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制定新闻法探究

时间:2022-04-20 05:00:15

论我国制定新闻法探究

国际上对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或大众传播活动的法,通常称为媒介法、传播法、大众传播法、新闻法。由于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因此,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制定过一部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均表现为一种“领域法”。

在经历了近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后,中国的法治建设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新闻法的确立是宪法贯彻实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时至今口,专门的《新闻法》虽未出台,但是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现行法律中己有许多调整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涵盖现有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各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可以说我国存在新闻传播的“领域法”。与此同时,我国己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先后对新闻立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新闻立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概念界定

(一)自由与新闻自由

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由的解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由的意志而活动的权利。”很显然,自由对于我们来说首先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保障我们可以根居自已的意愿来活动,但前提是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类,这一点在现今社会,特别是强调发展法制社会,文明社会的情况下已达成共识,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它必须是人人享有公平合法的范围内活动。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我们的自由应该在不侵犯他人又利的范围中活动,并且这种权利在法律范围内得到保障。

而新闻自由,它作为自由的一种,显然应该具备自由概念的共性,即相对的自由。新闻自由源起于欧美等国对于出版自由的争取,随着社会演进,新闻自由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新闻与出版的自由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完整的权利体系。它是从近代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在我国有关新闻自由最为重要的法律是《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学者们一般认为,新闻自由是通过传播媒体表现出来的言论、出版自由,也就是围绕新闻及与此相关作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自由,是新闻传播媒体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及时、客观、真实地搜集、采访、写作、传递、发表、评论、印刷、发行新闻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作品的自主性状态。

(二)法与新闻法

关于法,1982年我国法学界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一个现今大家都比较公认的定义:“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他通过对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法是行为规范。它规定人们可以这样做,应该这样做或者不应该这样做,对哪些行为予以保护,对哪些行为予以制裁等,从而为人们的行为规定出一个模式。

2、法是由国家创制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既定程序予以制定或认可并颁布实施的。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是其他行为规范不能具有的。

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仃为规范。国家强制力的本质就是国家暴力,就是表现为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机构。

4、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所界定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就性质而言,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律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立法形式颁布的新闻法,另一种是体现在现有法律中或由单项法规构成的相关法律体系。其基本信念是保护四权。即“知晓权""隐私权”“隐匿权”“更正与答辩权”。知晓权:公众对全力组织的“知晓权”,也叫“知政权”;隐私权:维护公民的“隐私权”;隐匿权:为新闻来源保密的“隐秘权”;更正与答辩权:更正指的是对具体情况的描述出现的差错进行说明和纠正。而答辩指的是报道对事实的概括和倾向的表达出现的错误,进行辩解和说明。

二、我国新闻法的发展现状

新闻法在中国各界的酝酿、谈论以及立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立法显得薄弱。最早由政务院于1950年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机关发表公报及公告性文件的办法》;1951年政务院秘书厅了《关于严格遵照统一新闻的通知》;1989年新闻出版署了《关于重新核发记者证的通知》;1990年国务院《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新闻出版署《关于对报(刊)记者站进行清理整顿和重新登记的通知》;新闻出版署还了《期刊管理暂行条例》及其行政处罚办法、《内部报刊管理原则》、《关于报纸增版、增期的规定》、《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等共56件法律法规、通知和意见。

1989年以后,中央也希望制定新闻出版法,并且明确先出台出版法,然后出台新闻法。新闻法的制定也因此进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但进入90年代以来,新闻立法实际上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有关新闻及舆论监督立法的问题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立法议案、全国政协委员立法提案的重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立法至今是有花无果。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我国一直空缺的新闻法的订立问题再一次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曾透露,人大目前正在研究新闻传播立法,新闻法治化提上日程。

三、制定新闻法的意义

夏老师曾在课堂上提问过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制定一部新闻法对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且迫在眉睫。世界上没有一部法律是没有漏洞的,无论我国的新闻法是否能确实有效的保障新闻人员和人民烦人各项利益,但如果没有这新闻法,我们又如何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呢?有“法”才是后面依照和追究的必要前提条件。

(一)制定《新闻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需要是保障记者的采访权

在我国,记者的采访权得不到保障,记者挨打和受侮辱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今记者这一职业俨然成为了高危职业的一种了。舒展曾说过:“何时记者不再挨打,那或许真成了新闻了”。记者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知情权,担负起了采访查明真相的责任,而我们却没有一部针对性的法律来维护他们的人生安全。际上是在剥夺记者的采访权。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记者的人身权利尚且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采访权了。虽然在《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有故意伤害罪可以对故意殴打记者的行为子以制裁,但是鉴于新闻记者肩负的是公众的知情权的重任,记者挨打的后果较之普通大众,其影响不可同日而语。新闻记者虽然代表公众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任,从当前的一众法体制和立法思想来看,不敢奢望新闻记者的人身权能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履行职务的权利加以保护,但是作为社会公器的承担者,其人身权缕缕受到侵害,不仅会给他们正当的下作带来妨碍,更折射了一个民族是否勇于承担的道德本质。

(二)制定《新闻法》是保障社会的舆论监督权

舆论监督是公民对于国家事务、政府事务及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所进行的监督,并且运用舆沦的力量促使它们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在公共的社会准则内活动。而媒体,正是公民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最主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向面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官员贪污现象也越来越引起大众广泛关注,这些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监督。

舆论监督难,在我国己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但是缺乏相关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法律没有出台才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囚。新闻舆论监督得以有效展开的一个前提莫过于法律的保护。但是目前,我国井没有对于舆论监督给子具体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新闻侵权行为发生的时候,往往援引民法的相关条款,简单以侵权行为处理了事。殊不知,这样就完全忽视了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也使得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在具体的案件中,往往显得很被动。因此,在当下,出台一部专门的《新闻法》保障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是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公众的知情权直接关系着他们其他权利的实现,只有知情,才能称得上民主;只有知情,才能更好的行使监督权利,防止腐败:只有让公众知情,一个社会才会稳定。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知情权,但是宪法规定人民有权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有权监督国家机关。为了保护公众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我们需要一部《新闻法》来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魏水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

[2]孙国华.法学基础理论[M],法律出版社,1982

[3]林珑.中国新闻立法的几个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1

上一篇:浅析气质与谈判风格 下一篇:对国有企业培训管理完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