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人群信息感知特征的分析

时间:2022-04-19 08:39:26

听障人群信息感知特征的分析

[摘 要]在现实环境中的公共环境和教学情境的设计,大多数都是以健听者为主体的,在传达方式和感知途径上不能满足听障者的需要。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设计领域的趋势是从专为主流人群的设计转向为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教育领域的趋势则是从隔离教育转为融合教育。所以对听障人群的信息感知特征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了解他们在听觉、视觉、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方面的特点,能够为通用环境设计和融合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数据的支持,对听障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改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听障 信息感知特征 视觉信息 语言文字信息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49-02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有机体都需要感受外界所传来的各种信息,借此了解外界的状况,从而指导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为了感受信息,人类拥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然而听觉器官出现障碍的听障人群,失去了认识世界的最为重要的感知途径。不仅如此,听觉的丧失会造成口语表达的障碍、弱化与模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聋九哑”。因耳聋而引发的资讯接收、知觉感应、语言和行为交流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出这一群体自己特有的信息感知途径与特征。

一、对听障人群的信息感知研究的现状

听力障碍是人类残疾类型中的一种,早在《左传》中就有“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的说法。聋人群体是残障者中比例最大的一类。在1987年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我国听力残疾者约为1170万,占残疾比例的16.79%;在2006年的调查中,这一数字上升到2004万,所占比例为24.16%。从表面上看,听障者除了使用手语进行交流以外,他们与健全人几乎没有差别,这也正是听障人群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然而听觉信息来源的缺失给听障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在现实环境中,听障者与健听者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公共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或者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大多数都是以健听者为主体的,往往忽略了听障者的特殊需求。面对大多数健全人的信息设计,在种类、数量、传达方式和感知途径上远远不能满足听障者的需要。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设计领域的趋势已经从专为主流人群的设计转向为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也就是说,公共生活环境和各项软硬设施既要能够服务于正常人群,同时也应能够很好地满足听障人群的需求。由此可见,研究听障人群的信息感知特征,能够有的放矢地对聋人提供帮助。

与其他残疾一样,聋人的身体缺陷无法选择,这种无法选择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人们对于听障人群的存在不再视而不见,而是主动伸出援手。对听障人群感知信息特点的研究,将听觉信息转化为适合听障人群生理特点的传递方式的研究,可以提供针对听障人群无障碍环境和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广泛关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对听障人群的信息感知特征的研究理论也提上日程,并逐渐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为改善听障人群所处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数据的支持。

二、听障人群的信息感知特征分析

(一)听障者对听觉信息的认知模式

听障者从生理功能上来看是丧失了听觉的能力,由于听觉是人类生存和适应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感官渠道,因此听觉障碍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听障者由于听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会显现出如下症状:听不见或听不清别人说话,无法听见公共场合的通知,难以与人交谈,被迫限制社会活动等。其实,听力损失不仅仅反映在这些外在的现象上,它对其他感觉和认知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听觉的缺失使得物体的声音特性无法获得顺利的传达,这就使听障者缩小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范围。声音特性是认识事物某一特性的具体线索,听力丧失的结果,无疑将导致听障者对一些重要的信息无法获取。不仅如此,听力缺陷对其他感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听力障碍缺陷理论认为,聋儿的视觉反映能力要比健全儿童差,年龄越低,二者间的差距越大。同样,听力缺陷对触觉、运动觉、震动觉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消极影响。

(二)听障者视觉信息感知特点

听觉障碍对视觉信息的影响,表现在两个相反的方面。首先,听力障碍缺陷研究结果显示,听力缺陷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由于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感觉反应物体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物体的全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程度。听障人群的知觉形象,主要成分是视觉形象,其不能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形象。

与此上述观念相对应的观点是缺陷补偿理论。补偿理论认为一个感观的缺失可能更加需要依赖其他健全的感官,因此其他健全的感观也就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缺陷从另一个感官得以补偿。已有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视觉较同龄健听儿童更周密细致,他们观察敏锐,视觉表象完整、清晰、更接近实物,这是视知觉对于耳聋的特别补偿作用。听力残疾儿童的视知觉常常在知觉细节上超过同龄正常儿童,但在概括能力上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觉过程缺少语言的组织,因而难以对直观形象进行综合和概括有关。

(三)听障者语言文字信息特征

阅读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丧失,无法接触到与声音相关的大量信息,再加上感知觉活动缺乏语言活动的参与,导致了他们虽然每天也接触到很多的事物,但是反映事物性质的声音信息和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未能同时感受到。听障生的感知觉活动与学习语言的活动难以同步进行,这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不少,但无法对事物有精准的感知和理解,由此也无法进行准确的表达。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在阅读中也表现出与健听生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阅读能力较低,缺乏阅读的兴趣与信心。在沟通中表现为理解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常常有用词不当、语法错误、语序混乱的情况。有专家针对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从考查的结果看,听障生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展得更好,对文章的具体内容经讲解能大体掌握,但难以抽象提取出文章的思想内容。

听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记忆较为吃力,其特点就是死记硬背,不理解,导致其记得慢,忘得快。造成这样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语言的交际功能是通过语音这种物质形式作用于人的大脑反馈而实现的。由于听障学生无法感知或不能清晰地感知语言声音的刺激,这样就失去了一条最重要、最经常的感知渠道,导致其对语言材料的记忆不准确,不牢固。其二,听障生对语言的理解较差,对语言文字材料的记忆多半采用机械识记法,习惯于逐字背诵,这种识记方式比起对内容的理解记忆要困难许多,而且记忆的时效也更短暂。其三,课堂外缺少强化的机会。健听人群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处于语言环境的刺激当中,但对听障学生来说,他们的言语活动只限定在课堂上,离开了课堂,是极少有语言活动的寂静世界。

(四)听障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迟缓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及其密切,听障生的思维状态必然取决于语言的发展程度。听障儿童的思维发展也同样经历了健听儿童同样的发展阶段,依次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实验研究表明,听障儿童在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并不输于同龄健听儿童,但在第三个阶段明显缺乏火候。因为第三个阶段的思维与掌握抽象概括的语言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听障儿童比健听儿童更缺少逻辑推演和概括的能力,很难看出现象与规律、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这样,已有研究表明,听力损失并不必然地阻碍思维的发展,听障儿童在没有掌握语言时,其抽象思维难以得到发展,但随着语言的掌握,知识经验的积累,其思维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可以接近或达到健听人的水平。听力缺陷对思维的影响,只是发展速度缓慢和水平较低,并没有思维逻辑上的障碍。

三、展望

由听障者的症状可以看出,听力的缺失伴随着信息量的流失,听障者可能会更依赖于其他健全的感知方式去补偿从听觉途径无法获取的信息,他们渴求外部信息能显现为适合于他们感知特点的形式。所以,针对听障人的环境设计、公共设施和教学情景的设置,都要注意将声音转化成视觉或触觉的信息。如果听障人群生活环境中的软硬件都能够适应于他们特殊的感知习惯,这对于他们相对孤立的处境会有所帮助,也可以改善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状态,更好地回归社会。从历史的宏观进程来看,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对残疾人认识态度的改变。目前,社会各界都在为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做着不懈的努力。听障人群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不再只是个梦想,而是整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玲.聋童视觉学习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4).

[2] 方俊明.基于聋人语言认知基础的综合语言教育模式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09(3).

[3] 陈彦.初中阶段聋生与健听生学习策略应用状况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 张宁生,黄丽娇.认知策略教学对聋人学习者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1).

上一篇:职业资格制度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学 下一篇: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