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

时间:2022-04-20 08:47:40

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增产效果,阐述了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

1.背景与概况

五莲是山东省东南部的丘陵山区县,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山地丘陵占86%;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单产310kg左右,干旱是制约小麦单产的主要因素。历年平均降水量767.1mm,6至9月份为雨季,有气象记录以来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值分别为1257.3mm和466.3mm ,年蒸发总量平均为1740.2mm。

旱地小麦增产节水的技术要点:(1)以深耕(松)、镇压、蓄水保墒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为目标的整地技术。(2)以培肥地力为目标的施肥技术。(3)以培育壮苗为目标的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这3项技术相辅相成,达到以土蓄墒、肥土保墒、水肥促苗、苗壮根深、以根调水,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深层水,减少旱地小麦的地表径流,提高自然降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防旱地小麦早衰,提高旱地小麦单产,增加总产。

2.研究的主要技术

2.1深耕或深松节水栽培技术

通过深耕或深松,加深了耕作层,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旱地麦田对降水的蓄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结合深耕或深松将所施用的有机肥全部作为基肥深施入土壤,耕(松)深25-30cm后,接着镇压和耙深耙透,精细整地,不留明暗坷垃,地表平整,不作畦,等行距播种。增产机理是:一是加深了耕作层,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旱地麦田对自然降水的蓄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结合深耕或深松将所施有机肥全部作为基肥深施入土壤;二是促进了小麦根系下扎和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三是镇压塌实了耕层,整平了地面,促进小麦次生根喷发,提高了小麦抗旱抗寒能力。试验结果说明,该项技术使旱地小麦同比增产5.8-8.0%,2-3年深耕(松)一次。

2.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通过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凡是亩产600kg以上的小麦高产地块,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在1.1%左右。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培肥地力的途径,一是增施有机肥(土杂肥),每亩施用3000-5000kg,二是进行作物秸秆还田。亩产600kg的小麦高产攻关田,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5000kg,纯氮22kg,磷(P2O5)9~14kg,钾(K2O)12kg,硫酸锌1-2kg;亩产500kg的小麦高产示范田,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4000kg,纯氮18kg,磷(P2O5)12kg,钾(K2O)12kg;亩产400kg的小麦高产示范片,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3000kg,纯氮12-16kg,磷(P2O5)12kg,钾(K2O)10-12kg。把所施有机肥、磷钾肥、微量元素和2/3的氮肥结合深耕(松)做基肥施入土壤,其余的1/3氮肥在小麦起身期借墒追施,肥料运筹突出早、深的特点,促进根系下扎,增加吸收范围,培育壮苗。试验结果说明,增施有机肥旱地小麦同比增产7.1%左右。

2.3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提高播种质量是旱地小麦苗全、苗匀、苗齐、苗壮、群体合理发展和实现小麦丰产的基础,旱地小麦七分种三分管。重点技术环节:(1)认真搞好种子处理。选择抗旱、广适、增产潜力大、单株生产力高、扎根深、抗寒性强、株型紧凑的小麦品种,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2%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预防苗期病虫害;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选用以上药剂(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由于拌种对小麦出苗有影响,播种量适当加大10%~15%。(2)适期平播。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半冬性品种在14-16℃时播种,不起垄等行距(20-22cm)播种,播种后进行镇压。(3)足墒播种。旱地小麦产量七分种三分管,小麦播种时的适宜土壤墒情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足墒播种,确保小麦苗全、苗齐、苗匀、苗壮。(4)适量播种。小麦的播种量是根据品种特性、播期、地力水平、产量目标等条件而异。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亩产600kg的旱地小麦高产攻关田,亩基本苗15-18万;亩产500kg的旱地小麦高产示范田,亩基本苗18~20万,一般每亩播量10-12kg,播深3-5cm,下种要均匀,不重播,不漏播。(5)播后镇压。多年多处旱地小麦试验结果看,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出苗质量和苗期抗旱、抗寒能力的重要措施。旱地小麦播种,要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也可以在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镇压,确保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6)培育冬前壮苗,创建合理群体结构。旱地小麦的每亩基本苗15-20万,冬前主茎叶片6-7片,冬前每亩总蘖数55-100万,春季总蘖数75-120万,穗数35-50万。(7)加强田间管理。1)春季麦田管理。早春雨后和早春土壤返浆时,及时进行划锄和镇压,一般地块普遍划锄2遍,对干旱的地块先镇压后划锄;春季麦田病虫害防治。主要抓小麦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期两个关键时期病虫害的防治。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综合防治关键环节之一,是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和小麦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高峰期,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草害的危害盛期。用5%井冈霉素每亩150~200ml对水75~100kg喷麦茎基部防治纹枯病,间隔10~15天喷一次。根腐病,用多菌灵胶悬剂或甲基托布津或用粉锈宁、敌力脱等杀菌剂防治。麦蜘蛛用0.9%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以上病虫混合发生的地块,选用以上对症药剂一次混合施药喷雾防治。穗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关键的时期,用25%丙环唑乳油每亩8~9g,或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30g,对水75kg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用50%辟蚜雾每亩8~10g或10%吡虫啉药剂10~15g对水喷雾防治穗蚜,还兼治灰飞虱。2)防早衰。在小麦生育后期,为防早衰,进行小麦“一喷三防”,即,用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混合进行“一喷三防”,即,防病、防虫、防干热风,提高粒重,增产幅度为6%左右。[科]

上一篇: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坑仔大桥冲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与质量控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