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的中国山水画意境

时间:2022-04-19 09:24:04

武侠电影的中国山水画意境

[摘要] 武侠电影自胡金铨开拓文人化的空灵山水画意境以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风格。这种意境被李安发扬光大,并以《卧虎藏龙》为典型。在当今武侠电影的制作中,导演过分的追求画面的质感和观众的视觉感受,用电脑特技精心打造虚无缥缈的视觉效果,使得武侠电影“有武”“无侠”,侠义精神荡然无存。绚丽画面的空洞无物和文化内涵的匮乏只能说是武侠电影创作的一种病态走势,留给观众的是快餐文化欣赏下的过眼云烟。

[关键词] 武侠电影 意境 天人合一 山水画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的一枝奇葩,经过时代的洗礼和观众审美的大浪淘沙,在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走出了自己的电影特色。以其替天行道的侠骨仁心和柔情似水的浪漫情怀,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独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武侠电影中,则归功于60、70年代电影大师胡金铨的创新之举。他汲取了中国山水画的诗画意境,以空灵幽静的审美风格打造武侠电影的画面美感,使武侠电影的视觉艺术有了新的拓展空间。

胡金铨的武侠电影一改陈规旧式,其首作《大醉侠》以雅俗共赏的中国山水画空灵写意的禅意和儒雅的意境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导引了中国武侠电影对山水画意境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和运用。其影片重“文人化”艺术风格的精雕细琢,胜过对剧情的铺陈叙述。古旧檀香的造景,将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禅意的大写意之境融汇于历史长河,并贯穿以儒、释、道的哲学思辩。画面不仅如诗如画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且看来寓意深厚意味深长,品来流芳唇齿之间,令人回味剧中超脱世俗境界的侠义之道。在胡金铨的武侠世界中,电影不再是打斗场面的复制和对现实不满情绪的肆意渲泄,而是把观众带入到一种对现实思考的境界。在欣赏电影之余,能建构起自己对世间善恶的评判标准,并能从中体验到中国文人化的审美情趣和哲理禅思。

中国电影第一次成功冲击奥斯卡的作品,也是这样一部有特色的山水侠义电影。2000年,李安执导了《卧虎藏龙》这部武侠电影,该电影不仅注重场景的写意精神,更把诗意画面的建构作为人物心灵的体现,景为人物心理活动的载体。该片所营造的不仅是画面的禅诗如画,更是人物性格的温文儒雅。在他的电影中,重视对人物的塑造,一切外在的场景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服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影片生动充实而富于内涵。

一、青绿水墨之境

远山近水的钟神之秀,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人抒情表意的对象。寄情于山浓情于水是文人们的真性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的寄托,也是审美的追求。人们对于自然山水造化之美追求的孜孜不倦,深深地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

《卧虎藏龙》在片头将观众的视线带入小桥流水诗画如烟般的江南小山村,远山青黛绵延,近水幽深静远,夕阳斜照古镇的黑瓦白墙,每一处都仿佛是用水墨山水的笔触轻轻点染而成,山水一色问的空灵幽深在这第一个镜头下表露无遗。影片的主人公李慕白就是在这样宁静的氛围中,在管家的呼声中,以儒雅的长衫款款步入画面,一派祥和之气。镜头转入北京,虽然是车水马龙熙攘喧闹的街市,但空气中弥漫的灰土色调和幽幽的气质,仍是融大地水色调和得极为清淡的山水墨色。

接下来的为寻回宝剑,俞秀莲夜追玉娇龙这一幕向来被评者津津乐道,翘首赞叹。且不说与二人飞檐走势对打节奏绝妙吻合的京鼓点子+就是那清冷月色下,鱼鳞般绵延不尽的灰瓦屋脊也令人回味无穷。月色把幽绿的琉璃瓦饰、高大的青砖城墙和地面和谐成天然一色的灰。俞秀莲与玉娇龙就在这青灰的月夜下,一紫~黑,起伏于万家酣眠的屋顶上下,飞檐走壁,静谧的夜色更衬托出二人追打的剑拔弩张。青墨和静谧在灰色的调和下,彰显出震撼人心的视觉张力,一如中国水墨画宁静致远却波澜壮阔的意境。

剧情回忆到在沙漠的故事,无垠的大漠除了戈壁就是红沙,没有温润的青草气息,但就是这如火如茶的红色荒漠,在青天白云的映衬下,才衬托出将小虎和娇龙的似火柔情的真挚爱情。天山的广袤雄浑,怪诞戈壁的恢宏神秘,红漠似穹的苍茫荒凉,绘出青绿山水之外的别样风情。而在天山的另一边,远峰白雪皑皑,近山绿草葱郁,在青山白云玉泉和风的见证下,小虎对娇龙许下爱情的生死誓言。

大漠,雪山,孤雁,远处的残断的古城墙,风沙雕刻的风碉、红裙、爱情,一如西北大漠炙热的风沙和人民朴素真挚的爱恨情仇,这一切都是西北画派的灵魂。

李安以其精湛却不着痕迹的电影语言,刻画出一幅幅绝美的胜景,再一次深刻体现了艺术一脉相同的和谐之美。

在演绎李慕白与俞秀莲温儒含蓄的感情时,导演选取如青绿山水画的山野之间,深情厚意在一片葱绿的竹林中展开。二人在一间幽静的休息亭中喝茶歇脚,虽是简陋,却意趣盎然。无栏之窗犹如天然的画框,把清新翠绿的屋外之境镶嵌在白墙之上,是一幅风动林动、日影斑驳的动态山水画。极简的画面,像极了中国山花画中寥寥不多的几笔写意,却意趣盎然含蓄温婉,千种情愫万种柔情淡淡的萦绕在斑驳可见的光影之中。

影片后半部分李慕白追玉娇龙一幕则更是经典,葱郁的竹林随风舞动,林影相随。借助竹林的柔韧性,玉娇龙轻身一跃飞入林中隐藏不见,而李慕白总能在无声中立于林尖,静看玉娇龙的肆意飞窜。是梦境亦是幻影,这里没有江湖的凶残无情,也没有打斗的血色淋漓,只有飘逸灵动的禅韵,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切正切合玉娇龙焦躁的心事,而李慕白静如处子的淡定神闲正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追寻的至高知纯的境界。

二、天人合一之意

中国的山水画真正令人神往回味无穷的精髓,是其间所蕴涵的意味隽永的意境。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自古以来的以含蓄美为特征的艺术美学,崇尚追求言外之意、意外之音,热衷于以内心体验去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情。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更是如此,画家寄情于山水,是选取最能表达自己心情之景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因而此景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观,而是融合了创作者灵魂的超越自然状态之景,把自身的情感体验赋予到山水一静一动之中,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美学的最高境界。

《卧虎藏龙》在好莱坞的成功,是其体现了影像般的中国山水画,是地地道道的至真至纯的中国的和中国美,它把中国山水画的禅意和文人的道家归隐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李慕白入镜的山水田园风情及安徽原木色的高堂大院,到武当的闭关修道,空灵幽远的美和韵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其悟道归隐的人性追求。自然之态便是心境的写照。俞秀莲对玉娇龙的两次追剑对打,都隐忍而有分寸,是对骄纵蛮横的教训,也是对后生小辈的怜惜。而当李慕白试出玉娇龙的武功心诀混乱之时,面对武学人才不免触动内心情 感深处,即便是破不收女弟子的惯例,也要强作师徒。戒骄戒躁和能取能伸,隐忍厚爱和大爱无界,正是中国山水画一贯的精神诉求。

李慕白和俞秀莲及玉娇龙与罗小虎这两条感情线是影片着力刻画的亮点。既有英雄的侠义风骨,又有俗世的儿女情长。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演绎的这两份感情却风格迥异。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也不过是适可而止的简短对白。在这些暗含深意的虚意对话中,观众体悟到的是传统江湖中人隐忍拘谨而又无奈的深情。影片总是把李幕白与俞秀莲二人浪漫的感情置于寂静幽深的山水画中,空灵的山水意境和虚幻的言语,反而将二人内心感情的深刻涌动和丝丝悲凉酝酿得意味深远,不愠不火,点到即止,留与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无限的感概和无尽的遗憾。

这是人性间流动的质朴的温情,也是人类心底对爱情永久的期盼。玉娇龙与罗小虎的不谙世事、任性莽撞的性格,则始于西部广袤无垠的红沙大漠。火一样的热情和肆无忌惮的青春在这片梦幻般的神奇土地上风起云涌,无拘无束的尽情挥洒爱恨情仇。在真正飘过江湖,与所谓的正派人士过招较量,面对师娘的狠毒和李慕白的死之后,玉娇龙似乎领悟到他们所追求的道义精神,在仙风道骨的武当山上,在闲云野鹤的武当峻峰之上,眼观云烟飘渺,玉娇龙带着对江湖的梦想和对小虎的爱情,毅然飞身融入这山水之间,画面悄然凝固,成就了她和他的永恒,也成就了世界的永恒。

三、山水为证

中国的武侠电影自胡金铨开创文人化的山水意境以来,许多经典的武侠动作场景频频被搬上舞台,像“竹林大战”、“飞檐走壁”、“大漠飞烟”等等,成为武侠电影的风格标签。对武侠电影意境的追求,是为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走向国际化,遵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世界通用的艺术标准,中国电影人将更注重挖掘中国的本土特质,山水画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美学,秉承中国历代画家的空灵文人画的意境,不仅代表中国人所崇尚和追寻的生活梦想,更切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同时打开了一扇传播中国文化的新平台,艺无涯,心无界,我们相信借助现代多媒技术和新型的传播途径,中国古典的山水画也将迎来更广阔更绚丽的新时代。

《卧虎藏龙》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上乘之作,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中国历代山水文化积累沉淀之后在新时代下魅力爆发。它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度发掘,并与山水意境融会贯通,赋予了影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无限的艺术魅力。

在近几年的武侠电影荧屏上,追求画面的美感和视觉冲击越来越成为导演制片的主导,尤其以张艺谋的两部大片《英雄》和《十面埋伏》为代表,加之其自身对色彩的感悟,中国古典山水画风轻云淡的幽雅意境和浓墨重彩的民族文化被导演们尽情发掘,辅以现代的表现手段制造出抑或恬淡幽怨抑或大气磅礴的中国美。

《英雄》这部影片刻意追求剑术的神韵和动作的优美,特别是对色彩的变幻运用,着实令人赞叹。这部电影同时赋予了侠义精神“为天下”的另一种境界,但《十面埋伏》的宏大场面则除了画面上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外,在古典清丽的江湖下,看不到其侠义文化的内涵,富丽山水下的文化底蕴消失殆尽,这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在当今武侠电影的制作中,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被刻意夸大化,甚至超越武侠电影本质的侠义精神。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下,导演过分的追求画面的质感和观众的视觉感受,用电脑特技精心打造虚无缥缈的视觉效果,反而忽视了对心理的发掘和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内涵,使得武侠电影“有武”“无侠”,侠义精神荡然无存。绚丽画面的空洞无物和文化内涵的匮乏只能说是武侠电影创作的 种病态走势,留给观众的是快餐文化欣赏下的过眼云烟。

画有涯,意无界,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旨在通过寥寥无多的几笔勾画出无界的世界,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中国山水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不同的人可以看见不同的故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能看出不同的情景和意境。艺术间的互通和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学艺不尊古也难有建树,我们期望神形兼备的艺术家,我们也更期待更多震撼人心美轮美奂的中国山水展现给世界和未来!

上一篇:黑白之间,光影之外 下一篇:换个角度看《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