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到表现

时间:2022-04-20 11:11:48

摘要:传统设计艺术的基础教学模式是沿用20世纪初叶包豪斯时期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体系,它为我国设计教育夯实了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类型的更替,尤其是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普遍采用的打通式教学模式(即在本科一年级实行设计基础的通式教育,二年级再以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分专业的专业式教育),这要求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原有基础教育的模式,改良设计教育的方法,从而能够在新的社会生态中与不断升级的产业环境相匹配,本文便是在此背景下,针对设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二维表现"课程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设计艺术 观察 表现

一、观察的问题

设计艺术首先是视觉形式的问题,是观察的问题。作为初学者,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和再造,是获得准确描绘能力并实现最终的艺术构想与表现的基础,它不是停留在对象片段式的、轮廓式的截取,而是对对象结构的、全局的、内在的形态的分析。而我们平常观察世界、认识事物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我们可以由"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个概念来得到说明:

1.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如人的眼睛可以有视觉,耳朵可以有听觉。感觉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机体本身的某些物质过程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2.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像。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综合的产物。知觉已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它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

3.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和重组。表象不是知觉形象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征,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

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是人的认识由个别的属性和特征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当下的感知达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的再现的过程,期间反映出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向。这就是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惯常的方式,它们是(由)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

作为艺术造型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素描"便是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的研究过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艺术历史学家、最早的美术学院的创办人瓦沙利(Giorgio Vasari)曾经说过,素描是绘画、雕塑和建筑这三门艺术之父。在设计素描中,我们学会对形式比例关系的把握,学会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的把握。素描强调客观的观察和准确的描绘,这种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被描绘对象的外观和其图画表现之间的高度一致性。通过模仿、再现,通过对光影、色彩、材质和肌理的细微变化的观察,并给予准确的描绘,从而达到对造型艺术的理解。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准确性"并不是造型专业所强调的描绘对象的高度一致性,它更关注观察的内在性,或者说,它是"一种发现的行为",它更关注"象形"之外的色彩、质感、肌理的表达。

我们所观察到的客观对象的属性是由外部形态与内在属性共同构成的。自然的形式(又)往往由内部性质决定外部的发展,但传统的素描训练更多的关注于描绘对象的外观,这会让我们常常停留在光影和轮廓上,而忽视对象的内在本质(却)是结构的、空间的。因此,我们不应满足于一般的观看和描绘事物的方法,而是要更进一步,深入地对自然形式的本质结构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整体的观察",藉此来获得对物象结构性质的完整把握和深刻(的)体验。这即是三维的"设计素描的表达"。

通过科学的观察来对对象进行忠实的描绘只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归纳、如何表现--即以二维形态作为造型基础的研究,(是)特指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视觉语言的创作和表现。它不仅研究点、线、面等视觉要素的属性,研究各种造型的文法(如平衡、重复、发射、节奏韵律、密集、对比、调和等),同时也研究肌理、质感等视觉感知的问题。总而言之,二维形态的研究既可以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它)同样对设计乃至许多的视觉创作都具有认知的帮助作用。

二、视觉思维的训练

早期国内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是沿用巴黎美术学院与前苏联造型训练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写实性,将其置于结构、表现之上。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艺术"和"设计"概念的模糊化,(尤其是)包豪斯教学体系被引进,它将当时新的艺术家知觉式的、抽象式的研究引入到教学中,在基础设计课程中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即改变原有的视觉思维模式,把视知觉作为首要的任务,通过实验使学生建立起一套新的视角和工作的方法。这种思维的改变是彻底的,它强调一切从零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包豪斯成功地将现代艺术实践引入设计的感知训练,以此打通了绘画艺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之路。这种新的视觉思维的训练给现代设计教育乃至艺术教育都带来了启发。

1. 强调抽象思维的训练,就是凭借抽象形式语言进行的视觉思维活动。它是相对具象思维而言。所谓抽象形式语言是指点、线、面、体、质感、色彩和明暗等要素。作为视觉造型基础的训练,我们必须超越具象的观察和理解对象的方式,跳开形式表现中"形似"的窠臼,尝试用一种分析的、结构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表现。

2. 空间与时间的观念的运用是现代艺术的一大成就。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对空间和时间的新见解导致画面表现手法出现全新的探索,它要求在一个新的时空概念中对对象的连续观察和知觉片段的同时性再现,而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来观察和记录对象。现代设计同样关注人的在场性和同时性,它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与环境、人与时空的交叉影响,可以说,现代艺术观念与设计在这方面它们的步调是一致的。

3. 对质感和肌理的知觉训练,这在包豪斯的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对材料的感知基础。因为设计不同于绘画,它不是二维的纯粹表现,与之相反,它大大超越了二维,它应该是多维的,不仅在整体上,在细节上设计都必须寄予关注。因此,设计课程应当强调对材料的直接触觉体验与视觉的结合,学生需要观察、触摸、描绘诸如木材、树皮、皮革等不同的材料,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能够根据自身的感受,将其表现出来。

三、意义的表达

视觉艺术是一个从思维到表现的过程。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设计艺术,其本质的意义都在于创造。这种创造的精神与能力基于创造者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其结果就是对形体和空间的审美性质的领悟。虽然基础课程侧重于形式语言的训练,但是课程也应该尝试着让学生对意义的表达上有所探索。

当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相互粘结,扁平化的组织形式,我们既可以共享信息,也成为意义的者。课程中就需要充分挖掘学生表达意义的愿望,疏导他们对现实的形态进行梳理和归纳,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念和想象,通过形式语言进行表达。

1. 二维形态的捕捉

生活中的形态千变万化,我们既需要锻炼自己的眼睛客观地去观察自然,又要善于在观察中捕捉实物的形态,进而开始尝试表达,从(现象中的)现实的对象中提炼出其形态的本质与结构,并且这种提炼(是)是逻辑的表达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形态形成的线索。

2. 意念的构想与表达

构想和表达就是先构思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然后表现、创造,这样,构想的训练便具有了设计创意的意义。首先从对象形态的各种特征的观察和发现中展开,然后整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对原型内涵的感知和洞悉,进而通过梳理和演变,创造出富有逻辑的、具有深层意义的形象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弋,男(1977.9--),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上一篇:浅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财经法规与职... 下一篇: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