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成了最难采访的人

时间:2022-04-20 09:21:09

孩子怎么成了最难采访的人

别看电视台的记者们拍过高官,录过百姓,神气活现的,他也有怕的,最怕采访一种人――那些被誉为“祖国的花朵”的孩子,因为他们在答记者问时,俨然一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架势,而说的却多半是正确的废话,不是“今天听了这场报告会,深受教育”,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几年前,“很黄很暴力”被网民热议,嘲讽记者授意采访对象的回答。可是,记者为什么要授意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说话呢?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媒体用语是有不成文的套路的,央视《新闻联播》的常用句式人们已是耳熟能详: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

在这样的话语系统里,媒体往往呈现出一种可怕的惯性,记者怎么问、受访人怎么答,都是有参考答案甚至标准答案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那样问、那样答、那样写,是安全的有用的一套,是容易通过初审和终审的一套。当然,记者们也很想采录到安全范围内有个性的同期声,最好能一语惊人。不过,学校里的孩子有着固有的一套话语系统,他们还没有完全懂得像成人尤其是官员那样怎么投记者所好,电视记者采访学生的困难在于,一要设法诱导孩子在镜头前说出自己的话,二还要引导孩子说出制片人期待听到的话。采访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闲聊,往往在反复三遍之后,记者们会直接告诉孩子怎么说怎么说。

不得不承认,记者的采访现在常常成了一种有预谋的有设计的表演。或问,孩子们大都思维活跃,个性独立,他们怎么会甘于认同记者的授意,乐于配合编导的意图呢?应该看到,孩子们尚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往往以出镜露脸接受采访为荣,至于出镜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是不是符合身份、发自内心已成为次要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些孩子在镜头前的表现,多半是表演,而不是表达。

孩子身上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不过,在采访背景下的语态问题,记者、编导也有着一定的责任。新闻界的共识是,没有不会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只有不会问话的采访者。孩子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到位、不在状态,不是要记者、编导往套路上引,往虚假上引,往一语惊人上引,最根本的一条,要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让孩子像孩子那样说话,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上一篇:现代公民对媒体要有独立判断 下一篇:我们正年轻,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