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公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4-20 02:41:49

关于我国公车改革的思考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先后开始了公车改革的探索和试点,但由于公车改革阻力大、难度高、涉及面广、关注度高,政府公车一直改改停停,步履艰难。虽然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严重的负面影响,改革现状并不令人乐观。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原则、管理体制、配备标准、使用维修等做了明确规定,《办法》的出台使政府公车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公车改革的现状,针对公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私用;公车改革

作者简介:李秉坤(1965-),男,黑龙江省集贤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预算、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94-02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所指的公务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配置的单位所有模式,这是一种落后的配给制,其弊端甚多且暴露出的问题日益严重,近些年来公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一、我国公车改革现状及问题

(一)公车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例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与此同时,这种庞大的采购规模和财政支出还在继续增长着,这样一来,每年政府都要投入大量的公共资金,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

(二)公车私用泛滥成灾

我国的公务车实行分散管理,公务车分配到各个单位和部门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各单位工作,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督,公务车的管理一直处于悬空状态,领导公车私用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办公事却得不到保证。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公务使用比例仅占1/3左右,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司机私用等行为不仅背离了公车的属性,造成公车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了政府形象,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财政资金。

(三)公车腐败侵蚀公众利益

多年来公务用车中腐败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用公车办私事,在公车购买、使用、管理等环节利用各种方式侵占国家财政资金。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有的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达10万元以上;有的公车一年竟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1个;有些机关个人在公车加油、维修,养护等过程中虚开发票,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这些超额超费使公车支出成为“无底洞”,在给政府机关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的同时,也影响了政府机关正常公务活动的开展,加重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二、公车改革困难的原因分析

公车改革作为一场行政改革,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其主要症结和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预算约束弱化

目前我国机关单位公车财务支出漏洞多。很多机关通过各种资金渠道超编制、超标准购置和配备公车,甚至有些不需配备公车的部门也配了专门用车,致使公车数量不断膨胀,增加了财政负担。在公车财务支出的问题上,缺少必要的预算、核算和审计制度是造成公车改革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只有在财务管理方法的源头上“截流”,控制好公车的采购和编制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加强必要的财政监督,从而提高车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既得利益者的行政阻碍

自上世纪末开始,部分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少数地方政府就开始了公车制度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深层原因就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车改模式都没有触碰、打破公车使用中的“特权”。主导公车改革的决策者本身就是公车福利享受者,让这些享受着利益的人主动放弃利益,这样“自己改自己”的自身改革难免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存在漏洞。

(三)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空缺

从我国目前的体制情形看,地方政府车改的动力来自于财政压力、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公车私用滥用现象严重;而公众期待的动力在于纳税人的钱――社会公众资金不能肆意挥霍浪费,应该用在更有意义的“民生” 上。另外,支付公车使用成本的纳税人没有任何话语权。这就导致车改的动力、车改的主体与社会公众的期望不在一条线上,一个在没有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真空”中进行的车改,缺乏大众的声音,缺乏公众的监督,不可能实现我们期待中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四)实践中司法审查监督作用的缺失

公车改革很容易随既得利益人的意志动摇,所以在车改中加强司法审查监督极其重要。但从目前看还存在着这方面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表现:一是对于政府财政机关作出的政府采购规定,法院事先不能、也无权介入;二是政府财政机关制定的许多关于政府采购的种种规定,都被视为是“抽象性行政行为”,而非具体的实际行动,不能列入司法审查范围,这就使公车改革钻了司法审查的大空子。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公务用车的改革需要行政法规等法律政策作保障。没有具体的法律标准、改革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对公车改革中出现的管理不公、秩序混乱等问题难以规范。目前,公务员用车虽然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章程,但是比较抽象,对于具体的处罚细节没有严格可行的规定,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易受到人情网和关系网的束缚,使惩罚力度大大减弱。

三、公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公车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

公务用车作为机关和事业单位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运用政府采购制度,从公车的购买、养护、维修到公车保险一系列过程都由政府统一招标管理,能有效地预防公务人员在公车消费方面的腐败行为。与此同时,公务车的招标购买更要加强审批,改变过去的由一两位领导决定,实行集体审批购买。由财政局、纪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监督,集体商议公务用车的审批管理。另外,对于公务用车的预算审批应该严格把关,坚决按照审批确定的数量、标准执行。

(二)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

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尽快把公车消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统一管理。财务部门在制定预算前,可以根据单位性质、公车类别,确定每类车的定额费用,同时确定每个单位需要的车辆数目,防止超编车辆,然后再计算出各单位所有车辆的定额费用。在执行预算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并计算出公务用车的各项基本费用,诸如燃油费、维修费、保险费等,在定额的基础上,实行每辆车都档案化管理,并由相关部门定期审核,最后归入财政部门结算,并及时分析实施中的偏差现象,这样建立一条有效可行的责任链条,公车改革的进程会更加顺利,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三)严格公车使用的监督管理

为了加强对公车使用的监督,减少腐败现象,改革中就需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加强公车管理。通过完善各个敏感环节管理制度,即建立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细则及违纪处罚规定、公车使用情况定期公开量化制度、车辆维修保养场所公开招标制度、公车使用财务公开制度等。同时,可以建立群众监督信箱对公车滥用私用现象进行监督。政府也可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让社会大众和媒体共同参与监督,透明地公开政府公车购买和公车使用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定期晒公车的“账本”,让大众对公车的采购使用情况做到人人监督、人人管理,避免公车使用暗箱操作的现象。

(四)逐步建立健全公车管理法规制度

在公车改革中必需加强法制化建设,使车改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车改革法制化成果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出来,尽量做到科学、详细、具有实际操作性,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要有明确的惩处条例。各地的公车改革,要根据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方案要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节约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前提,真正做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所虑、为民所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车改革的顺利地进行,进而促进党政廉政建设,充分调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以达成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李强.公车管理制度的弊端与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 南刚志.公车改革货币化模式评析[J].理论前沿,2007,(09).

[3] 彭未名.新公共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1).

[4] 夏书章.公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06).

上一篇: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 下一篇:基于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