灾。如滇南的石屏:“自六月以来,大雨不止,七月初旬,城河、南河同时泛滥。”[3](p122)这说明六月到七月的雨带一直在云南徘徊。与之对应的是,江淮一带本年降水偏少,梅雨长度仅有9天。[7]现在段旭等人的研究,7月份云南降水和东部沿海降水反相关,东部降水较多,则此时云南较少,而东部较少,则云南较多。[8](p59)而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6],当年的主要的降雨带位于华北一带,这说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影响到低纬高原的降水系统主要是北上的热带气旋,极易形成暴雨。

同时本年也是El Nino年,印度大旱,全印度的降水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5%。[9]一般说来,根据踞建华等对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雨季与El Nino关系的研究,在El Nino年云南雨季一般开始偏晚或正常,容易造成初夏旱情。但对全雨季降水的影响则十分复杂[10]。这和前述也是相符的。

1906年的大旱有几个特点。一为本年雨季开始非常晚,可能迟至6月20日以后。各地的大旱都是从闰四月开始的。昆明的降水,5月份21.8毫米6月份为83.9毫米,全雨季降水为百年的最低值。档案中直到六月份才有稍强一点降水的记载,而这个时候应是云南雨季降水最充沛的时候,说明了该年的旱灾主要为雨季降水严重不足。二为本年旱灾分布主要在点苍山-哀牢山一线以东,而以滇南的建水、蒙自和滇中的昆明地区为中心。三为大旱是夏秋的连旱,在干旱的中心区,基本上找不到较长时间的降水记载。因此危害特别大。

一般说来,盛夏云南的干旱会有两种环流背景,一种是低空的盛行西风从初夏一直盛行到盛夏,这时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而副高的位置偏南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异常。另一种环流形式则是副热带高压强盛,又特别偏西,控制到低纬高原,在副高内部下沉气流的影响下也会形成干旱。[11](p97)

从本年印度的降水情况来看,印度降水正常,全印度基本没有大的旱涝。这也说明本年印度季风基本正常。这可以解释受印度季风影响较大的滇西和滇西北地区本年没有遭受干旱的原因。而本年7月份印度低压中心异常偏东,位置在东经130度,是1871年以来位置最偏东的一年,其多年平均位置在东经116度[12]。印度低压中心的异常偏东,导致了季风环流位置的偏东,这有可能是本年两广和云南大旱的真正原因。

1907年的旱灾,其中心还是在滇南的建水、蒙自和通海一带和滇中的昆明一带,但旱情和前两年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据武定《石将军始建祠庙碑》:“时县方旱……遂得三日霖,农始移苗。越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应节滂沱。” (《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草稿》)雨季之开始应在芒种节前,为正常。昆明的降水记录,5月为125毫米,而6月仅为55.9毫米,7-8月份的降水亦偏少。[4]这和其它资料记载的夏旱是一致的。6-7月份的干旱,一般来说是雨季开始后的西南季风间歇造成的。

本年也是一个El Nino年,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华南大旱,华北降水亦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降水偏多,这是夏季风偏弱的结果。印度降水亦偏少。

本年云南的水灾则集中在9-10月份间,昆明9-10月份的降水多达365.3毫米,较多年平均值198.3毫米多84%,十分反常。从分布来看,从滇西的腾越到滇东、滇南均有分布,这可能和孟加拉湾风暴与夏季风较弱冷空气较早南下有关,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总的说来1905-1907年三年间,连续发生了三次大旱和两次大水,灾害的中心地区都是滇中和滇南,而各次旱灾和水灾的具体类型与成因均有不同。1905年和1907年是El Nino年引起的降水异常,而1906年则是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引起的全雨季降水严重偏少。而这一系列不同的灾害以滇中、滇南为中心连续的发生,确实是气候异常的体现。虽然现在还不能找到其确切的原因,但联系到一方面这几年是太阳黑子世纪活动周期的谷点,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段时间正是明清小冰期结束,全球性的气温转暖的气候转折时期,1901-1910年间竟有5年有El Nino事件发生。云南这一时期气温却处在一个较低的时期,快速升温要到1920年左右。这种气候背景与2009-2011年的云南大旱有较大的差异。

三、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一,1905-1907年云南的连续性大灾是云南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天气灾害。灾害主要发生在滇中、滇南和滇东地区,而尤以滇南和滇中为最严重。这一灾情结构与2009-2011年云南大旱的旱情有类似的地方。

二,从灾害的具体成因来看,1905年的旱灾主要是雨季推迟所致。而涝灾则可能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偏北有关。1906年的大旱十分罕见,应是东亚季风环流的异常所造成。可能和夏季印度低压的中心位置异常偏东有关。1907年的旱灾则是雨季开始后降水不足的夏旱。

三,1905年和1907年的先旱后涝都有El Nino事件的背景,但1906年大旱却找不到东亚季风环流异常的原因。从太阳活动来说,这几年是其世纪周期的波谷。从气候背景来看,2009-2011年大旱是在温暖气候背景下发生的,而1905-1907年大旱灾则是在从寒冷气候向温暖气候转变的时期发生的,二者气候背景的差异性值得探讨。但是,从历史时期的旱灾情况来看,2009-2011年的大旱,尚不能简单被归于是气候整体变暖的结果,而是需要做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藏德荣,唐德善.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云南大旱成因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1):1-5.

[2]叶文辉,张琰,叶效彤.公共经济学视角看云南农田水利建设——以2010年西南大旱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3):109-116.

[3]云南省水利厅防汛抗旱指挥部.云南水旱灾害史料[Z]. 昆明,2000。

[4]中央气象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中国降水资料[M].北京:1954.

[5]秦剑,解明恩,刘瑜,余凌翔.云南天气灾害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6]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

[7]公元1885-1981年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汉口)梅雨序列[Z].张家诚.地学基本数据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8]段旭.踞建华.肖子牛.王冰. 云南气候异常物理过程及预测信号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9]Indian Monsoon :1871-2000年印度季风降水分区资料[I],www.Indian Monsoon .

[10]琚建华,李艳,黄仪方.ENSO事件对云南短期气候影响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439-446.

[11]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12]公元1871-1981年逐年七月大气活动中心位置[Z].张家诚.地学基本数据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上一篇:试论墨家思想衰亡的内在因素 下一篇:试析“对象性”范畴对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