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古今 分类对比

时间:2022-04-20 01:52:02

【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常考题型有选择题和翻译题。《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成分省略以及古代汉语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式。不同的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多与实词、虚词的考查相结合。

【解题技巧】

一、固定句式

1.“以为”“以……为”意为“把……当做……”“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2.“所以”,“所”相当于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字当“因为”讲时,“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时,“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3.“如……何”“奈……何”“若……何”意为“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

4.“何以……为”“奚以……为”意为“要(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5.“何……之有”意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意为“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7.“无(毋)乃……乎(与、欤)”意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8.“得无(微、非)……乎(耶)”意为“能不……吗”“能没有……吗”“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吧”。

9.“孰”“……孰与……”中的“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据此可译为“……孰与……”“……比……怎么样”“……哪里比得上……”。

10.“与其……孰若(岂若)……”意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11.“……有(无)……以……”意为“(没有)用来(拿来)”“来”。

12.“……有所(无所)……”,可译为“……有(没有)什么……”。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用此句式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人、事的是与非。“……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出来就是“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2)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为动词,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用,意为“臣服”。(4)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如“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登太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4.数词活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王六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三、解题技法

1.典型例句法。记住一些特殊句式、用法的典型句子,与试题比照,从而迅速确定试题中的句式。

2.古今比较法。把文言句子与现代句子的表达习惯、表达顺序作比较,从而判断出试题中的句式。

3.语境推断法。联系文章前后,理清人物、事理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句子句式,多适用于被动句式和省略句式的判断。

4.句式特点法。熟悉一些常见句式、用法的特点与标志词。

【答题误区】

1.孤立看词语。没有意识到句子的整体框架结构,只顾盯准词义而忘掉句意,使得一些词类活用的现象没有翻译出来。

2.缺乏照应意识。没有把开头的标志词和结尾的语气词等结合起来考虑,对古代汉语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式判断错误。

3.缺乏整体意识。忽略句子涉及的人物、事理关系,导致忽略了省略成分,忽略了谁对谁,进而忽略了使动、被动、意动等用法。

【同步突击】

一、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硕鼠硕鼠,莫我肯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甚矣,汝之不惠/悲哉,世也

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都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4.下列句子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皆不可限以时月

5.下列判断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蔺相如者,赵人也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吾谁欺,欺天乎?

B.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C.何陋之有

D.谁与哭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选自《古文观止》)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文致之罪明也

B.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

C.何求而不得/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

D.刻木为吏期不对/莫深于狱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故 大 将 军 受 命 武 帝 股 肱 汉 国 披 肝 胆 决 大 计 黜 亡 义 立 有 德 辅 天 而 行 然 后 宗 庙 以 安 天 下 咸 宁。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译文:

(2)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译文:

(3)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译文:

上一篇:责任和义务叠加起力量(节选) 下一篇:美的:路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