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授法的合理性再辩护

时间:2022-04-20 04:14:27

摘 要: 讲授法作为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似乎遭到了冷落,本文通过对讲授法的现状、理论基础、优缺点及运用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为讲授法的合理性辩护,以期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讲授法,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讲授法 合理性 运用

一、讲授法遭受冷落是事实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讲授法遭受冷落是个事实:按照同样的范围和时间跨度,在国内学术期刊网上以“讲授法”和“讲授教学”为关键词,得到的文章数目与以“探究法”和“探究教学”为关键词得到的文章数目,数量差别非常之大。很多教师认为,自孔子开始的延续了几千年的讲授法是一种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讲得多少成了评判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讲多了就是“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所以,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中为了追求形式的完美,就尽量少讲,采用带有表演性质的“自主式教学”,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的教学思路,否则,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讲授法遭受冷落的确是事实。

讲授法遭受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地认识讲授法,将讲授法等同于“注入式教学”和“满堂灌”。有人批评讲授法就是照本宣科,只能向学生传递信息,于是“满堂灌”、“灌输式”,甚至是“满堂问”,不利于学生发展能力,导致学生进行机械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其实,讲授法并不等于“满堂灌”和“注入式教学”,讲授法表面上是教师讲学生听,但只要教师不是一讲到底,就不是“满堂灌”;教师讲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重点难点,栩栩如生、情趣横溢地描述,时而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而据理推论,授业解惑,这样的讲授就不是“注入式教学”。所以,讲授法成功与否不在于讲多讲少,不在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而是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一本质。

其次,讲授法自身存在局限性。教学内容往往由教师以系统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不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原则不易得到全面贯彻。

再次,讲授法运用不当及材料本身问题。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结构单一、陈旧,缺乏适应性、选择性和均衡性。[1]再加上,不少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干巴巴地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教学语言刻板,教学表情生硬,教学几乎激不起学生的任何学习情感和兴趣,致使讲授法变成“注入式教学”和“满堂灌”的代名词。

最后,今天的人类社会迈进知识和信息社会时代,教师与课本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单一靠教师的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相对于“讲授法”而言,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相比之下,“讲授法”就遭受冷落。

二、讲授法合理性之分析

(一)讲授法的优点。

讲授法虽然在国内外历次教育改革中不断地被批判,可是,每一次改革的尘埃落定,人们总是会发现虽然改革可能在某个方面成就斐然,但讲授法却“涛声依旧”,而且比那些人们试图用来取而代之的方法更有生命力。[2]这与讲授法本身具有的优点是分不开的。

首先,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使用讲授法能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类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通过讲授法这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方法能够迅速地将这些知识系统的传递给学生,因此,讲授法是一种非常经济的传承手段。另一方面,教师闻道在先,对知识的理解相对较为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控制教学节奏,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无序和走弯路。

其次,讲授法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一方面,不受学科、年级的限制。认为讲授法能适用于各层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不受地域的限制。不管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城市学校,还是在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教师都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较为有效的讲授。

再次,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学方法合力。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完善。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点评、总结,这些都是教师运用讲解法的过程。

最后,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讲授法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实施情感教育,从而达到以情促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

(二)讲授法合理性的理论基础研究。

讲授法的生命力经久不衰,除了与它的优点有关之外,还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撑。

1.语言学基础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在课堂中教师的讲授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这种交流主要是围绕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学内容的转移而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为学生施加特定影响而进行的言语活动。[3]语言是知识的载体。课堂中教师讲授的语言不是随意的、无系统的,而是经过加工精心组织过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不仅可以给学生传递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总之,语言的功能是讲授法存在合理性的重要支撑。讲授法以语言为媒介,不仅传递了知识,而且交流了思想。

2.奥苏贝尔的有意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学习理论是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风行,传统的接受学习和讲授法遭受指责时提出的。他认为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不能等同,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也不能等同。学习是有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使学生要有意义学习的意向;②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因此,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是不是讲或不讲,讲多少,而在于“怎么讲”、“讲什么”、“对谁讲”。所以,奥苏贝尔的有意学习理论为我们澄清了讲授法并不就是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为讲授法的合理性作了有力的辩护。

3.维果茨基的科学概念形成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学量的日常概念,而他们在学校则主要学习科学概念,而这二者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在科学概念领域里接触到的理解水平比在日常概念里的理解水平要高。科学概念是自上而下地发展的,即从理论开始,而理论是高于正在学习它们的儿童自身的生活的,是他们自发的学习活动难以企及的,因此,教师的存在与教师的合作便成为一种必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因为教师的存在,以及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存在,才使学生能够超过日常概念水平,达到科学概念水平,这就为教师及教学过程中讲授法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讲授法恰当运用

讲授法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面临着指责、冷落,其实,主要的不是讲授法本身的原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恰当运用。

(一)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讲什么)。

教师的讲授内容要根据备课时的设计,有顺序、有层次、有重点地展开,即讲授内容本身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讲授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很好地建立起联系。这样有的放矢地地进行讲述、讲解,努力增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针对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抓住时机,适时而讲(什么时候讲)。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讲什么固然很重要,但是什么时候讲也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要做到“见机行事”,善于抓住时机,适时而讲。而这个时机主要包括:突破重难点时,纠正学生错误时,开启学生智慧时,激起学生热情时,总结教学内容时等。当然,不同的课堂这个时机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满堂灌”。

(三)要强化基本功,发挥语言艺术(怎么讲)。

课堂讲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如何使用语言进行讲授,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起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做到讲授语言要清晰、精炼、准确和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快慢适度。在讲授过程中还要充满感彩,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使得教学不仅传递知识,而且交流感情。

(四)要扬长避短,兼顾多种教学方法(怎么讲)。

教学离不开讲授法,新课改也离不开讲授法,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其价值。同样,讲授法也是如此,只有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对于讲授法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军德.让讲授法在教学中再放光彩[J].新课程(教师版),2007,(10):109.

[2]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64-68.

[3]秦积翠.讲授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如何有效转化职中后进生 下一篇:师德,育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